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奧委會在社交媒體上罕見地點名全紅嬋,這事兒之所以被國內外關注,不僅僅因為她個人的成績,更因為她成了中國跳水隊在巴黎奧運前的“門面。但說到底,奧運會名單公布只是每四年一次的常規操作,真正值得聊的,是全紅嬋為什么會被單獨推到這樣的位置,她和隊友們面臨的壓力,到底是激勵,還是無形的負擔?
實事求是講,全紅嬋這兩年在國內外的曝光度確實高得有點不尋常。她的天賦、成績固然有目共睹,但中國跳水隊歷來不缺冠軍和天才。為什么這一次,國際奧委會專門用視頻報道她的近況?為什么全隊只有她能被點名?這背后其實反映了外界對于“頂流運動員的特殊期待——無論是媒體、官方機構還是廣大網友,都希望看到一個既有成績、又有性格、有故事、能代表中國形象的年輕人。喜歡歸喜歡,但這份熱度說到底,是給她加了分,還是加了碼?這事兒不太好下結論。
換個角度說,全紅嬋的“個人時刻,也是中國體育體系在全球傳播上的一次試水。我們都知道,中國體育講究集體主義,講究團隊榮譽感,跳水隊更是如此。可這次全紅嬋單獨被推到前臺,隊友哪怕同為奧運冠軍、哪怕實力也很強,卻沒能獲得同樣的關注,這背后其實有點微妙。是個人英雄主義和集體榮譽的博弈?還是國際體育輿論場上“故事感的勝利?這不是誰都能插一腳的事,但對中國體育來說,未必全是好事。
說句可能不太討喜的話,全紅嬋這些年確實承擔了超出年齡的壓力。她的每一次亮相、每一次接受采訪,都被外界用放大鏡檢視。這種期待是一種認可,也是一種無形的綁架。任何一個運動員,哪怕天賦再高、成績再好,也不可能永遠無懈可擊。我們常講“規矩不能亂,其實對運動員的心理健康來說,優勝劣汰之外,還要有一份寬容。把所有榮譽和希望都壓在一個人身上,這事兒聽著就讓人心里發毛。
當然,有人會說,頂流運動員就該扛得住壓力。道理沒錯,但別忘了,體育是人的事業,不是零件流水線。全紅嬋的隊友們,比如陳芋汐,也有同樣的實力和渴望,只是外界關注沒那么高。長期來看,把關注度和壓力過度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反而可能讓隊伍失去多元和彈性。中國跳水隊一直走的是“團隊為主、個人出彩的路線,這也是我們能持續出人才、拿金牌的根本。
站在職業評論員的角度,我更愿意看到全紅嬋是以“跳水運動員的身份被肯定,而不是簡單的流量擔當。國際奧委會的點名,是榮譽,也是提醒。我們不能讓“全紅嬋現象變成一種集體焦慮,不能讓這種熱度轉化為對個人的過度消耗。體育的魅力在于競技和成長,而不是把誰推上神壇,再盯著她一舉一動。
最后還是得提醒一句:不管外界怎么炒作、怎么期待,運動員和隊伍都應該有自己的節奏和邊界。榮譽屬于團隊,也屬于努力的每一個人。別讓輿論的高光,遮蔽了體育本該有的公平、尊重和理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