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的時候,當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收到了一封奏疏,皇帝看著看著,眉頭不由得緊蹙起來,因為里面的內容實在是觸目驚心。
在這封奏疏之中,封國于彰德府(今河南安陽)的趙王朱見灂大倒苦水,稱自己的兒子清流王朱祐棌不但不孝,還打算聯合王府官員謀害自己,奪取趙王爵位。
王先奏清流王祐棌暗通長史董亮等謀害王爵,及自受封以來不拜謁祖廟。事下該部,奉行河南鎮守、巡撫、巡按及三司等官會勘,俱無實跡。—《明孝宗實錄卷二十九》
安陽高閣寺:明代趙王府遺跡
那么朱祐棌真的打算悖逆人倫謀害親父嗎?趙王父子之間為何會如此水火不容呢?這位清流王殿下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一場廢長立幼的鬧劇
朱祐棌,生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趙王朱見灂庶第三子,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賜名,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封清流王。
- 趙藩傳承
明代首封趙王朱杞,太祖朱元璋第九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冊封,當年十二月夭折,年僅兩歲,除國。
趙簡王朱高燧劇照
朱高燧,太宗朱棣嫡第三子,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封趙王,此后長年鎮守北京,軍政要務均由其一言而決,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曾發動未遂政變。
永樂二年封,尋命居北京,詔有司,政務皆啟王后行。—《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太宗駕崩后,朱高燧的大哥仁宗朱高熾即位。在交出了常山左、右二護衛后,趙王殿下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之國彰德府。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趙王的二哥漢王朱高煦造反,被大侄子宣宗朱瞻基迅速平定。朱高燧為了保命,將剩余的常山中護衛、群牧千戶所官軍以及儀衛司官校一并上交,才換來了自己的平安著陸。
宣宗朱瞻基劇照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朱高燧去世,謚曰簡。
朱瞻塙,趙簡王嫡次子,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封安陽王,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進封趙王,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去世,謚曰惠。
朱祁镃,趙惠王嫡長子,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封趙世子,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襲封趙王,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去世,謚曰悼。
朱見灂,趙悼王庶長子,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襲封趙王。
- 朱見灂其人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朱見灂的風評極低。早在襲爵之初,這位趙王殿下就在府內“日與群小戲狎,酗酒狂悖”,前后死在他手里的無辜性命多達十一人。不但如此,朱見灂酒后亂性,甚至還打算對堂叔南樂王朱祁鉷、堂弟湯陰王朱見準下手,這下把事情鬧大了。
詔以趙王狎近群小,故殺平人。又逞兇欲殺尊長,罪惡深重。揆之《祖訓》,本難寬貸。但王母妃乞恩宥罪,姑從輕典。并南樂王情犯亦重。俱革去冠帶,減祿米三之二。令戴民巾讀書習禮。—《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
明代親王府大門
虧得趙悼王妃李氏出面,才保住了朱見灂的爵位,只是歲祿從一萬五千石降到了五千石。此后兩年時間內,李妃連著上了十道乞恩奏本,讓朱見灂得以恢復冠帶。
- 襄邑王襲爵風波
朱見灂共六子,其中長子、次子和第四子早夭,第三子朱祐棌封清流王、第五子朱祐枳、第六子朱祐朾年幼未封。
根據《皇明祖訓》的規定,只有親王嫡長子才能被封為王世子。故而朱祐棌雖然已經是事實上的長子,但只有等到朱見灂年滿五十歲且無嫡子,他才可以從清流王進封為趙世子。
彰德府城墻
但是不管怎么說,只要趙王妃李氏(兵馬指揮李福之女,非上文提到的趙悼王妃李氏)生不出嫡子,理論上朱祐棌就是趙藩第一順位繼承人。然而朱見灂的想法很奇怪,從他當年介入趙藩襄邑王府爵位之爭中的表現來看,朱祐棌的襲爵之路必然充滿坎坷。
朱祁锃,趙惠王第四子,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封襄邑王,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去世,謚曰恭定。
