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些人的長相,真的跟他們的名字意外地一致。
比如叫某甜甜的女生,看上去就很甜妹;而叫剛強的,臉部輪廓也許就真的很硬朗。
這只是巧合,還是大腦在默默操控我們這樣主觀認為?
答案可能比你想得更奇妙,不信往下看…
名字,真的會長在臉上?
2017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納坦·沙哈爾和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研究團隊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
研究者們邀請了一群成年參與者和一群兒童參與者,讓他們分別對成人的面部和兒童的面部進行名字匹配,猜出這些人的名字。
本來大家都以為猜對的概率會非常低,畢竟完全沒有線索。但出人意料的是,準確率竟然高于純隨機猜測的水平!
結果顯示,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能以高于隨機水平的準確率將成人的面部與名字匹配。
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背景信息的情況下,人們真的可以看臉猜出名字。
然而當面對兒童的面部與名字時,參與者們的準確率卻與隨機水平無異。
這就說明了名字對我們的外貌的影響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顯現出的。
成長中的自我實現,這種現象是如何發生的呢?心理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假設——自我實現預言。
名字作為一種社會標簽,帶著豐富的社會意義和期望。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這些期望就像種子一樣被種在我們的心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逐漸內化這些期望,并在不知不覺中讓它們影響我們的行為和選擇。
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名字,可能會影響你長成什么樣子。
比如,一個名字叫“勇敢”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受到周圍人的鼓勵,去嘗試各種新奇的事物。
他可能會在面對困難時,聽到家人和朋友說:“你不是叫勇敢嗎?我相信你一定能克服這個困難。”
這樣的鼓勵和期望,促使他不斷地挑戰自己,展現出勇敢的品質。
而這些品質,又會在他的外貌上留下痕跡。他的眼神可能會變得更加堅定去表現正如他名字的勇敢。
而那些名字“溫柔”的孩子,可能會在與人交往時被教導要體貼他人、關心他人。
他們可能會在家庭聚會中,聽到長輩說:“你叫溫柔,就要對弟弟妹妹溫柔一點哦。”
這樣的教導,讓他們在與人相處時,總是帶著一份溫暖和關懷。他們的性格可能更加和善,展現出一種溫柔的氣質。
實驗中利用機器學習進一步驗證這一假設,他們分析具有相同名字的個體面部之間的相似性。
結果顯示,具有相同名字的成年人的面部表示比具有不同名字的成年人更相似,而兒童則沒有這種模式。
這表明,名字對我們的外貌的影響,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顯現的,而不是天生就存在的。
名字的力量名字,這個看似簡單的標簽,卻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選擇,還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我們的外貌。
社會標簽與自我認同
聽起來像玄學,但心理學上卻有一套嚴密的解釋邏輯。
標簽理論指出:一個人一旦被貼上某個社會標簽,他就有可能朝著這個標簽的方向發展。
名字,就是最早貼在我們身上的社會標簽。
所以當我們一直頂著名字這個標簽生活時,也會不知不覺被名字所塑造。
名字還會影響我們的打扮和社交方式,我們更容易喜歡和自己名字相關的事物。
比如叫“李莉”(化名)的人,更可能偏愛“L”開頭的品牌、衣物,甚至朋友。
比如名字柔美的人可能會更傾向于選擇柔和風格的穿搭、發型、妝容;名字硬朗的人則更偏愛冷色調、直線條設計……
這些長期積累的風格偏好,也會影響他人在視覺上對我們長相的認知印象。
名字可以影響我們,但它不決定命運。如果你能意識到名字背后的標簽效應,你就擁有了再選擇的權利。
明星身上的名字與臉
你有沒有發現,一些明星的名字真的很符合臉?
嚴寬:這位男演員不僅五官棱角分明,臉部線條寬闊大氣,連名字都像是寬臉代表。
靳東:姓氏“靳”給人一種沉穩、厚重感,和他在影視劇中的成熟知性形象完美呼應。
歐陽娜娜:光聽名字就覺得靈動甜美,她的實際氣質也是一股輕快靈氣。
你會發現,他們的名字和形象高度一致,或許這不是巧合,而是名字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的氣質走向與公眾認知。
或許你從未察覺,但當你再次照鏡子、介紹自己,或聽到別人叫你的名字時,不妨問問自己:“我是不是正在長成這個名字?”
如果答案是是,那也許不是巧合,而是心理與生活的共同作用。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