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紀上半葉,阿拉伯半島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得到統一,阿拉伯帝國逐漸崛起。然而,阿拉伯半島剛統一,便對外進行了侵略戰爭。千年帝國——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深受其害,大片領土被永久占領。本文主要探討阿拉伯帝國初期的擴張過程及其原因。
一、伊斯蘭教的創立
談阿拉伯帝國,不能不說到穆罕穆德。他大約在公元570年出生,自幼父母雙亡,由祖父和伯父撫養長大。12歲時,穆罕穆德就跟隨伯父前往敘利亞經商,在旅途中,他曾接觸過一些猶太人和基督徒,這對他后來創立伊斯蘭教影響深遠。
穆罕穆德25歲時與一位寡婦成婚。妻子年齡雖比他大很多,但家境比較富裕,因此婚后穆罕穆德有了一些財產和社會地位。
穆罕穆德在婚后逐漸養成了去偏僻的地方冥想的習慣,不過那時候不少人都有這種習慣。穆罕穆德后來也經常去麥加郊外的山洞中去冥想。有一次,當他在洞中冥想時,遇到了天使加百列,后來加百列定期向穆罕穆德傳誦《古蘭經》,直到穆罕穆德去世為止。
在此期間,穆罕穆德創立了伊斯蘭教。隨著該教的崛起,631年,穆罕穆德占領麥加后,不僅搗毀了天房的眾多偶像,還禁止不愿意皈依伊斯蘭的人進入克爾白周圍。就在這一年,阿拉伯半島各地都派遣代表團趕往麥迪那,表示要歸順伊斯蘭。就這樣,阿拉伯半島逐漸統一,形成一個強大的帝國,并對周圍國家形成威脅。
632年,穆罕穆德率領團隊去麥加朝圣,返回后不久就得了一場重病,并于同年的6月8日逝世。穆罕穆德雖然算不上長壽,但他對后世的影響卻很大,因為他留下了一個統一的半島和一個龐大的宗教。
二、與拜占庭軍隊的首次交鋒
穆罕穆德時期拜占庭的皇帝是希拉克略。希拉克略皇帝還是有一些能力的,
他最終徹底擊敗波斯帝國,并試圖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重建帝國勢力。可是阿拉伯人也看中了這兩塊戰略要地,沖突已不可避免。
(希拉克略皇帝)
629年9月,穆罕穆德的義子宰德率領一支大約3000人的隊伍去征伐這塊戰略要地。穆罕默德為何會發動這次征伐?一來是因為穆罕穆德的使者被殺害,穆斯林要來復仇;二來是因為敘利亞是武器產地,阿拉伯人擴張正需要這些武器。
最終,阿拉伯軍隊與拜占庭軍隊在死海附近的慕塔遭遇。首次交鋒,以穆斯林軍隊大敗告終,主帥宰德陣亡,指揮權被其他將領接替,不過殘余軍隊還是被帶回麥地那,避免了全軍覆沒的結局。
對于拜占庭而言,慕塔戰役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一度被波斯占領,拜占庭在這些地區的統治基本上被破壞殆盡,波斯被打敗后,拜占庭帝國急需派軍隊去占領那些地方。而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卻靠近阿拉伯半島。所以,雙方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阿拉伯士兵)
慕塔戰役結束后,希拉克略放松了對阿拉伯穆斯林的警惕之心,后來也未做好防范穆斯林大舉進攻的準備。
穆斯林首戰失利,但這卻點燃了他們心中的復仇之火。這些都為后來拜占庭永久失去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埋下了隱患。
三、狂飆突進式的阿拉伯征服
穆罕穆德去世后,阿拉伯半島經歷了一場嚴重的危機。首先是伊斯蘭教內部產生了沖突和分裂。然后是一些已經歸順伊斯蘭的部落追隨其本地先知紛紛舉兵叛亂。這場危機又被稱為“叛教戰爭”,它遍及阿拉伯半島,哈里發費了很大勁才將其鎮壓下去。
原來,穆罕穆德死后,伊斯蘭教內部很快便發生了爭奪哈里發地位的權力斗爭,不過最終阿布·伯克爾獲勝。“哈里發”是指繼承者的意思,是在穆罕穆德之后,擔任立法者、宗教領袖、司令官等職位的國家元首,但不是安拉使者。
(阿布·伯克爾)
阿布·伯克爾擔任哈里發后,采取強硬手段,以剿滅相威脅,迫使所有叛亂者投降。結果不到半年時間,阿拉伯半島所有叛亂者皆投降。
由于穆罕穆德生前實際并未完全統一阿拉伯半島,因此,阿布·伯克爾發動的討伐叛教者的戰爭,可以看作是穆罕穆德統一半島進程的延續。
叛教戰爭結束了,同時也結束了阿拉伯各部落相互劫掠和仇殺的狀態,麥地那政權也獲得了大量經驗豐富、久經戰場的軍隊,也揭開了阿拉伯人走向對外征服的序幕。
四、阿拉伯對拜占庭亞洲領土的征服
拜占庭和薩珊波斯都是當時的強國。但是經過數百年的廝殺,雙方已經是精疲力盡,元氣大傷。拜占庭雖然贏了波斯,但其情況也好不到哪去,長期的戰爭導致國家財政捉襟見肘。最為可怕的是,戰爭導致大量民眾生活貧困,對國家的忠誠度大大下降。
另外,拜占庭內部的基督教異端紛爭也是其迅速丟失亞洲領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埃及和敘利亞的一性論教派和聶斯多利派造成的紛爭。這些原因使得阿拉伯軍隊得以迅速行進。
