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縮小“三大差距”,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三農”標志性成果,省農業農村廳日前印發《“浙農碼”賦能“土特產”全覆蓋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助力農產品品牌賦能提升。
《行動計劃》提出
2025年,建成數字農業工廠300個,3大類15種重點品種農產品實現重點主體“浙農碼”承諾證開具全覆蓋,針對龍井茶、地方豬、中華鱉、楊梅等20種“土特產”建立“浙農碼”品牌數字化管理機制,“浙農碼”賦碼用碼總量超10億次。
到2027年,通過“浙農碼”賦能,“土特產”品牌市場認可度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優質優價機制初步形成:
“土特產”主體全覆蓋
“浙農碼”全面覆蓋省內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其他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生產者,“浙農碼”賦碼用碼總量超16億次,全省建成100家全產業鏈“亮碼”主體,數字農業工廠1000個以上;
“土特產”產品全覆蓋
“浙農碼”標識與承諾證深度融合,重點主體生產經營的3大品類20種重點品種農產品實現全鏈條式數字化追溯,“浙農碼”賦碼所有省名優“土特產”百品榜產品;
“土特產”品牌全覆蓋
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標識與“浙農碼”深度融合,“浙農碼”賦能“土特產”品牌體系基本建成,“浙農碼”土特產品牌數字化管理機制覆蓋全省,建成單條產值超十億元、超百億元的鄉村“土特產”全產業鏈分別達到150條和20條。
《行動計劃》明確以下主要任務。一起了解↓↓
優化提升生產主體賦碼用碼
推進主體賦碼應賦盡賦
以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其他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生產者為重點,以“浙農優品”“浙農牧”“浙農漁”等應用為基礎,摸清賦碼主體基本底數,查找盲區短板,全面統一“浙農碼”主體賦碼規則,規范數據采集。
通過線上協助主體備案、實地指導主體操作,幫助未賦碼規模生產主體盡快賦碼,快速解決推進過程中碰到的各類問題,實現應賦盡賦。到2027年,“浙農碼”賦碼用碼總量超16億次。
推動主體數據碼上匯集
統籌“數字+機械+設施”建設,以數字農業工廠、未來農場為重點,集成推廣溫濕度物聯感知、病蟲害自動監測、肥水智能管控、質量閉環追溯等新技術新裝備,支持主體圍繞農業生產、管理、服務開展全鏈條設施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強化生產檔案記錄和質量追溯管理,2027年全省建成數字農業工廠1000個以上,加快全鏈條生產數據向“浙農碼”歸集。
培育壯大亮碼龍頭
引導一批產業鏈條長、行業影響力大的龍頭主體,以強化全程質量控制、提升全鏈條品牌價值為導向,探索“浙農碼”與承諾證、企業品牌、區域公用品牌等標識“多碼合一”機制。
以“一個主體、一個方案、一個團隊”培育模式,分主體擬制基于“浙農碼”的“多碼合一”實施方案,加大政策和技術支撐力度。
到2027年,全省建成100家全產業鏈“亮碼”主體,通過示范引領,提升“浙農碼”標識在大型商超、農產品批發市場等重點流通領域的覆蓋率。
全面推進農產品規范賦碼上市
統一“浙農碼”承諾證開具
推動《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數據規范》團體標準,迭代升級為省級地方標準,強化“浙農優品”與外部系統的數據交互。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鏈條數字化溯源監管,推進“浙農碼”承諾證要素、樣式統一,督促主體規范化開具農產品“浙農碼”承諾證。
分層推進農產品賦碼上市
建立完善省市縣分層推進機制。省級聚焦動態修訂食品安全數字化追溯管理重點品種目錄及主體目錄,推進以“浙農碼”承諾證為載體的數字化追溯管理,強化重點品種全鏈條質量安全管控能力。設區市要強化跨區域統籌,縣(市、區)要因地制宜選擇特色糧經作物、特色畜產品和特色水產品,培育建設數字化追溯生產基地,指導基地落實上市農產品開具“浙農碼”承諾證,確保應開盡開。
到2027年,重點主體生產經營的3大品類20種重點品種農產品實現全鏈條數字化追溯,“浙農碼”賦碼所有省名優“土特產”百品榜產品。
