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在長沙市東郊發現了馬王堆漢墓,早些年我們國家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也發掘出過不少古代的墓地。
我們現在好多歷史資料其實也是通過發掘古代的目的得到的,但是馬王堆漢墓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古代墓地,因為考古專家們在馬王堆漢墓里發現了利蒼的妻子辛追的尸體。
倒也不是說辛追本人有多特殊,而是她的尸體在被考古專家發掘出來的時候,竟然還是完整的,基本上都沒有腐爛的跡象,皮膚組織都還有一定的彈性。
而漢朝距離1972年已經過去了千年,在辛追夫人的尸體被發掘出來之后,國際社會也關注到了這個事情,尤其是日本,他們還專門跑來想問我們討要辛追夫人的頭發,那么他們為什么要辛追夫人的頭發呢?我們有沒有給他們呢?
日本團隊追要辛追頭發
一個死了千年的女人,居然讓日本人追著要頭發,一要就是五十年,理由五花八門,說是科研,說是合作,甚至說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可他們越想拿,我們越不敢給,直到那些從沒公開過的實驗數據浮出水面,人們才發現,我們當初的堅持,簡直太對了。
長沙馬王堆的地下,沉睡著一具震驚世界的遺體,不是陪葬品,不是古墓壁畫,而是辛追夫人——全球罕見的濕尸保存奇跡。
1972年,考古隊在馬王堆漢墓中打開棺槨的那一刻,整個屋子都靜了,她的皮膚還帶著彈性,指甲干凈整齊,連眼角的皺紋都清晰可見。
她的頭發也還有頭發,根本不像是千年前的尸體,倒像是剛離世沒多久,她的頭發可是西漢人的頭發,千年過去了,居然還沒有脫落完。
這在醫學、考古甚至生物科技領域,都是沒法繞開的“奇跡樣本”,也正因為此,日本人看了一眼,眼睛就再也移不開了。
那年也是1972年,日本代表團到中國參觀馬王堆文物展,一看到辛追夫人的遺體模型,他們臉上的表情就變了。
日本代表團在私下提出了一個“特殊請求”:能不能提供幾根頭發,用于科學研究?中方直接回絕,理由簡單明了:“文物不可分割,頭發也算。”
可這事沒完,次年,他們又換了個說法,說是出于“科學交流”,希望中日專家能一起分析頭發結構,“只借一小部分,用完就還”。
中方聽完只笑了笑,會議紀要上寫得明明白白:“頭發一根不動。”可是越拒絕,他們越執著,從那之后,日本人開始玩起了花樣。
有時候是“激光掃描”,有時候是“仿真樣品重建”,再后來變成“中日聯合研究”。他們甚至提出了“不接觸頭皮、只采一撮”的妥協方案。
可無論怎么換說法,中方的態度始終不變,樣本不能動,遺體不能拆,到了1980年代,他們又想出新招。
說是愿意捐設備、送儀器,只求能取一點兒毛發做結構分析,甚至承諾不留數據,只是“看看而已”,但中方早就不是新手了,這種“合作”,不過是換個方式的索取。
更諷刺的是,有一次日本學者在國際會議上公開呼吁,說辛追是“整個人類的遺產”,中方不該“過度保守”。
他們到底想干什么?
剛開始中方也疑惑,幾根頭發,至于嗎?后來才發現,他們要的根本不是頭發,是信息。
在一次國際期刊的技術論文中,有日本團隊公布了一項“基于古代貴族女性遺體復原的脂質結構分析”,文中所描述的樣本狀態,與辛追遺體高度吻合。
研究結果甚至包括了頭發的微觀脂質分布、毛囊保存狀態、DNA殘留檢測等關鍵數據,這些數據,不是普通觀察就能拿到的,更像是他們早年偷偷獲得了什么未授權的資料。
而這些數據的用途,就更讓人后背發涼了,他們試圖通過頭發中的脂質、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倒推出漢代的防腐機理。
不僅用于考古復原,還能應用在醫學保存、組織冷凍、甚至生物科技合成材料上,說白了,這不是學術,是技術搶占。
頭發比骨頭更容易提取完整DNA,而且操作隱蔽,保存時間長,一旦拿到,就能反復做實驗,甚至建起整個“漢代基因圖譜”。
可我們,早就防到了這一招,1980年代,中方就已經制定了“零容忍標準”,辛追夫人的遺體、包括一根頭發,都不允許外部取樣。
湖南博物館為此專門建造了恒溫恒濕的棺室,內部研究也全部封閉進行,不錄像、不外顯、不共享。
哪怕是國內研究團隊,也只允許使用影像數據和輔助圖譜進行分析,所有原始遺物,一律不得動。
而每一次日本的“合作請求”,文物局的正式文件只有一句話:“不可拆解,不可轉讓,不可外借。”
多年后,真相終于浮出水面
直到近幾年,有人發現他們其實早就動過手腳,一報告顯示,某日本研究機構曾在1985年,以“漢代貴族遺體”為模板,復制了頭發結構合成脂質,用于防腐藥劑測試。
而他們所用的數據與馬王堆文獻高度重合,這些東西,是怎么泄露出去的?現在還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當初我們沒給頭發,是對的。
如果真讓他們拿走了哪怕一小撮,今天的辛追夫人,可能早就成了他國博物館里的技術樣本,甚至是某支生物藥劑的“實驗源頭”。
那些說“頭發不算什么”的人,可能不了解它背后的意義,辛追夫人的頭發,不只是文物,更是漢代科技的縮影。
里面藏著古代紡織、醫學、防腐、營養、氣候等多個信息密碼,一旦外流,就等于主動交出技術生態的鑰匙。
而一旦被解碼,后果根本不是“學術共享”這么簡單,我們守住的,不止是一根頭發,更是文化主權和技術自主的底線。
兩千年前,辛追夫人靜靜躺在墓中,誰也沒料到,她會成為現代科技的焦點,五十年來,我們一次都沒讓步,不是小氣,而是清醒。
我們不怕別人研究,但更清楚什么應該保護,頭發還在,底線沒破,歷史記得。
信息來源: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丨辛追和她“沉睡”的故事,如何活過來?
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4-11-02 10:15
辛追夫人竟是2000年前的“養生博主”? 湖南日報2024-10-27 06:4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