歲月釀深情:一場山林與保險的雙重追憶
作者/孫樹恒
一
陰云在天際低垂,將呼和浩特的暑氣悄然驅散。微風裹挾著濕潤的涼意,掠過街巷,撫過行人的衣角,這難得的清爽,恰似一場恰到好處的鋪墊。手機屏幕亮起,老同事山泉打來電話:“從大門出來,往南走,準備出發!”我們前幾天就約好了,今天去山泉曾經工作過的和林格爾縣南天門國營林場。
掐指算來,自初到這座城市,已有三十一個春秋。猶記得1994年的那個秋天,我揣著忐忑與憧憬,踏入呼和浩特人保財險中心支公司。彼時,山泉是辦公室主任,一身筆挺的西裝,說著我聽不懂的和林格爾話,身上既有職場人的干練,又透著儒雅氣質。作為新人秘書,我常在他身后亦步亦趨,看他有條不紊地處理文件、安排會議,聽他耐心細致地傳授工作經驗。一年后,他調任支公司副經理,臨走前,將辦公室負責人的擔子鄭重地交到我手中,那眼神中的信任與期許,至今仍歷歷在目。
在人保財險的十四年,是與山泉并肩作戰的十四年,也是自己摸爬滾打成長的十四年。后來,我跳槽,去籌建陽光財險內蒙古分公司,新的工作環境、新的業務挑戰,讓我們各自忙碌于不同的戰場。雖聯系漸少,但逢年過節的問候、偶爾工作上的交流,讓這份情誼如地底的溪流,雖不見浪花朵朵,卻始終熱情澎湃。
如今,我們都已卸下工作的重擔,開啟退休生活。山泉這一聲邀約,竟一下子召集了八個老同事。我們在約定地點集合,總是在導航和意向中徘徊,其中曹軍、永剛、吉仁、山泉、克南、智勇六人仍歸屬人保財險,而我、立新和志敏,則已從不同的公司退休。
歲月在每個人臉上都刻下了痕跡,曾經烏黑的頭發添了銀絲,光潔的眼角爬上了皺紋,可一見面,熟悉的笑容、爽朗的笑聲,瞬間就將時光拉回了從前。
二
車沿著蜿蜒的公路前行,車窗外的景色不斷變換。城市的高樓大廈逐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望無際的田野、錯落有致的村莊。不到兩個小時,和林格爾縣國營南天門林場的大門便映入眼簾。
這座始建于1959年的林場,轄區面積31.53萬畝,宛如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鑲嵌在和林格爾縣東南部。它北起和林格爾縣盛樂鎮的公喇嘛村,南至山西省右玉縣境的二道邊,那里殘存的明長城遺跡,像一條沉睡的巨龍,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東至和林格爾縣與涼城縣界,西至盛樂鎮土城子村,涉及和林縣5個鄉鎮。作為原烏蘭察布盟四大“天然林 + 人工林”林場之一,它是內蒙古重要的生態資源保護區,在歲月的長河中默默守護著一方生態。
地處陰山山脈的蠻漢山系,林場主峰海拔高達2331米,地形復雜,重巒疊嶂,林海茫茫。這里植被覆蓋率高達90%以上,500多種植物在這里蓬勃生長,50多種野生動物在此棲息繁衍。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狍鹿、野豬等,偶爾會在林間探頭探腦,為這片山林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機。此外,豐富的藥材和山野菜資源,更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慷慨饋贈。南天門、摩天嶺、老鷹板、石板溝、梨樹溝、神泉眼等著名景點,每一處都蘊含著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尋大自然的奧秘。
山泉凝視著眼前的一切,眼眶微微泛紅:“離開這里整整38年了。彈指一揮間!”“1984年3月,我從縣林業局調任南天門林場副場長,直到他1988年離開。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短短四年半的時光,因專業所學與林場事業的深度契合,我對這份工作的熱愛愈發濃烈。這里,民風如陳年佳釀般醇厚,人們樸實厚道;我與朝夕相處的同事們并肩奮斗,也與林場的山川草木結下了不解之緣。那些歲月里的點點滴滴,早已化作心底最柔軟的牽掛,每每憶起,思念便如潮水般翻涌,林間的一草一木,都那么親切,都承載著我深深的眷戀。”。那時的他,懷揣著對綠色事業的滿腔熱忱,風華正茂,將青春的汗水灑在了這片山林間。
走進林場,一股清新而又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那是混合著泥土的芬芳、青草的清甜與樹木的幽香交織而成的獨特味道,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調制的香水,瞬間沁入心扉。在林場的小院里,我們偶遇了山泉老同事的兒子兩口子,他們同樣已退休,如今被返聘回來,守著這一方院子,為林場的人做飯。山泉與他們熱情寒暄,言語間滿是對故人的思念:“當年一起種樹、巡邏的老伙計,沒剩幾個了。”
沿著山間小徑,我們朝著南天門、摩天嶺走去。道路兩旁,高大挺拔的落葉松像列隊的士兵,筆直地挺立著,樹冠在風中相互摩挲,發出沙沙的聲響,宛如在演奏一曲悠揚的山林之歌。腳下的草地柔軟而富有彈性,仿佛是大自然鋪設的綠色地毯。各色野花肆意綻放,紅的熱烈似火,粉的嬌嫩如霞,白的純凈如雪,在草叢中隨風搖曳,像是一群翩翩起舞的精靈。綠樹叢中竟然有兩棵野玫瑰,花開星星點點地散布其間,濃郁的香氣若隱若現,為這靜謐的山林增添了幾分浪漫的色彩。
