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有小名,尤其是農(nóng)村的孩子,大多都有小名,而且小名比較通俗,甚至比較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農(nóng)村有這樣的說法,給孩子起一個比較臟的小名,越臟越成人。邏輯似乎是這樣的,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魂靈寄居在肉體里,并不穩(wěn)固,很容易因為驚嚇或疾病而逃離,剩下一副軀殼,不是呆傻,就是死掉。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fā)生,人們就要給小孩起個小名。這個小名越臟越好,叫狗蛋,叫狗剩,叫驢糞球子都行。一般都選取身邊的事物,阿貓阿狗之類的是常有的,驢馬之類的也是有的,有的甚至叫小吉普。因為那個年代小吉普汽車盛行,家里大人看到小吉普就給孩子起一個小名叫小吉普,以不同于非常通俗的阿貓阿狗。有了這樣的小名叫著,閻王就不會派小鬼來捉拿了。倘若小孩從小就叫大名,比較正規(guī),就很可能被閻王派的小鬼抓走。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在起名的時候就已經(jīng)存在了。雖然小孩從小就有大名,但家里大人并不會叫他的大名,而是隨便給他起個小名。家里大人叫小名比較方便,而且很容易叫起來,街坊鄰居都知道,走到哪里都叫小名。有個孩子叫狗剩兒,走到哪里人們都叫他狗剩兒,那么這個小孩就認為狗剩兒是自己的名字,懂事以后才知道自己有大名,尤其是上學的時候,老師要叫他的大名,他會逐漸承認,也就慢慢淘汰掉了小名。倘若在學校很多孩子都互相叫小名,老師就會說他們不文明,似乎小名代表了農(nóng)耕文明,而大名代表了城市文明。
在古代,很多人都是農(nóng)民,吃喝都犯愁。雖然他們能夠種糧食,但很多糧食都被統(tǒng)治階級剝削走了。統(tǒng)治階級的官員層層加稅,還要農(nóng)民服徭役,服兵役,最終加重了農(nóng)民的負擔。農(nóng)民要結婚生子,尤其喜歡生兒子,因為兒子比女兒有力氣,可以繼續(xù)種地,起碼可以做濃民。那時候勞動生產(chǎn)率不高,醫(yī)療條件也不好。每家每戶生孩子都比較多,生五六個算是常有的事。如果遭遇了天災人禍,死掉一兩個孩子,其他的孩子還存在,可以給父母養(yǎng)老。倘若像現(xiàn)在一樣,很多家庭只生一個孩子,那么遭遇天災人禍的時候,父母就很可能沒人養(yǎng)老了。為了讓孩子成人,古人要給孩子起小名,甚至根本不給孩子起大名。因為起大名要請秀才來起,需要付出一點禮物或錢財,農(nóng)民沒錢賣禮物,也沒錢送給秀才,本身沒知識,沒文化,并不會起名,就把身邊阿貓阿狗的名字借用過來,安在孩子身上。等到孩子長大以后,還是叫小名,大名卻沒有。倘若他們還是農(nóng)民,就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也沒有什么公務要辦,根本用不了大名。很多古人只是用小名用了一輩子,到死都沒有一個正規(guī)的名字。他們以此自傲,認為用小名可以躲過閻王小鬼的催命,可以健健康康活一輩子。但決定他們生死的并不是閻王和小鬼,而是天災人禍,是統(tǒng)治階級的策略。
農(nóng)耕文明時期,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醫(yī)療條件也不好。人們無法對抗天災人禍。就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范圍內改變現(xiàn)狀,而這種改變往往富有迷信色彩。其小人就有迷信色彩,而且很容易傳播開來,是農(nóng)耕文明時期的產(chǎn)物。雖然比較愚昧,但人們都相信。即便發(fā)展到現(xiàn)在,城市文明比較發(fā)達,城市里的人仍然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給孩子起個小名。說是起小名能夠成人,沒有小人就很容易成不了人。倘若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給孩子起小名是為了確立尊卑秩序,符合封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等級秩序。大人有大名,比較正規(guī),而小孩有小名,非常隨意。如此一來,大人就顯得很正式,而小孩就顯得很隨便,甚至沒人和小孩一般見識。倘若大人也有小名,而且走到哪里都被人叫小名,那么這個大人就會被忽視。倘若小孩都有小名,他們互相叫小名,而且認定了那個小名就是自己的名字,那么所有的小孩都實現(xiàn)了話語權上的平等。叫小名就把人叫小了,就好像君子叫小人一樣。而所謂的小人是奴仆一樣的人,并不單單指壞人。大人叫孩子小名,就把孩子叫小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地位,也知道不能和大人頂嘴。倘若大人之間互相叫小名,那么他們一定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互相知根知底,叫小名能互相理解,而不會認為不尊重。
大人都希望孩子能夠成人,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即便起小名的風俗是封建的習俗,不科學,很多人也照樣遵從這樣的習俗,要給孩子起小名,而且從小就叫孩子小名。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不斷適應社會規(guī)則,面對各種身邊的困難,要有跌倒了爬起來的勇氣。倘若孩子從小就認自己的小名,雖然小名比較臟,有的叫蒼蠅,有的叫蛆,有的叫屎殼郎,成了污蔑性的稱呼,但孩子就認這樣的稱呼,那么孩子從小就受到侮辱,會習以為常,養(yǎng)成一種性格上的韌性和張力。當他們長大之后,再遇到怎樣的侮辱性稱呼,也不會和別人計較,更不會上去拳打腳踢。從小就遭遇挫折,從小就接受了污蔑性的稱呼,長大以后,意識就會鈍化,對待困難和磨難始終都保持樂觀的精神,尤其對待污蔑性的稱呼和罵人的話,早已經(jīng)聽慣了,也就沒有心思去反駁了,當然就可以集中精力和財力干自己喜歡干的事。倘若人沒有這樣污蔑性的小名,長大以后被別人起了外號,就覺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不但氣憤,而且要和別人理論,甚至要拳腳相加,那么這樣的人就很容易犯錯誤,甚至違反法律,受到懲罰。
孩子從小在家里被教育好,比長大后在社會上被教育要好得多。看似傳統(tǒng)習俗起小名有著封建等級秩序的意思,其實有著深層心理學的內容。很多人不明白這些意思,就盲目遵從,當然并不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