朱見滃,襄邑恭定王嫡長子,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襲爵,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去世,謚曰懷簡。
明代親王九旒冕
懷簡王無嗣,朝廷本來想命其二弟鎮國將軍朱見沂襲爵。然而恭定王妃高氏卻跳出來反對,認為朱見沂“不孝”,王位應傳于懷簡王三弟朱見涎。此時朱見灂身為趙藩的最高統治者,本應該站出來旗幟鮮明地反對高氏的謬論,然而他卻將恭定王妃的請求轉奏朝廷,展現了其本人的立場。
趙府襄邑恭定王妃高氏啟趙王見灂,稱長子見滃病故,庶第二子鎮國將軍見沂孝行日薄,庶第三子鎮國將軍見涎孝行日隆,乞以見涎襲封襄邑王爵。王以聞。事下禮部,覆奏襲封倫序已有定制。宜切責見沂,俾其遵守禮法,以全子道,保祿位。仍移文趙府長史啟趙王,審核見沂孝否情跡,且聞處分。—《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三十四》
朝廷對于朱見灂的想法不以為然,只是給了朱見沂一道敕書,讓他“惇崇孝道,以修子職”,最終還是在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命其襲封襄邑王。
- 廢長立幼的鬧劇
到了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三十八歲的趙王朱見灂、十四歲的清流王朱祐棌相看兩厭,為了讓幼子朱祐朾上位,這才發生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孝宗朱祐樘劇照
趙王殿下上奏朝廷,稱清流王自受封之后就不再拜謁祖廟,這是不孝。和王府長史董亮合謀謀奪王位,這是忤逆。這兩頂大帽子扣下來,若是查證屬實,朱祐棌必然會被削爵廢為庶人,這老爹的心也太狠了一些。
然而有朱見灂的人品做背書,孝宗皇帝并不太相信他說的話,讓人調查之后,發現果然都是誣告。實際上是趙王“溺于寵受偏私,惑于左右讒間”,也就是受朱祐朾之母誘惑,外加身邊小人作祟,故而對朱祐棌“憎惡之甚”,甚至加以誣陷。
孝宗對此大為嘆息,認為“父子之間,可謂兩失”。當地有司官員隨即上奏,指出清流王年幼,趙王如此逼迫,希望朝廷能保障他的安全。孝宗于是命吏部挑選“有學行官員”前往彰德府,讓朱祐棌出府就學,實質上是對其人身安全進行保護。同時又對趙王降了一道敕書,里面回顧了朱見灂在成化年間所受到的懲罰,潛臺詞就是再犯不饒。
敕至,王其速令祐棌出府就學,俾知孝親之道,共為子職,益隆敬愛。王自此亦宜正心修身,割寵除間,以全父子之恩。夫父慈則子孝,理勢之所必至,王其審思之。且王在成化間所為不法,先帝嘗革去冠服祿米薄示懲戒。意王省愆自艾,改過遷善,今所為猶如此。若再執迷不復,祖宗舊典、先帝成命具在,朕何敢私?其慎之哉!故敕。—《明孝宗實錄卷二十九》
明代親王府承運殿
有了孝宗的敲打,此后的朱見灂不敢再為難朱祐棌。此外朱祐枳在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被封為廣安王,史書中卻未曾有朱祐朾的封爵記錄,推測為早夭。
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閏七月,朱見灂請求出城為王妃李氏送葬。明代宗室親王、王妃從去世到入葬,間隔大概十個月,由此判斷李氏應在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十月去世。換句話說,趙王元妃去世,再也不可能有一個嫡長子來威脅朱祐棌的地位。
當年十二月,東城兵馬副指揮曹寧次女被冊封為清流王妃。說實話這個時候朱祐棌已經二十六歲,難道這位曹氏是繼妃?
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正月初二日,趙王朱見灂去世,享年五十三歲,謚曰靖,謚法“恭己鮮言”曰“靖”,朝廷隨即命清流王朱祐棌“掌管府事并行慶賀、祭祀等禮”。筆者一直說明代禮部不靠譜,從朱見灂的謚號就可以看得出來,他何嘗“恭己”,又何嘗“鮮言”?
孝宗朱祐樘畫像
親王薨逝之后繼任者何時能夠襲爵,時間并不標準,有人等到守孝期滿,也有人尚未除服就襲封,朱祐棌想采用后一種方式。禮科給事中徐仁上疏,認為清流王應該“俟終服制乃奏請襲封”,禮部也持相同看法。然而考慮到此前圍繞著朱祐棌的爭端,孝宗果斷命其即刻襲爵。
禮科給事中徐仁上疏論之以為不可,禮部覆奏亦請如仁所言,令清流王待服制將終,始奏請襲封。仍行各王府自后親王、郡王請封者俱準此例行。有旨:“祐棌即襲封趙王。”—《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九十》
結語: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二月二十三日,趙王朱祐棌去世,終年四十三歲,謚曰莊,謚法“履正志和”曰“莊”。
朱厚煜,趙莊王嫡長子,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封趙世子,莊王去世后奉旨管理府事。按照史書的記載,朱厚煜是援引德世子朱祐榕的例子,得以提前襲封。有人可能會問,他老爹莊王不也是這樣嗎?為什么要引用德藩的例子呢?道理很簡單,莊王是以郡王進封親王,和朱厚煜以世子襲封并不相同,所以不能胡亂類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