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李可欣 棗莊報道
6月27日,棗莊市薛城區政府新聞辦舉行科學“管”體重,健康“薛”活力薛城區體重管理年新聞發布會。
薛城區衛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岳國航,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吳清萍,區中醫院黨委委員、醫務科、老年病科主任李璐,區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長、副主任醫師褚雪原出席發布會介紹薛城區體重管理開展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會上,岳國航介紹,近年來,伴隨生活方式轉變,肥胖已成為威脅公眾健康的重要風險因素。監測數據表明,肥胖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關。2024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六部門聯合啟動“健康體重管理年”活動。薛城區積極響應號召,由區衛健局牽頭,聯合教體、民政等多部門制定并實施《薛城區體重管理年實施方案》,計劃通過三年行動,構建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體重管理體系,切實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一是聚焦精準施策,實施重點人群體重管理行動。整合衛健、教體、民政等部門資源,將健康體重管理深度融入區域發展政策與民生行動計劃。啟動為期三年的全區體重管理專項行動,明確具體任務目標:健康單位工間操覆蓋率超過60%,二級以上醫院肥胖癥診療服務全覆蓋,成人及中小學生超重肥胖率年均增幅顯著下降。針對兒童青少年實施“陽光成長健康體重”計劃,通過家、校、社三方的協同作用、強化膳食管理、運動鍛煉與心理疏導;為孕產婦構建孕前至產后全周期服務鏈,依托專業機構提供營養咨詢與體重指導;面向職業人群推廣工間操,將體重管理納入健康單位評選標準,培育職場健康新風尚;對老年人結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聯合社區、醫養機構開展營養運動干預,助力科學控重及肌少癥預防。
二是強化專業支撐,打造優質體重健康服務體系。區衛健局作為體重管理工作的主管機構,牽頭組織各醫療單位統籌推進體重管理各項具體工作。區人民醫院開設包括內分泌科、中醫科等多學科的聯合體重管理門診,區中醫院推出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體質辨識、穴位埋線、中藥熏蒸等服務。常莊、新城、陶莊三家基層醫療機構開通體重管理門診,已累計接診2300余人次,患者尿酸、血脂等代謝指標顯著改善。依托健康驛站、家庭醫生工作室及“三高”基地,深化醫防協同機制和雙向轉診與信息共享機制,推動體重管理與慢性病防控深度融合:家庭醫生完成慢性病診間隨訪62196人次、轉診預約1073人次;實施“三高”一體化管理42469人,完成心血管風險評估19961人,患者就醫體驗及健康管理效率持續提升。創新"積分激勵+自我管理"模式,全區11家基層醫療機構將體重管理納入健康積分目錄,支持兌換體檢、中醫保健等服務。目前已有11萬余名居民參與積分積累,1.2萬余人完成服務兌換;154個健康管理小組帶動5421名居民養成健康打卡習慣。
三是加大宣傳引導,營造全民健康體重氛圍。圍繞全生命周期與生活場景,多維構建體重管理支持環境。全區建成健康社區89個,社區標配健康教育宣傳欄、活動場所及體重監測設備,實現健康服務觸手可及。于公共場所增設健身設施、打造“15分鐘健身圈”,結合“一評二控三減四健”專項行動,將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養生項目融入社區文化,累計舉辦五屆“萬步有約”健走大賽。推廣“一秤一尺一日歷”工具,在機關、商超、學校全面推廣配備體重秤。通過微信公眾號、科普視頻普及健康知識,在重點場所實施“三減”干預,引導餐飲企業開發健康菜品。同步策劃減重比賽、青少年健康管理活動,以家庭為單位降低聚集性肥胖風險,全方位營造“科學管理體重、共建健康生活”的社會風尚。
健康體重管理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全民參與、久久為功。下一步,薛城區將持續倡導市民參與科學體重管理,以專業服務為支撐、群眾需求為導向,構建"政府主導、醫防協同、社會共治"的健康生態,切實保障群眾健康。
新聞伴讀
發布會現場問答實錄
記者:近年來,肥胖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公共衛生議題,那么請問肥胖的危害具體都有哪些?薛城區人民醫院在指導居民開展體重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薛城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吳清萍:肥胖是一種危及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它已成為中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是中國第六大致死致殘的主要危險因素。可以說肥胖是萬病之源。肥胖的具體危害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直接加劇心臟負擔,長期高壓狀態易誘發左心室肥厚和高血壓。脂肪堆積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增加冠心病、腦卒中風險。有數據顯示,BMI>28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是BMI小于20者的近5倍。
二是造成2型糖尿病與胰島素抵抗。脂肪細胞過量分泌促炎因子,引發胰島素抵抗,迫使胰島β細胞超負荷工作,最終導致血糖失控和2型糖尿病。
三是導致肝膽病變。肝臟在脂質代謝壓力下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嚴重時可進展為肝硬化。肥胖者膽汁酸中的膽固醇含量增多,超過了膽汁的溶解度,肥胖者容易并發高比例的膽固醇結石,與正常體重的婦女相比,其膽石癥的發病率高6倍。
