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援到底能不能成為一支球隊的救命稻草?這是北京男籃、也是無數CBA俱樂部年年繞不開的老話題。
實事求是講,過去這個賽季里,北京隊終于又闖進了總決賽,十年磨一劍,大家都替他們高興。這支隊伍在攻堅克難、團隊磨合上,確實展現出了不少可圈可點的地方。只是冠軍沒拿到,留下的遺憾和反思,少不了會在夏天被一遍遍翻出來。管理層表態要補強陣容、升級外援,外界的期待值也被推得不低。說到底,CBA的外援政策和市場變化,已經讓“留誰、放誰、怎么用變成了擺在桌面上的硬骨頭。
評論外援續約,不能光看數據,更不能被一場兩場的爆發迷了眼。換個角度想,外援的確能在關鍵時刻帶來驚喜,但球隊真正的根基,還得靠自己人打磨出來。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球隊,資源和平臺不差,可要指望某位外援單騎救主,現實往往比想象要殘酷得多。每次到休賽期,圈里總會有人問:到底是球隊成就了外援,還是外援拯救了球隊?答案其實沒那么簡單。比如有的外援,常規賽平平無奇,等到季后賽突然爆發,媒體口風就立刻變了。但這種“押寶式依賴,真能撐起一支有底蘊的球隊嗎?
我個人的判斷是,外援可以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喜歡歸喜歡,北京男籃續約核心外援,是順勢而為的選擇,無可厚非。但別忘了,CBA的外援市場其實內里門道極多:有的外援進攻一把好手,防守端卻很難被信任;有的藍領型球員能苦力護筐,卻很難成為逆轉局勢的主角。球隊要的是平衡和穩定,不是靠個別人的短時爆發。尤其在總決賽這種級別的較量,任何短板都會被無限放大。外援狀態起伏、被針對的風險,其實誰心里都清楚,只是平時不愿說破。
說回來,北京男籃管理層和教練組這兩年在外援策略上的確有了轉彎。主帥公開強調團隊籃球、強調體系,實際用人卻不得不在外援和本土之間反復權衡。這個局面,其實就是中國籃球的現實縮影:規矩不能亂,情感不能代替理智。外援可以有個性,但不能脫離整體。尤其當主教練都開始直言“要適應外援,說明球隊內部對外援的定位也在悄然轉變。對球迷來說,這種變化未必討喜,但從職業角度出發,尊重每一個能為球隊帶來改變的球員,是基本的職業操守。
我并不反對北京男籃續約表現突出的外援,這沒什么可爭議的。但我更希望球隊和球迷都能記住:外援再厲害,也是客人,不是主人。球隊的未來、城市的榮譽,最終還得靠自己人去扛。別讓“外援續約變成賭博,更不能讓一兩場高光時刻掩蓋了體系和底色的建設。理性看球,理性選人,這才是職業體育該有的底線和邊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