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仁烯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篇原載于何仁烯老師編纂的《九江師范百年回首》,經作者家人授權轉發。因篇幅原因,編者對原文中部分關于九師附小獲得榮譽稱號等內容略作刪節,特此說明。
九江師范附屬小學慶祝一九五四年元旦及新校舍落成合影
一、九師附小簡史
九江師范附屬小學(以下簡稱“九師附小”)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小學,也是一所很有影響的小學。
九師附小的源頭是江西省第六師范的附屬小學,建立于1921年。開始只開設初級班(1~4) 年級。校舍在蓮花池旁邊的丁官營,借用蕭家的房子。1927 年春,省六師撤銷,與省三中合并為江西省立九江中學。是年秋,九江中學分解為江西省立第三女子中學與江西省立第四中學。六師附小就隨著省第六師范的消失而改名為省立四中附設實驗小學,同時增設高級班(5~6) 年級,成為“四、二”分段制的完全小學。校址由丁官營移至文廟(即今潯陽區朝陽小學所在地)。
九師附小在全國征文比賽中獲獎
1933年,省立四中更名為省立九江鄉村師范,實驗小學也隨之易名為九江鄉師附屬小學。而由三女中易名的九江女師卻沒有附屬小學。1934年秋,九江女師同“鄉師”協商,要求“九江鄉師”另謀實習基地(因“文廟”離女師較近)。于是“鄉師”同意將文廟的附小移交給九江女師。從此,這所小學就改組、更名為九江女子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以下簡稱“女師附小”)。
女師附小建立之后,就成為女師不可分割的聯系體,就是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也是如此。1937年11月,九江處于緊張的戰備狀態。12月11日,附小校舍就被軍隊借住。第二天,附小受命清理校具,包裝文書檔案。12月14日,附小全體員工隨女師撤離九江。抗戰八年,伴隨女師先后遷移于吉安縣之老屋下與寧都之石上,既為女師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習條件,也為戰時后方的普及教育、宣傳抗日與振奮民族精神作出了貢獻。
抗戰時期九江女師與寧都石上鄉政府合建“女師附小”,照片中人物為當時附小學生廖東浪
1945年抗戰勝利,附小要遷回原址。但原址“文廟”被新成立的九江縣中先行占用,致使附小無處落腳。女師領導出面與九江縣政府協商,一時無法解決而成糾葛。最后是當時的省長王陵基來潯解決矛盾。第二年,九江縣中遷出“文廟”。附小就一直在“文廟”,直到1964年止。
解放前,附小只設校長1人(解放初也如此),由女師提名,報請教育廳批準任命。校長之下,設教導、總務兩部,各部設部主任1人。教導部下設教務、訓導、統計、圖書、游藝、出版、體育、家庭聯絡等8個股。總務部下設文書、庶務、會計、衛生、園藝等5股。各股人員都由全體教職員工推選產生,都是任課教師兼職的。學校另設有經濟稽核委員會,每月初審核上月的經費收支賬目。另有實習輔導委員會,負責指導有關師范生實習事宜。兩個委員會的人員也由教職員推舉產生。
附小的規模,解放前一直較小,基本上是每個年級一個班,每班學額一般不能超過40人。為方便師范生的參觀、實習,專門開設了一個復式班。教職員工最多也只有十多人,自1934年至1949年的15年中,畢業生總數也不過500人。
1949年5月,九江獲得解放,九江女子師范改名為九江師范,附小也隨之易名為江西省立九江師范附屬小學,學制六年。1950年7月,學校成立了“少先隊”組織。第一批少先隊員只有93人。到1953年,建立了少先隊大隊部,各教學班基本都是少先隊中隊。五十年代中期,附小班級逐步增加到15個。1~6年級各一個班,一個幼兒班,三個復式班,同時進行五年一貫制的實驗,開設了5個班的五年一貫制。學生此時六百余人,教師增加到二十七人。
1953年九師附小全體教員合影
