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為期三天的
“與輝同行閱山河”甘肅行
來到了最后一站——天水
提起天水,你的腦海中會浮現什么?
是蜀漢名將姜維的文韜武略
還是隴上江南的青山秀水
抑或是天水麻辣燙的香辣可口
無論是英雄的傳說
還是市井的煙火
都是天水這條歷史長河中
閃亮迷人的一朵浪花
這一次,且隨宇輝的腳步
繼續向著文明的深處漫溯
去探尋一個更為古老
更為根本的天水
這里
渭河湯湯,伏羲一畫開天
麥積蒼蒼,禪意綿延千年
讓我們一起
踏上這條“尋根之旅”
“天水,是尋中華文明根脈的地方”
01 伏羲廟
“經常關注天水的朋友,常常聽到一個詞,叫伏羲。”
董宇輝的天水之行,始于肅穆的伏羲廟之中。
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群,院落層層遞進,布局嚴整。殿前,巨大的“先天八卦圖”鐫刻于地,黑白流轉間,似能從中窺見宇宙生生不息的律動。
不久前,2025(乙巳)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就在這里舉行。
祭典當天,鐘鼓齊鳴、雅樂悠揚。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代表匯聚于此,依循古老的儀軌,行三鞠躬禮,流淌于中華血脈里的文化基因,彼時緊緊地纏繞、交織、凝結。
這一切,都起源于這位共同的先祖。
八千年前,作為“三皇之首”的伏羲,在此開天明道,創造八卦,教民漁獵,結束了蒙昧,開啟了文明。他的種種事跡,抽出了第一根經天緯地的絲線,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織錦。
八千年后,一代代華夏兒女跨越天南海北,回到這片土地。循著最初的坐標,將懷念與尊崇,一針一線地縫入這條壯麗的文明綢緞之中。
02 天水市博物館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傳說而得名。
渭河滋養了這片土地,也孕育出了燦爛的早期文明。
祭拜伏羲廟,是對華夏精神源頭的一場回望。而探索天水市博物館,則是將這份漫長的記憶,熔鑄在一件件文物之中,讓我們得以親手觸摸這片土地長達八千年的心跳。
館內的敘事,從大地灣原始的呼喚開始。一件件泥土制成的彩陶是原始先民生活的印記。
看似簡單的陶碗內壁,繪制著神秘的符號,一些學者認為,這或許就是漢字最早的雛形。
從大地灣的文明曙光,到仰韶、齊家的薪火相傳,再到周秦的強勢崛起,天水掀起的每一朵浪花,似乎都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記。
絲綢之路的開通,為天水的故事翻開了新的篇章,它逐漸成為這條東西方大動脈上的“隴上第一重鎮”。
漢代雄健的銅車馬、唐代華麗的唐三彩等等,都在共同地講述著這座城市曾經的開放與包容。
在董宇輝心中,天水就像一個渡口,迎來送往,但中華民族的根,始終在這里。不同的語言、思想與藝術在此交匯、碰撞,卸下一些,也帶走一些。
山河為舟,歲月為槳,它不慌不忙地擺渡著文明,讓一些東西留下來,沉淀為天水的記憶,又讓另一些東西繼續遠行,去往屬于它們的地方。
03 麥積山石窟
天水之行,若不見麥積山,終是遺憾。
這座孤峰聳立、形如麥垛的奇山,藏著一座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的藝術寶庫。
要領略它的魅力,必須走上凌空搭建的懸壁棧道。腳下是百米懸崖,身旁是千年佛國,每一步,都不得不讓我們代入當時工匠的視角,在藝術與驚險中跌宕。
風,從山谷間吹過,仿佛帶著千百年前的氣息。
石窟的開鑿,始于十六國后秦時期,歷經十余個朝代,長達千年。
那些無名的匠人,將自己的悲歡,將對世間的愛與憐,都揉入了一抔抔黃土,塑造成了可親可感的面容。于是,那份寧靜與溫柔,便得以在云崖峭壁之上,永遠留存。
譬如第133窟那抹聞名于世的“東方微笑”,匠人們以傳神之筆,將含蓄而溫暖的情感,賦予了冰冷的泥胎。
又如那些被稱為“薄肉塑”的凌空飛天,衣帶飄飄,宛若御風而行,展現了古代匠人超凡的想象力。
這些無名的匠人,將自己的生命感悟,都留在了這些泥塑彩繪之中。
麥積山,便這樣成為了絲綢之路上最動人的文化見證。
04 尾聲
夜月慵懶地倚著天幕,夕陽的余暉正被緩緩擠出界外。
董宇輝來到了位于天水市麥積區的翠湖公園。這里是此次“與輝同行閱山河”甘肅行最后一站的定播地。
褪去了名勝古跡厚重的歷史感,翠湖公園展現的是天水溫潤、閑適的另一面。它就像這座古老城市的客廳,湖邊的垂柳與廊橋亭閣,在燈火中倒映出如夢似幻的景象,溫柔地安放著市民們日常的歡聲笑語。
直播地護欄外,人潮涌動,市民游客喊聲震天,天水人民的熱情好客在此一覽無余。
鏡頭前,董宇輝開始了對一天行程的復盤與沉思。在他看來,今天的天水之行,是一次不斷向內探索的尋根之旅。
在伏羲廟,我們觸碰到了民族記憶最深處的“根”,那是關于“我們從何而來”天問的莊嚴回答。
在博物館,我們沿著大地灣清晰的“脈”,親眼見證了中華文明如何從捧一縷黃土,到織成一條絲路的壯闊。
而在麥積山,我們最終感受到了這片土地溫潤的“魂”,是被匠人揉入泥塑的慈悲與人性,是所有宏大敘事的溫柔落點。
從“尋根”到“探脈”,再到“悟魂”,這一條完整的尋根之路,在天水這片土地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現。
八千年前,先祖伏羲在此一畫開天,抽出了文明織錦的第一根絲線。
八千年后,一代代后人循跡而來,透過一方小小的屏幕,將這份古老的記憶,傳遞給天南海北的千萬觀眾。
屏幕內外,無數雙眼睛共同凝望著這片土地,感受著那份來自血脈源頭的呼喚。這或許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另一種形式的“尋根”與“歸宗”。
寫在后面
董宇輝為期三天的甘肅之行
至此畫上句點
從慶陽高天厚土上農耕文明的源起
到平涼古道上多元文化交融的盛況
再到天水探尋華夏初心的震撼與感動
甘肅
這片土地的厚重、深邃與包容
給你我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行程有盡,但文明的長河
仍在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中
湯湯流淌,奔涌不息
此刻,我們揮手向宇輝作別
但我相信,再見是為了更好的重逢
因為,當你在屏幕前讀完這段文字時
或許那份出發的向往
已悄然在心中生根
那張通往甘肅的車票
也被你悄悄放進了行囊
交響絲路,如意甘肅
就在祖國西北
靜候您的到來
文字 | 李登博
圖片 | 陳坤
特別聲明:
1.微游甘肅內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原創圖片或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