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20歲的溫帶松樹,每年大約能吸收18公斤二氧化碳。但如果我說,未來可能有“活材料”能像樹一樣“吃”碳,甚至更高效,你信嗎?
最近,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urich)的科學家們,用一種“光合活性材料”刷新了我們對碳捕獲的認知——他們把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細菌(一種古老的光合微生物)“種”進可3D打印的水凝膠里,造出了會呼吸、能生長,還能持續從空氣中“抓”二氧化碳的“活材料”。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雙重“吃”碳:比普通生物材料更能“存”
傳統生物固碳大多靠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長,把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有機物(比如生物質)。但這種方式有個問題:一旦生物死亡分解,碳又會重新釋放回大氣。
而這種“活材料”的厲害之處在于——雙重固碳。藍細菌通過光合作用,一邊把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生物質(有機固碳),一邊改變周圍化學環境,促使碳酸鈣等礦物質形成(礦物固碳)。這些礦物質像“碳保險柜”,能更穩定、更長久地封存二氧化碳。
實驗室數據顯示,這種材料在400天內持續固碳,每克材料能“吃”下約26毫克二氧化碳,比很多生物固碳方法效率更高,甚至接近再生混凝土的化學礦化能力(約7毫克/克)。更妙的是,礦物質還能“加固”材料——原本軟乎乎的水凝膠結構,會被藍細菌慢慢“硬化”,未來甚至可能直接當建筑材料用!
3D打印+水凝膠:給細菌造個“長壽窩”
藍細菌能存活并高效工作,全靠它的“家”——水凝膠。這是一種富含水分的凝膠,由交聯聚合物構成,能讓光線、二氧化碳、水和營養物質自由穿透,還能讓細菌在材料里均勻分布。
為了讓藍細菌活得更久、干得更賣力,科學家用3D打印技術優化了材料結構:增大表面積、改善光照、促進營養流動。最終,被“包裹”的藍細菌在材料里“工作”了超過一年,堪稱“勞?!?。
從實驗室到建筑:它已經“上崗”了!
這種“活材料”的潛力,已經從實驗室走向了現實。
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加拿大館,研究團隊用3D打印的“活模塊”搭出了兩個3米高的“樹樁”。這些“樹樁”里的藍細菌,每年能吸收約18公斤二氧化碳——和一棵20歲的松樹差不多!為了讓它們“住得舒服”,團隊每天監測并維護溫濕度,直到11月23日展覽結束。
在米蘭第24屆三年展上,另一個名為“達芙妮的皮膚”的裝置,用微生物在木瓦結構上形成深綠色的“銅綠”。這些原本可能被視作“腐朽”的痕跡,現在成了主動固碳的設計元素,既美觀又環保。
未來:給建筑“穿”上固碳“外衣”
目前,這種材料還在實驗階段,但科學家已經在展望它的應用場景——比如給建筑外墻“刷”一層這種“活材料”,讓建筑在全生命周期里持續“吃”碳。
從“會呼吸的建筑”到“能固碳的城市”,或許不遠的將來,我們的周圍會多很多“人工樹”,用更低碳的方式幫地球“減碳”。
你覺得這種“活材料”未來還能怎么用?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腦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