四是容易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胸腹部脂肪堆積限制肺擴張,降低通氣效率,易患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夜間反復缺氧加劇心肺功能損傷。
五是造成骨骼與關節不可逆損傷。每增加1公斤體重,膝關節承重壓力上升3-4倍,肥胖者骨關節炎發生率顯著提升。
六是腫瘤風險攀升。脂肪微環境釋放的炎癥因子和激素為癌細胞提供溫床。數據顯示,肥胖者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5.5倍,膽囊癌風險增加3.9倍,乳腺癌、肝癌等發病率亦顯著上升。
七是容易產生抑郁情緒。體型焦慮催生自卑、抑郁情緒,社交回避行為影響職業發展與人際關系。約58%的肥胖者因心理壓力陷入暴食-節食循環,加重代謝紊亂。
在指導居民開展體重管理方面,薛城區人民醫院積極響應國家體重管理年活動。2025年4月,醫院成立了減重門診、兒童減重門診及減重協同門診(中醫科),主要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開展全面健康評估。肥胖和超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醫院專家通過詳細詢問病史,了解家族史、體重顯著增加的年齡段、增長的速度、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變化、特殊伴隨癥狀及可能導致體重增加的藥物使用史等,結合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明確肥胖的病因。通過全面評估,篩查出“繼發性肥胖”患者,也就是一些可能導致肥胖的疾病,如庫欣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此類患者不同于“單純性肥胖”人群,需要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二是提供專業性健康指導。在全面健康評估的基礎上,醫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指導。幫助患者學習如何自我監測體重、飲食和運動,培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心理咨詢,幫助應對減肥中的心理壓力。進行營養指導,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幫助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合理安排每日膳食結構,在控制總熱量攝入的同時,確保營養均衡。還有運動指導,根據個體情況的不同,幫助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在適度運動的同時避免運動損傷。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飲食習慣、規律作息、戒煙限酒等。
三是實施藥物治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配合藥物的干預治療,才能起到良好減重效果。目前我國已經批準一些具有減重適應癥的藥物應用于臨床,特別是一些新型的減重藥物,以其明顯的療效和較好的安全性,以及減重以外的代謝和心腎獲益,為臨床治療帶來了新的突破。一些肥胖患者,尤其是既往減重失敗或無法維持減重效果的人群,經醫生綜合評估符合適應癥的,可以使用減重藥物治療,在用藥過程中做好監測療效和不良反應,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同時醫院中醫科開展辨證施治給予服用中成藥、臍灸、按摩等治療。
記者:請問在體重管理工作中,薛城區中醫院是如何發揮自身特色開展相關服務的,對老年人在體重管理方面有什么建議意見?
薛城區中醫院黨委委員、醫務科、老年病科主任李璐:在體重管理工作中,薛城區中醫院充分發揮自身的中醫特色優勢,多維度開展相關服務,為民眾健康保駕護航。
醫院設有體重管理門診,與體檢中心、內分泌科、治未病科、針灸推拿科等相關科室緊密合作,門診醫師使用傳統舌診、脈診并配合體質辨識儀等設備進行精準評估,為群眾提供個體化的方案,采取中藥、針灸、穴位埋線、拔罐療法等多種手段,并提供諸如飲食調理、作息優化、運動建議等,幫助群眾輕松開啟享“瘦”之旅。門診開診以來,累計接診1076人次,有效率達到87.8%,很多人在體重得到控制的同時,身體的各項健康指標也得到明顯改善,相關慢性病癥狀得到緩解。
醫院還通過中醫藥文化節及義診等活動積極開展科普宣講,現場教授制作簡單的藥膳,如紫薯山藥糕等,讓民眾更直觀地感受“藥食同源”的理念,將中醫藥知識融入日常飲食管理中,助力體重管理。5月10日,舉辦的薛城區第三屆中醫藥文化節暨2025年“百市千縣”中醫藥文化惠民活動的現場,設置了體重管理體驗區,活動現場氣氛熱烈,也表明了群眾對于體重管理的健康需求較大。
中醫在體重管理方面具有獨特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優勢,對老年人的體重管理更結合了老年人的生理特性。
一是辨明體質,個體化調理。如痰濕體質可用二陳湯、平胃散化痰祛濕,搭配山藥、冬瓜食療,減少油膩甜食;脾虛體質以黃芪、黨參補氣,配合小米粥、紅棗增強脾胃功能;陰虛體質選麥冬、枸杞滋陰,避免辣椒、羊肉等溫燥食物。
二是注重調節代謝與臟腑功能。通過中藥、針灸等手段,調理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循環。針對老年人常見脾胃虛弱、腎虛的特點,選用四君子湯健脾益氣,枸杞子、菟絲子等補腎填精,調節內分泌與能量代謝。
三是綜合干預,方法多樣。除中藥外,還結合針灸、拔罐、穴位按摩、食療等。如針灸刺激穴位控制食欲,荷葉粥、赤小豆茯苓湯等藥膳輔助祛濕減脂,兼顧健康與效果。
四是注重循序漸進,采取溫和干預原則。區別于快速減肥,中醫通過改善生活習慣與體質緩慢調整,運動以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方式為主,避免劇烈運動損傷關節。飲食少鹽少糖,多攝入燕麥、海帶等膳食纖維,晚餐早且清淡(如小米南瓜粥),減輕脾胃負擔,體重維持更穩定,反彈風險低。
五是注意調節生活方式。遵循《黃帝內經》順應節氣的理念,建議避免熬夜。同時注重情緒管理與壓力疏解,可以通過冥想、聽音樂疏肝解郁,或用玫瑰花、合歡花泡水緩解焦慮。
總之,中醫體重管理的核心在于“治本”與“平衡”,對老年人的體重管理更注重“調和”,通過改善體質和臟腑功能實現健康管理,同時降低風險。
記者:請問怎樣判斷是不是肥胖?目前我們薛城區人群的體重狀況如何?居民如何才能保持健康的體重呢?薛城區疾控中心在體重管理方面做了哪些指導工作?