全面優化農產品賦碼服務
充分發揮縣級檢測機構和鄉鎮服務機構作用,支持有條件的涉農鄉鎮和村級組織,為生產主體提供農產品快檢和“浙農碼”承諾證開具服務。指導產地收購主體在收購農產品時收取并保存“浙農碼”承諾證,進行混裝或者分裝后銷售的,按規定開具“浙農碼”承諾證。
優化“浙農碼”承諾證數字化填報內容,簡化開具流程,因地制宜推進預制碼、噴碼等多種形式,開放打印端口,切實降低“浙農碼”用碼成本。
創新建設“土特產”品牌數字化管理體系
建設“土特產”集成管理模塊
圍繞浙江省名優“土特產”百品榜名單,繪制全省“土特產”產業地圖。分層次開發“土特產”品牌、品牌授權主體、特色產品3類“浙農碼”數字名片,實現數字名片與“浙農碼”承諾證緊密關聯,推進“土特產”品牌認定、生產主體準入和農產品上市銷售全鏈銜接,賦能“土特產”優質優價機制形成。
數字賦能品牌管理機制
建立主體名錄動態更新機制,嚴格生產主體準入,嚴把賦碼“土特產”質量關。探索依托“浙農碼”對“土特產”品牌產品產供銷情況開展鏈路式追溯,提升“土特產”品牌授權運營數字化監管能力,協同推進品牌維權行動。
到2027年,所有“土特產”產區全面建立“浙農碼”品牌數字化管理機制,建成單條產值超十億元、超百億元的鄉村“土特產”全產業鏈分別達到150條和20條。
挖掘“浙農碼”數據價值
探索依托“浙農碼”推進“土特產”銷售線上線下融合,提升訂單轉化率、復購率。健全銷售終端信息回流機制,助力生產主體細分消費市場。充分運用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匯聚“浙農碼”土特產領域高質量數據集,聚焦“土特產”可追溯性供應鏈建設與精準營銷,打造數據產品。
提能升級“浙農碼”數字平臺
完善“浙農碼”賦碼數據庫
持續深化“浙江鄉村大腦”主體庫建設,強化“浙農碼”賦碼應用與“浙江鄉村大腦”數據倉的聯結共享,推動數據整合,形成“土特產”信息圖譜。依托“浙農碼”數字平臺,建設貫通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信息、“浙農碼”賦碼信息、承諾證信息的中臺系統,支撐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開展產品“多碼合一”建設。
完善“浙農碼”數據歸集管理
以“浙農優品”“浙農牧”“浙農漁”等3個應用為基礎,推動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定量監測、快檢數據向“浙農優品”全量歸集,強化各系統與“浙農碼”總倉對接。優化“浙農優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模塊,全面提高風險預警防范水平。
多元營造賦碼用碼環境
完善信用評價
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信用評價體系,根據信用評價結果開展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分級分類監管,對信用高的生產主體適當降低抽檢比例和巡查檢查頻次,可以在資金獎補、項目申報、產品認證、企業認定、金融信貸等方面給予支持。
強化宣傳推介
將“浙農碼”作為浙江“土特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品牌建設的重要標識,支持各地積極依托大型商超、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重點農貿市場等設立“浙農碼”賦碼產品專區,選取“浙農碼”賦碼“土特產”進入專區銷售。
加強對“浙農碼”亮碼主體的品牌宣傳,推薦賦碼產品參加浙江農業博覽會、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和評優評獎、媒體宣傳,每年打造10個以上浙農碼“土特產”金名片產品。
加大政策扶持
加強政策集成,統籌現代農業園區、特色農業強鎮、鄉村“土特產”精品培育試點等項目資金,支持主體開展生產基地數字化改造,積極推廣“浙農碼”承諾證,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支持各地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對推進“多碼合一”的全鏈條龍頭主體,予以多元化政策扶持,深度激發其在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創新活力與發展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