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這一陣看國乒的比賽,多少讓人有點“空窗期的感覺。六月份沒啥大賽,頂多算是給年輕人練兵的機會。結果呢,兩站下來,國乒一個冠軍都沒拿,外面聲音挺多:是不是后繼乏力?是不是日本、韓國這些對手真追上了?我倒覺得,大可不必這么快下結論。球場上的事兒,有時候比咱想象的復雜。
這兩站,結果不理想,但真不能光看輸贏
先把話說明白:6月這兩站,一個在盧布爾雅那,一個在薩格勒布,說白了,積分不高,強隊主力基本沒來。國乒這邊,主力悉數休息,把機會全給了年輕人。像石洵瑤、錢天一、陳垣宇、黃友政這些,平時很難有機會打國際賽,這回都頂上去了。可是,國際賽場和國內聯賽還是兩碼事。你說他們拼不拼?肯定拼。可真到關鍵分上,經驗、心態這些“軟東西,不出意外地暴露出來了。
再看對手,日本、韓國、巴西這些隊,帶的陣容其實也不是“全主力,但人家混雙、女雙這些項目,明顯更老練。像日本的張本美和、大藤沙月,韓國申裕斌、林鐘勛,都是在國際舞臺上磨出來的。咱們輸得不冤,就是差在比賽的那點“老油條勁兒上。
但我始終覺得,這種比賽的價值,就是讓你在非主力的對抗里,發現問題。年輕球員沒能頂住壓力,那就得承認差距,下一步也好對癥下藥。別光盯著輸贏,畢竟主力一個沒來,拿不到冠軍,沒什么丟人的。
7月才是真刀真槍,主力全員出征美國大滿貫
說到這兒,就得說說真正的重頭戲——美國大滿貫。7月3號開打,國乒主力全都要上,這才是真正的較量。巴黎奧運前后,主力們的狀態一直被保護得不錯,這次終于要集體亮相了。孫穎莎、王楚欽這些“頂梁柱,也都定在參賽名單里。再加上林詩棟、蒯曼這些新生代,主打單打、雙打、混雙,任務不輕。
有意思的是,混雙這塊,國乒明顯在做新的嘗試。奧運會上“莎頭組合是主力,但這次還是放了不少資源給“棟曼組合。說白了,巴黎奧運之后,規則要變,得提前適應。多讓林詩棟、蒯曼去打高水平比賽,就是在為2028年鋪路。這種布局,還是得佩服教練組的前瞻性。
再看雙打搭配,四組組合都挺有看頭。孫穎莎+王曼昱是女雙世界排名前二的搭檔,王藝迪+蒯曼也是“新老結合,男雙那頭王楚欽+梁靖崑,“大頭加“大胖,力量、速度都不差。林詩棟+黃友政,兩個05年出生的小將,也許就是未來的主力班底。說句實在話,國乒現在的陣容厚度,哪怕在“新老交替階段,也沒人敢小瞧。
體系底子還在,但年輕人要學會“打大賽
其實這兩站比賽,最讓我感慨的,不是成績,而是暴露出來的短板:國乒二隊的年輕人,在大賽氣場、臨場應變這些事兒上,還是嫩了點。技術沒什么大毛病,真到關鍵分,心態容易崩。這不是批評他們,換成誰上來也一樣。國內訓練再充分,比賽該有的“火候,還得靠一場場比賽去磨。
反過來看,日本這些對手,雖然也不是最強陣容,可人家選手的“比賽感確實在。尤其張本美和這種,打到關鍵分上,心里沒那么虛。說到底,這就是體系和文化的差異。我們這邊,年輕人有天賦,但比賽機會少,壓力一來,難免手軟。人家那邊,從小就混跡國際賽場,輸贏都見怪不怪了。
真正的較量,還是要看“全主力+大賽環境
我始終覺得,檢驗一支隊伍的底子,不是靠幾場練兵賽說了算,得看大賽、主力全員的時候誰能穩住。美國大滿貫,才是真正的“硬仗。到時候,時差、環境、對手都擺在那兒,誰能頂住,誰就配得上冠軍。年輕人這次如果能跟著主力一起打,光是感受氛圍,都是難得的成長。
另外,別小看這種國際賽事的“外部壓力。中國球迷得半夜爬起來看球,隊員們也得適應時差。環境、節奏、壓力,和國內完全不是一回事。這種挑戰,對隊伍整體的體系和心理素質,都是檢驗。
收個尾——別被一時成績帶節奏,體系建設遠比一兩場比賽重要
最后,還是想多說一句。國乒這兩站沒冠,外界聲音不少,但真沒必要太焦慮。年輕人有問題就暴露,老隊員能頂住才是關鍵。體系的事兒,得靠時間和耐心。別拿一兩場練兵賽說事,也別因為偶爾的失利就唱衰人才培養。中國乒乓球的底子還在,該總結總結,該批評批評,但還是要相信長線的建設。這才是群體項目的常識,也是“老體育記者看了這么多年比賽之后的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