山泉邊走邊向我們講述著當年的故事。那時候,騎馬、騎驢、坐拖拉機是最常見的出行方式。為了育苗、栽樹、采伐、防火,他常常在林場附近一跑就是一個月。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有時在野外的簡易帳篷,聽著蟲鳴鳥叫入睡;有時借住在村民家中,清晨伴著第一縷陽光出發。更驚險的是,林場工人巡邏時遭遇狼群,被追得在山林里狂奔;也救過被毒蛇咬傷的村民,命懸一線……這些如今聽來驚心動魄的經歷,在他口中卻帶著幾分云淡風輕,仿佛只是青春歲月里的小小插曲。
如今的南天門林場,早已舊貌換新顏。曾經簡陋的工棚變成了整潔的管護站,泥濘的小路化作了平坦的水泥路,還新增了許多觀景臺、休息亭。然而,那片廣袤無垠的森林、清新宜人的空氣、寧靜悠遠的氛圍,卻依然如往昔一般,讓人的心瞬間沉靜下來,忘卻了塵世的喧囂與煩惱。
我們從走入南天門林場的那一刻,我們便沉浸在自然的饋贈之中。同行者各自用不同的設備記錄著眼前的美景:有人舉起手機,定格轉瞬即逝的精彩;永剛用專業相機,以細膩的鏡頭語言捕捉光影;克南操控著無人機,從高空俯瞰,將廣袤林場的壯美全景盡收眼底。
這里不僅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林場路旁的神泉更是一處獨特的存在,潺潺清泉,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神秘。
三
登完山,爬完嶺,時已中午。我們在南山腳下的農家飯館圍坐在一起,一場跨越時空的暢談就此拉開序幕。
話題自然而然地轉到了我們為之奮斗多年的保險業。山泉率先開口,回憶起自己的職業生涯,從機關到支公司,從支公司到巴彥淖爾,而后又回到支公司,每一次崗位的變動,都像是一次新的冒險。“那時候跑業務,真是磨破了嘴皮子、跑斷了腿。”他笑著說,眼中卻閃過一絲感慨,“沒有一個保險單那么輕輕松松,找人,求情,拜訪,最后客戶被我們的誠意打動,才松了口。”
克南接過話茬,說起自己從信息技術科轉戰業務科的經歷:“剛開始完全不懂電腦,晚上熬夜啃資料,白天邊學邊做,那段日子,真的是拼了命地學。后來不搞電腦了,做業務,也沒有忘記鉆研,我今天帶的無人機就是學了不長時間。”立新則分享起自己在不同保險公司輾轉的故事,從人保工會到業務部門,又輾轉于國壽、中華聯,從分公司到烏海分公司,每一次選擇都是對自我的挑戰與突破。
曹軍和吉仁始終堅守在一線跑業務,多年擔任支公司經理。他們說起那些形形色色的客戶,那些復雜棘手的理賠現場,語氣中滿是無奈與自豪。曹軍說,“搞保險的,都會遭遇誤解和坎坷,只要為了公司,為了客戶就值得。”吉仁是一個低調的人,他說“對于客戶出險時,我們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查勘定損,最終幫客戶拿到了合理的賠償。客戶握著我們的手,那一刻,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志敏從分公司營業部到市公司,再到其他公司,在不同的平臺上綻放光彩。我曾經寫過“大楊,你好”的文章發在內蒙古分公司的刊物上。他說,“這篇文章對我鼓勵很大。”智勇專注于業務管理,以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的能力,為公司的業務發展保駕護航;永剛則在宣傳崗位上默默耕耘,用鏡頭定格保險業的精彩瞬間,用文字書寫行業的發展歷程,他辦出的報紙,承載著我們共同的回憶與夢想。現在退休了,依然用鏡頭記錄社會活動,宣傳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咱們這行啊,真是‘掙的白面錢,賣白粉的活’,天天踩在刀尖上跳舞。”不知誰感慨了一句,引來眾人的附和。跑業務時,遭遇過客戶的冷眼與拒絕,也收獲過信任與認可;處理理賠案件時,見過天災人禍帶來的悲痛,也感受過幫助客戶渡過難關后的欣慰。每一個人,都在這個行業里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故事,那些拼搏的日子、奮斗的汗水、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淚水,都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生命中,成為無法磨滅的記憶。
忽然,雨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細密的雨絲為南山蒙上一層朦朧的紗。我們開車在雨幕中往回走。此刻,心中滿是對山泉的感激,若不是他精心籌劃這場重逢,我們這群在歲月長河中漸漸走散的老同事,又如何能在南天門林場的青山綠水間,重拾往昔的記憶?更要向同行的老同事們致敬,致敬我們共同走過的崢嶸歲月,致敬每個人在保險業這片戰場上揮灑的熱血與汗水。
這場雨,仿佛是大自然為我們的相聚譜寫的樂章,滴答聲中,往事與今朝交織。值得回味的不僅是山林的靜謐與美好,更是那段充滿激情與奮斗的保險歲月。那些未曾忘記的情懷,如同山間潺潺的泉水,清澈而甘甜,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成為我們人生中最珍貴、最溫暖的財富,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不褪色。未來的日子里,這份情誼也將如明燈,照亮我們繼續前行的道路。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