633年,阿拉伯軍隊開始對拜占庭和波斯進行大規模征服戰爭。原屬于拜占庭的敘利亞、埃及、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等亞洲領土迅速相繼丟失。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民眾的叛變導致了領土的損失。比如在635年,敘利亞的大馬士革被阿拉伯軍隊包圍,6個月后該城投降,原因竟然是城內的文官和部分神職人員叛變。后來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其他城市也紛紛仿效此舉投降。
(阿拉伯帝國軍隊)
更可悲的是,在敘利亞安條克,穆斯林竟然被認為是解放者而受到夾道歡迎。而敘利亞,由于經濟富裕,一直受到拜占庭帝國的重視,被視為“拜占庭皇帝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后來,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為了敘利亞,爆發了一場更大的沖突——雅穆克戰役。
由于地理原因,敘利亞逐漸成為阿拉伯帝國擴張的重心。討伐叛教者的戰爭結束后,阿拉伯軍隊繼續向北行進。他們分為三支,在敘利亞南部和東南部進行軍事活動。
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一直寄希望于阿拉伯人像以往那樣搶劫一番便退回到沙漠中去。但是這次他錯了。希拉克略拼湊了一支5萬人的龐大軍隊,在他的弟弟西奧多的率領下向南進發,打算一舉將阿拉伯人趕出敘利亞。這次,拜占庭軍隊的人數大大超過了阿拉伯人。
(拜占庭軍隊)
面對優勢兵力,阿拉伯人并沒有選擇硬拼,而是選擇采取避敵鋒芒、誘敵深入的策略。他們從占領地區后撤,在撤出埃米薩時,他們退回了在該城市的稅收。這個舉動為阿拉伯人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然后,阿拉伯軍隊退到雅穆克河附近,等待著拜占庭軍隊的到來。而拜占庭軍隊則建立了一座龐大、堅固的營地。雅穆克戰役打響之前,兩支軍隊對峙了一個多月。戰爭拖的越久,對拜占庭越不利,因為拜占庭軍隊很雜,軍隊內部指揮官之間不和。而且軍隊還有逃兵現象。這些因素都在嚴重削弱拜占庭發軍隊的戰斗力。
相反,阿拉伯軍隊卻在不斷得到增援。這下可把拜占庭指揮官瓦罕給逼急了,他決定不再拖延,立即發起進攻。畢竟拜占庭軍隊人數仍然占優勢。636 年8月16日,拜占庭軍隊向前移動,打敗了穆斯林的側翼,但是他們卻無法奪取穆斯林的主營地。
頗具喜劇性的是,當一部分穆斯林正在撤退時,被他們的婦女看到。這些婦女不僅唱歌羞辱他們,還朝他們丟石頭。穆斯林的撤退很快被遏止住,并嘗試進行反擊。雙方打到19號,互有傷亡,損失慘重。
戰斗又過去一天,20日,南風驟起,拜占庭軍隊的視線被沙塵和強光嚴重干擾。阿拉伯軍隊主帥哈立德下令進攻,在“天堂在前面向你們招手,魔鬼和地獄之火在你們后面”的口號的鼓動下,穆斯林士兵瘋狂地撲向拜占庭軍隊。拜占庭大敗。在夜間,阿拉伯軍隊迂回到拜占庭軍隊后方,切斷了拜占庭軍隊與大本營的聯系。
這場戰役的結果就是拜占庭方幾乎全軍覆沒,也決定了從此敘利亞再也不會屬于拜占庭。希拉克略皇帝在接到軍隊失利的消息后,曾喃喃地說:“別了,敘利亞,我最好的省份,你現在屬于敵人!”
就這樣,拜占庭人在敘利亞的勢力一去不復返了。
文史君說
阿拉伯穆斯林的崛起,是較拜占庭與波斯帝國爭霸對世界歷史更具影響力的事件。阿拉伯人對敘利亞的迅速征服,使拜占庭人陷入了極大的震驚之中。尤其在雅穆克戰役慘敗后,拜占庭帝國對與近東敘利亞的戰略變得非常謹慎,希拉克略皇帝盡量避免與阿拉伯軍隊公開對抗。而持一性派思想的基督徒對拜占庭的統治相當冷漠,偏偏他們的人數還很多。有學者認為實際上拜占庭帝國的“硬實力”并不一定就遜色于阿拉伯人,只是由于嚴重的內部矛盾產生的內耗,使得這股力量無法投送到所需位置,才招致了最終的失敗。
參考文獻
吉文鑫:《拜占庭-阿拉伯雅穆克戰役再考察》,東北師范大學,2023年。
段冠強:《阿拉伯與拜占庭早期關系研究(7-8世紀)》,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孫靜靜:《962-1025年拜占庭帝國對外關系研究》.鄭州大學,2012年。
張小倩:《拜 占庭皇帝利奧三世 的 內 政外交研究(717-741)》.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郭瑞:《前伊斯蘭時代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西北大學,1019年。
(作者:浩然文史·石頭)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