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嚴重觸及中國紅線,最終中國外交官全部離開立陶宛,雖然雙方沒有正式進行斷交聲明,但外交關系降級為代辦級。
再加上中國外交官的全部離開,已經標志著中立雙方在外交關系上名存實亡!
可笑的是,立陶宛在公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情況下,立方總理還對華遞交建議書,想重建關系。
那么,立陶宛究竟打的什么算盤?
一、中國外交官已全部離開立陶宛
2025年5月,中國最后一個外交官離開立陶宛,講明白這件事的內情,實際上中方外交官是被立陶宛官方故意責難,“趕”走的。
當時這名中方外交官因為公事,持著外交護照離開立陶宛,可等到回來的時候,被立陶宛邊防人員以“證件過期”攔下,拒絕入境。
這并不是中方外交官沒有積極處理證件問題,相反,是立陶宛故意為中方制造的困局。
在中立雙方外交關系自2021年惡化后,立陶宛就停止了給中方外交官發布新的認證信息,過去的證件也不再進行更新。
中國外交官為了完成在立陶宛的相關外交工作,只能使用2021年簽發的證件,甚至使用歐洲的“申根簽證”來延長在立陶宛的滯留時間。
這個申根簽證,是包括立陶宛在內的29個申根國家,共同簽署的,允許持簽證者在申根成員國內自由通行,只能說是權宜之計。
可到今年5月,立陶宛連這種證件也不再允許,只為“趕走”所有中國外交官,在機場經過9小時的僵持后。
中方最后一名立陶宛外交官登上前往伊斯坦布爾的航班,離開立陶宛,至此立陶宛境內再也沒有中方常駐外交官。
立陶宛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與中方劃清政治界限,延續2021年的中立交惡,可事實又呈現出無厘頭的一面。
通過簽證手段“趕”走中方最后的外交官員以后,在2025年6月9日,中國駐立陶宛代辦處發表公告。
稱自本月11日起,所有業務移交中國駐拉脫維亞使館處理。
二、立總理對華遞交建議書
這意味著中立雙方的官方溝通通道徹底被冰封,立陶宛總理帕盧茨卡斯迅速向中國遞交了重建雙邊關系的建議書,承認允許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是個重大外交錯誤。
并且帕盧茨卡斯表示其領導下的新政府將尋求全面恢復對華外交關系,包括恢復此前離開的兩國大使,看樣子像是認錯了。
其中有關承認錯誤的內情,是2021年11月,立陶宛公然挑戰中國紅線,宣布允許臺灣當局設立所謂的“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引發國際熱議。
中國采取反制手段,將兩國外交關系降低為代辦級,撤回了駐立陶宛大使,雙方關系在立陶宛的胡鬧下開始進入冰凍期。
立陶宛后面還將中國外交官列為“不受歡迎的人”,一直到今年5月,中國最后一名立陶宛外交官離開。
現在又選擇求和,背后原因是相對復雜的,主要因素還是立陶宛作為一個歐洲小國,在面對對華關系惡化上面,沒有能力承擔后果。
自2021年往后,受中立關系的影響,立陶宛經濟損失慘重,木材產業原本和中國簽訂有大量訂單,就是因為設立所謂的“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
中方選擇中斷木材貿易往來,每年承擔的損失高達6億美元,生產線頻繁停工,相關工作者失業嚴重。
除了木材,立陶宛的乳制品原本也對中國有大量出口,同樣遭受重創,奶農不得已倒掉大量鮮奶。
中歐班列也對立陶宛繞行,克萊佩達港集裝箱吞吐量暴跌近七成,自2021年到2023年之間,立陶宛對華出口額就從2.55億歐元下降到0.3億歐元。
國際地位上,立陶宛也因為對華關系的影響,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本身將臺灣問題提出來,就是討美國人的歡心,算是一張“投名狀”。
然而美國從來都是忽悠人干活,到了結賬的時候托辭,導致立陶宛設立“臺灣代表處”完全得罪中國,又沒有從美國手中拿到什么好處。
同時作為歐盟成員國之一,其他成員國都在想辦法和中國加深貿易合作,立陶宛卻是反著來,立陶宛在世貿組織起訴中國的時候,26個歐盟成員國集體反對。
德國、法國等歐洲強國也開始與立陶宛保持距離,使立陶宛成為了歐盟中的外交寡人。
經濟和外交影響,都在逼著立陶宛去承認2021年的無禮舉動,是完全的腦殘行為,可立陶宛真的認識到錯誤了嗎?
三、自相矛盾的原因
他們不是意識到自己錯了,而是知道經濟上離開中國,日子真的過不下去了。
在政治發言上,立陶宛總理前面剛說完不惜代價恢復與中國的外交關系。
立陶宛新任外長布德里斯公開宣稱,要將應對中國“脅迫政策”的經驗分享給其他國家!
話里的意思,顯然是將中立關系惡化這件事的最終責任歸咎到中方身上,卻忘了,是他們自己破壞了一個中國的原則性問題。
而這種聲音,恰恰是美國最希望聽到的,這也是眼下立陶宛出現左右腦互搏矛盾的問題所在。
經濟上意識到離不開中國,想要恢復外交關系,軍事問題上還是想著抱緊美國大腿。
作為一個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現役軍隊2.3萬人,彈藥儲備就夠兩天作戰,所以一直將北約和美國當作“保護傘”。
這兩個勢力恰恰是最喜歡在臺灣問題上指手畫腳的存在,美國不必多說,從來沒停過。
北約則是在6月下旬召開的海牙峰會上,又將“中國威脅論”“霸凌臺灣”這些鬼話又提了一遍。
這就是眼下立陶宛處境和對華舉動存在矛盾性的原因所在,經濟上想要恢復以前的貿易往來,但本身政治風向還是綁在大國博弈的戰車上。
中國則反復強調,對話的大門始終敞開,前提是立陶宛重回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其他免談,后面的路怎么走,就看立陶宛自己的選擇了。
參考資料:
1、新浪財經《立陶宛想修復對華關系?缺乏誠意!丨北京觀察》
2、觀察者網《涉華問題,立陶宛新總理最新表態》
3、環球網《立總統警告:立陶宛正遭遇經濟滯脹,“很難找到解藥和藥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