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籃U19世界杯小組賽,中國隊輸給德國,其實并不讓人意外。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總在大賽后把目光鎖定“失利兩個字,卻很少追問這背后,年輕球員究竟收獲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實事求是說,中國青年籃球和世界強隊之間的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類似德國這樣的對手,體系完整、節(jié)奏老道,中國隊員很難靠臨場發(fā)揮彌補體能、經(jīng)驗上的鴻溝。賽后媒體和球員的表達多半聚焦于“努力“調(diào)整,我能理解這種慣常的自勉姿態(tài)——但也正因如此,每一次失利都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的路還很長。這話聽著不舒服,但確實如此。
我始終覺得,評價一場青年隊的國際比賽,不能只看場上比分。比如朱正,這樣的球員在國內(nèi)同齡人中能叫得上號,可到了國際舞臺,哪怕個人能力再突出,也難以憑一己之力帶隊沖破重重封鎖。這不是對個人能力的否定,而是現(xiàn)實的提醒:籃球從來都是體系的勝利,而非單打獨斗。更重要的是,球員們的韌勁、對抗中的細節(jié)處理、賽后反思的深度,這些才是衡量“未來希望是否站得住的標準。郇斯楠這樣的小將,進攻端短板暴露得明顯,但防守上確實能看出努力和成長。青年隊員的短板不該成為“原罪,反而是他們進步的起點。問題是,我們的培養(yǎng)體系能不能給他們真正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他們犯錯,允許他們“慢一點變強?
有些人總習慣用“贏了就好“輸了就批來衡量青年隊成績。作為媒體人,我要提醒自己,也提醒關注中國籃球的球迷:青年球員的成長路徑不是直線,他們需要舞臺,更需要包容。每一次和強隊的對抗,都是一次對自我的校準。別讓外界的苛責和急躁綁架了青訓的節(jié)奏,這不是誰都能插一腳的事,也不是靠喊兩句口號就能解決的事情。
當然,職業(yè)體育講究結(jié)果,誰都明白“贏球是終極目標。但如果只剩下對成績的執(zhí)念,那培養(yǎng)體系的意義就被空心化了。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誰能在失敗里看到路,誰能在困境中學會冷靜思考。這樣的球員、這樣的團隊,才是真正撐得起未來的中國籃球。
最后想說,青年隊比賽不該只是輸贏的分野。尊重常識、尊重成長規(guī)律,不盲目苛責、更不隨意寬恕,是對所有投身籃球的年輕人的最大善意。規(guī)矩不能亂,節(jié)奏不能丟,理性和耐心,是中國籃球最稀缺的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