政府對附小非常關心,曾兩次撥款維修和新建。1954年元旦,建成一棟十間教室的教學大樓。1964年,因九江市新建朝陽路,經當時市領導研究決定,“文廟”要拆除,附小搬遷到甘棠南路52號,即現在的新校址(當時的南湖小學和九江師范速成部操場的一半,還“同文中學”的一角)。這時班級為十八個,學生七百余人,教職工三十五人。由于各級領導重視,全校師生團結奮斗,附小辦得很有特色,是當時九江地區小學群體中的佼佼者,是省重點小學之一。曾多次獲省、地市模范單位,曾幾次接待過外賓參觀,深得社會各界的贊譽。
1953年九師附小教師合影
歷史進入“文革”時期,中國大地經歷了一場浩劫。附小的遭災也不可避免。正常的教學秩序被破壞,良好的校風被否定,是非曲直被顛倒,歷史悠久的附小校名也被政治口號的“躍進小學”所代替(當時九師被撤銷)。工宣隊進駐學校,教室和宿舍被侵占,學校成為工廠管理的一部分。后又幾度易名,幾度更替隸屬關系(本屬地區管,后為小市管,又劃給潯陽區管)。80%以上的教師被下放到農村“安家落戶”,使附小變得面目全非。
1964 年以后的九師附小校舍
1972年,九江師范在“文革”中停辦三年之后又恢復了,“九師附小”的事又提上了議事日程。但由于九師恢復時還在九江縣的馬回嶺,“附小”的事暫被擱置。1975年,九師在三里街建成新校舍,九師的主要人員已遷回三里街。恰在這時,地區領導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決定利用九師在三里街的人、物、與校舍的資源,建立“九江師專”。而“躍進小學”(原附小)就成為師專的附校(不叫附小,叫附校,因為里面還有幾個初中班)。另一方面,馬回嶺還有九師的部分人員,仍保留“九江師范”的校名。
1979年,九師又選擇新址建校(供電局旁邊的女兒街)。同年11月,九江行署批復地區文教局《關于將師專附校改為‘九師附小’的報告》,同意將“師專附校”改為“九師附小”,作為九師的教學實習基地,并可舉辦幼兒示范教育。附小隸屬九師直接領導和管理(原有的初中班,1982年秋由教育局安排到就近的幾所學校)。從此,附小又回歸原位,并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不斷開拓創新,一步一個腳印,年年在變樣。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學校先后獲得全國首批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學校、全國和諧校園、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藝術教育先進集體、全國紅旗大隊、江西省首批實施素質教育示范校、省人民滿意十大品牌小學、省安全文明校園等獎項殊榮。
二、九師附小與九師
教育行政部門、九師與附小的關系,早在 1954 年,省教育廳第 8025 號文件就有過明確規定:
(1)附小為專署(市)的重點學校,由專署(市)直接掌握,專署(市)應負責把附小辦好,使之能對全專區(市)小學起示范和輔導作用。
(2)附小的日常行政工作、教學業務與學習,直接歸師范學校領導,師范學校領導附小的工作,應有專人負責。
(3)師范學校所在地(市)或縣(市)的文教行政部門應尊重師范學校對附小的領導,并加強對附小的監督,但不能單獨向附小布置工作。有必要布置工作時,應取得師范學校的同意,通過師范來布置。
除以上要點外,附小的人事調動工作的要求,基本與解放前相同。如附小校長任命、調離,需經過省廳批準。附小的編制,應酌情照顧。
1979 年 10 月,地文教局決定將師專附校改為九師附小后,1985 年 5 月,市教育局與九江師范簽訂了《關于接交九師附小管理權的協議書》,其內容為:自 1985 年 5 月起,將附小管理權交給九師,在黨、政、財、人事方面,均接受九師的領導與管理。
① 附小的黨支部屬九師總支領導。
② 附小教職員工的管理根據省委贛辦(84)8 號文件精神辦理。九師有權決定師范與附小人員的內部流動。附小的各級領導干部由九師負責考核、選拔、任命、調整,或報有關部門任命和備案。