薛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科科長、副主任醫師褚雪原:首先判斷一個人體重是否正常,或者通俗地說是胖還是瘦,我們常用到一個指標就是體質指數,也就是BMI,計算方法就是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18歲以上健康成年人的BMI
正常范圍:18.5kg/m2≤BMI<24.0kg/m2;體重過低:BMI<18.5kg/m2;超重:24.0kg/m2≤BMI<28.0kg/m2;肥胖:BMI≥28.0kg/m2。
脂肪在腹部蓄積過多稱為中心型肥胖,可根據腰圍直接判定,男性腰圍大于90cm,女性腰圍大于85cm我們就判定為腹型肥胖。7~18歲兒童青少年以性別年齡別BMI作為篩查超重肥胖標準。對于80歲以上高齡老人,建議BMI適宜范圍為22.0~26.9kg/m2。
根據我們2023年對薛城區人群監測的數據,全區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為37.96%,其中男性為38.11%,女性為37.83%。肥胖率為20.60%,其中男性為23.47%,女性為17.94%。中心性肥胖率為45.16%,其中男性為47.63%,女性為42.87%。從整體看,全區的超重肥胖率比較高。從性別看,男性的超重肥胖率要高于女性。
吃動平衡是管理與維持健康體重的關鍵。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保持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睡眠習慣。
居民在保持健康的體重方面,首先要自我監測。定期定時稱重,跟蹤體重變化。記錄每日的飲食和身體活動,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其次要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是維持健康體重的基礎,應根據個體的年齡、性別和身體活動水平等因素進行調整,確保攝入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素。三餐的食物能量分配及間隔要合理,一般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減少高糖、高油、高鹽食物。選擇蒸、煮、燉、拌,減少煎、烤、炸等烹飪方式。另外還要適量運動。遵循“動則有益、多動更好、適度量力、貴在堅持”的總原則,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及2~3次抗阻訓練。將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達到維持健康體重的目的。
區疾控中心在指導體重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積極營造體重管理支持環境。將健康體重管理納入慢性病綜合防控,目前,創建健康社區89個、健康單位31個、健康學校33所,配備血壓計、BMI尺等健康工具5000余件。社區內設立慢病自我管理小組,招募健康指導員200余名,年均開展健康活動200余場。二是加強數據監測。全區10處基層醫療機構均設立健康監測點,配備電子血壓計、體脂儀等設備,免費提供健康檢測與體重管理個性化指導。同時建立覆蓋村居、學校、企事業單位等體重監測點,定期開展抽樣調查,以便有效掌握轄區不同人群的體重變化趨勢。三是強化健康教育。區疾控中心多維度、全方位開展系列宣教行動。在知識普及層面,緊密結合 “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主題宣傳日,深入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場所,針對不同群體開展體重管理科普講座、科普宣傳等活動。在宣傳材料制作上,秉持實用與科普并重的原則,定制了一系列特色宣傳品。如:腰圍尺不僅能幫助群眾定期測量腰圍,直觀了解自身健康狀況,還方便隨時查看;體重管理宣傳冊從科學飲食計劃、個性化運動方案等多方面系統介紹體重管理知識。此外,薛城區疾控中心聚焦兒童青少年這一重點群體,積極組織暑期兒童減重活動。2024年薛城區疾控中心被省衛健委評為兒童青少年暑期自我健康管理活動縣級優秀組織獎,這不僅是對過往工作的高度認可,更是激勵前行的動力。展望未來,薛城區疾控中心將繼續秉持“預防為主,教育先行”的理念,持續加強體重管理指導工作,切實提高居民的體重管理意識和健康素養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