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講,昨晚U19男籃和德國的這場球,看完讓人心里不是滋味。不是沖著比分——我們都不天真到指望這支年輕隊伍能“逆天改命,可當全場唯一能讓人提氣的點,依然只有朱正時,問題就不能只歸咎于對手太強。
說回這批U19男籃,名單上有十二人,三位混血球員,首發、輪換都算齊整。德國隊底子厚、技術細,去年的歐洲青年賽剛摘了冠軍。中國隊上一場碰加拿大,拼到最后還剩點懸念,這場一開局,分差就拉開了,后面雖有波動,整體走勢沒太大轉機。全場籃板、三分、防守質量,數據一擺,誰強誰弱一目了然。朱正幾次得分、組織,確實打得有味道,但支撐局面的,還是太單薄。
說實話,這樣的比賽,場邊有那么多NCAA教練盯著,咱們自己的球員更該爭口氣。可一旦德國隊把防線一收,我們的攻防體系一下子就散了套,擋拆配合不到位,中鋒在內線也打得窩囊。教練思路算不上保守,但陣容變化和臨場調整,總讓人覺得差了點章法。球員個人能力和整體協作的短板,暴露得赤裸裸。你說是經驗問題也好,還是體系支撐力不夠,這些年我們見得還少嗎?
有朋友問,朱正表現亮眼,能不能讓人看到中國男籃的“希望?我反倒覺得,這種“獨苗現象不是什么好事——喜愛歸喜愛,畢竟籃球不是一個人的游戲。每次大賽下來,總有一個名字被人反復討論,但整個團隊的天花板,沒法靠一兩個人的閃光來抬高。尤其在青年隊階段,球隊的成長,靠的是一茬一茬的球員,靠的是系統養成和后備力量的厚度。這不是誰都能插一腳的事,也不是靠一場球、一個人就能逆轉的。
所以,誰更值得被鼓勵?理性說,拼盡全力的球員當然值得掌聲,但真正該被關注的,是教練團隊怎么面對現實,怎么調整訓練思路,怎么科學分配球員資源,讓每個年輕人都在體系里長本事。別總想著靠天才球員“扛住一切,那是短視。籃球這項運動講究規矩、講究分工,“規矩不能亂,培養體系更不能亂。
最后還得提醒一句:所謂重建、所謂希望,不能只盯著單場數據和個人高光。無論順風逆境,把基本功練扎實,把團隊協作做細致,才是中國籃球的根和魂。成績輸得起,體系不能亂。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像朱正一樣能吃苦、敢擔當的球員,更需要讓這些球員有土壤、有空間,長成“自己人真正的骨干。籃球的世界不靠奇跡,靠的是常識、公平和秩序——這些,哪怕一時成績不理想,也不能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