③ 附小的經費,1985 年由市局撥給,1985 年以后,由九師會同附小和財政局具體商量,由財政局根據事業發展核定撥款。
④ 固定資產的清查核實,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擅自動用。
以上兩個文件有互相補充的作用,對師范學校和附小的要求都很明確。但在實踐中,具體執行得不夠,其責任應在九師領導方面。
師范和附小的關系,最密切的當然是“女師”時期,等于是一個連結體,不可分割。最早,附小的校長就是熊恬(女師校長)兼任的。1937 年春,熊恬任命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郭佐乾為附小校長。郭畢業于北平大學(即后來的北京大學),口齒伶俐,風度翩翩;任附小校長時,還兼任師范的課。
附小首任校長郭佐乾
解放后的李克夫時期,對附小仍非常重視,他本人經常到附小聽匯報、研究工作,并派出了最出色的畢業生黃英常來附小任校長。黃的工作能力很強,后來調省教育廳,再返回九江后,成為九江文教界的領導成員之一。
吳翼鑒接替李克夫,吳對待附小更加重視。歷史的經驗證明,師范校長有見識、有能力者都會處理好與附小的關系,反之,師范校長遜色、不重視附小、不善于領導,附小也會疏離。所以吳翼鑒和周玉青在主持九師工作的時候,附小與師范的關系異常緊密。再往后,反右、大躍進、大煉鋼鐵,只顧開展各種批判活動,教育實習少了,研究附小的工作也少了,但總體關系還是好的,直到“文化大革命”,九師撤銷,附小也隨之流失。
“文革”后,九師在女兒街復建,遷校后首任校長蔡方奎。蔡過去雖未從事過師范教育,但他了解師范學校的特質,并重視與附小的關系,反復強調要深入附小,搞好和附小的關系。包括后任校長袁靖平主持工作時期,九師與附小的關系都比較好。
當時附小校長湯倫,也積極主動地為九師的整體工作服務。師范老師都有深入附小聽課、研究教學的工作安排,特別是語、數教學法的教師,到附小兼課。師范的班級與附小有對應的掛鉤關系,師范生到附小班上協助開展課外活動,并曾派出許昌球老師掛職附小副校長。所有這些措施,對附小是一個鞭策與促進,對師范的教學改革與教育實習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在附小任職最長的湯倫校長
但到九十年代晚期,這些好的傳統逐漸失落了,造成了附小與師范的逐漸疏離。九師并入職大時,也未有學校領導來附小征求意見,更未考慮附小的去留。
九江師范并入九江職業大學后,因管理體制的原因,“九師附小”仍歸屬市教育局。經市編辦與市教育局批準,于 2008 年 10 月更名為“九江小學”。“九師附小”改名了,但她在社會、在人們心中的影響仍在延續;再過若干年后,“附小”的名字還不會消失。
總之,一百年來,“九師附小”是師范不可分割的部分,她伴隨師范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既是九江師范培養人才的實習基地,又充當了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先鋒,為九江師范贏得了榮譽,也獲得了社會的信賴與贊揚。“附小”百年來的十幾位校長和全體教師,都為附小的自強立業、服務師范、服務社會,立下了不朽功勛。
何仁烯
【作者簡介】
何仁烯(1929—2022年),筆名何笑天,江西九江市瑞昌人。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畢生從事教育工作。文革前,曾主持九江地區中等學校語文教學及行政管理研究工作。文革后,歷任九江師范教導主任等職。
【編后記】
本文配圖主要選自何仁烯老師編纂的《九江師范百年回首》。此前,本公眾號曾發表鄭光中老師撰寫的《九江文史 | 九江小學的誕生與發展》,該文偏重于以大事記形式梳理九江小學的發展沿革,而何仁烯老師此文則側重于九師附小與九師(九江女子師范與九江師范)之間的關系脈絡。尤其是本文第二部分,較為詳實地記述了兩校的淵源、行政關系及某個時期的疏離與變遷,史料價值較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