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現代物流報記者 賈奧勝
被眾多資本青睞的的智能物流機器人系統提供商——浙江凱樂士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凱樂士”)已于近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邁出沖刺港股關鍵一步。凱樂士或將成就“全棧式智能場內物流機器人第一股”之名。
(圖源:凱樂士官網)
招股書顯示,凱樂士2024年營收7.21億元,同比增長30.98%,虧損收窄至1.78億元,手握21億元待交付訂單。
在沖擊IPO前,凱樂士曾獲得揚子江藥業、順豐控股(48.760, 0.07, 0.14%)、招商局集團、興業銀行(23.340, -0.22, -0.93%)、九州通(5.140, 0.02, 0.39%)、南湖金控、元禾重元、達泰資本、古玉資本、華蓋資本、方廣資本跟投等十多家知名資本的青睞。招股書顯示,其中順豐控股旗下蘇州匯道并購投資基金與順豐科技各持股5.64%和8.46%。
行業高增長賽道與同質化競爭
天眼查顯示,凱樂士成立于2014年,經過十年發展,凱樂士構建起以感知智能、計算智能及控制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底座,形成了涵蓋多向穿梭車機器人(MSR)、自主移動機器人(AMR)和輸送分揀機器人(CSR)三大核心產品線的完整解決方案。
其技術特點是能夠滿足從輕型料箱到重型托盤的全高度、全負載場景需求。截至2024年底,其產品和解決方案已成功應用于醫藥、新能源、電商等28個行業的779家客戶,技術實力得到充分驗證。
招股書顯示,在2022 - 2024年期間,凱樂士的營收從6.57億元增長至7.21億元,毛利率始終在15.7% ~16.6%的區間徘徊,與行業頭部企業20%~30%的毛利率水平相比,差距明顯。
業務結構方面,凱樂士97.4%的收入來源于機器人及系統銷售,但硬件毛利率僅為14.4%,高毛利的售后服務毛利率高達64.5%。
(圖源:凱樂士招股書)
此外,利潤不高的另一原因,是高額的研發投入。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凱樂士的研發投入占總成本的20%,這一比例使得公司在當年經調整后凈虧損仍達到5050萬元。中國物流機器人行業雖處于高速增長階段,突破盈利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行業內企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凱樂士科技副總經理許一平的一席話,或許精準揭示了這一領域的競爭本質:“我們正經歷著技術紅利期的急劇萎縮。過去,一項創新技術能保持2年的領先優勢;如今,這個窗口期已縮短至6~12個月。新產品剛投入市場,同質化的模仿產品就會迅速涌現。”
行業內卷需破局
正如許一平所言,行業的內卷成為物流機器人領域出現“高增長與低盈利”現象的重要原因。這一結構性矛盾正通過價格戰、同質化競爭與外部圍剿,系統性地侵蝕企業利潤空間,形成難以突破的惡性循環。
當下,中國物流機器人行業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國內近400家同類企業扎堆,為爭奪訂單,市場陷入了“降10%-15%爭訂單”的惡性競價循環。
這一現象直接導致行業毛利率被壓制在15% ~ 20%,以凱樂士為例,2024年其毛利率僅15.8%,遠低于頭部企業30%左右的水平。
(圖源:凱樂士官網)
與此同時,技術同質化問題也日益凸顯。正如許一平所說,技術紅利期從2年縮短至6~12個月。凱樂士2022年推出的物流機器人,本應占據市場先機,但上市半年即遭多家企業仿制,先發優勢迅速蒸發。而行業研發投入普遍超營收20%,凱樂士2024年研發占比達20%,但由于同質化競爭,技術投入無法形成溢價,反而淪為成本負擔。
當下,不少企業將出海視為破解內卷困局的關鍵舉措,然而,出海之路并非坦途,諸多挑戰正擺在眼前。
產業鏈能力缺失也是一大阻礙。在國內,僅有中集、德馬科技等少數企業具備系統集成出海的能力,多數企業被困在“微笑曲線”的底端,只能充當國際巨頭的配套供應商,難以在海外市場中掌握主動權,獲取更高的附加值。
行業警示聲聲在耳。內卷并非短期現象,而是技術、資本、市場三重失衡所引發的結構性困局。企業若不能及時轉變思路,從“拼價格”的惡性競爭中抽身,轉向“拼技術生態”,例如借助 AI 驅動實現服務化轉型、開展柔性化小場景集成等,很可能重蹈優必選“市值暴跌 80%”的覆轍,在出海浪潮中被無情淘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