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過半,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成績單已然揭曉。中指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1-6月TOP100房企銷售總額為18364.1億元,同比下降11.8%,降幅較1-5月擴大1個百分點;6月單月銷售額同比驟降18.5%,較5月單月降幅再擴大1.2個百分點。這一組數字背后,折射出行業深度調整的陣痛,也暗含著市場格局重構的信號。當“以價換量”成為房企默認策略,當購房者觀望情緒持續蔓延,我們不得不思考:這場樓市寒冬究竟何時見底?城市分化行情下,普通購房者又該如何抉擇?
一、數據背后的三大行業真相
- “量價齊跌”成常態,市場信心尚未修復
上半年銷售額同比下降11.8%,單月降幅持續擴大,直接撕開了“小陽春”回暖的假象。盡管部分城市出臺限購松綁、首付比例下調等政策,但購房者對收入預期、房價下跌的擔憂仍占據上風。房企為回籠資金被迫降價促銷,卻陷入“越降越不敢買”的惡性循環。6月單月銷售額同比跌幅擴大至18.5%,印證了市場底部的脆弱性。 - 頭部房企失速,行業集中度或生變
百強房企銷售額縮水超千億,意味著行業洗牌正在加速。過去依賴高杠桿、高周轉的房企面臨生存考驗,而財務穩健的央國企和少數優質民企逐漸占據市場主導。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區域型房企憑借精準布局和產品力逆勢突圍,暗示未來市場將從“規模為王”轉向“質量競爭”。 - 城市分化加劇,結構性機會隱現
報告指出“城市分化行情仍將延續”,這并非空穴來風。一線城市因人口流入、產業支撐強,核心區域房價仍具韌性;而部分三四線城市庫存高企、需求透支,房價下跌壓力巨大。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城市能級,更細化到同一城市的板塊差異——核心地段優質資產抗跌,郊區盤則可能面臨“降價也難賣”的困境。
二、樓市寒冬的深層邏輯:三大矛盾交織
- 政策松綁與預期管理的博弈
從“認房不認貸”到降首付、降利率,政策工具箱已大幅打開,但市場反應卻不及預期。根本原因在于,政策刺激未能扭轉居民對房價下跌、收入不穩的預期。購房者更傾向于“持幣觀望”,而非盲目入市。 - 房企債務危機與保交樓的兩難
盡管“保交樓”成為政治任務,但部分出險房企仍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購房者對期房的信任度降至冰點,現房銷售占比攀升,進一步加劇房企資金壓力。 - 城鎮化放緩與改善需求的錯配
中國城鎮化率已超65%,新增購房需求逐漸從“首套剛需”轉向“改善置換”。然而,當前市場供應仍以剛需產品為主,高端改善戶型稀缺,導致有效需求未能充分釋放。
三、下半年展望:寒冬未盡,但曙光已現
- 政策端:從“托而不舉”到“精準刺激”
預計下半年政策將更加注重“因城施策”,一線城市可能局部放松限購,二線城市或全面取消限購。同時,針對改善需求的支持政策(如降低二套房首付、放寬“認房又認貸”)有望加速落地。 - 市場端:底部震蕩,但跌幅收窄
參考歷史規律,房價跌幅通常在政策底出現后3-6個月收窄。若三季度政策持續發力,四季度市場或逐步企穩。但需警惕部分城市“以價換量”引發的價格戰風險。 - 企業端:活下去比規模更重要
房企需摒棄“高周轉”舊模式,轉向“低杠桿、高產品力、強運營”的新邏輯。那些能精準把握城市分化趨勢、深耕核心區域、打造差異化產品的企業,將在寒冬中占據先機。
四、購房者指南:如何穿越周期?
- 一線城市:緊盯核心地段優質資產
一線城市房價長期看漲,但需警惕郊區盤泡沫。建議優先選擇產業集聚、配套成熟的板塊,避免盲目追高。 - 二線城市:把握政策窗口期
在限購松綁、利率下調等政策利好下,可關注人口流入、產業支撐強的城市核心區域。但需控制杠桿,避免過度負債。 - 三四線城市:謹慎為上,非必要不買房
除非自住需求強烈,否則建議持幣觀望。若必須購房,優先選擇現房、學區房等抗跌屬性強的產品。
結語
樓市寒冬未盡,但分化中孕育著新機。對于房企而言,這是一場關乎生存的淘汰賽;對于購房者,這或許是一個用專業眼光“撿漏”的窗口期。當潮水退去,唯有敬畏市場、尊重規律者,方能穿越周期。你所在的城市,房價是漲是跌?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