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梧桐挺拔如昨,池魚嬉戲的半畝方塘旁,青海玉樹班學生獻上的潔白哈達與科技實驗室的無人機陣列,共同詮釋著這所京城名校的育人密碼——“讓每個生命彰顯價值”。
秋風掠過北京市大興區第二中學的校園,紅毯上,小學一年級新生與高三學子跨越12歲年齡差的手緊緊相牽。主席臺上,校長江培英注視著這片她傾注心血的教育沃土——這里既是青海玉樹學子千里求學的“北京家園”,也是大興區3500余名學子探索未來的起點。
2022年9月1日,當“北京市大興區第二中學”的校牌在金色秋陽中重新揭幕,這所走過半個世紀風雨的學校正式宣告:歷經黃村二中、北師大大興附中的嬗變后,以十二年一貫制教育集團校的全新姿態,開啟育人新征程。
01 五秩春秋:薪火相傳的復興之路
1972年建校,2006年更名北京師范大學大興附屬中學,2015年東校區落成實現小初高十二年貫通,2022年重返“大興二中”之名并加入北師大實驗中學教育集團——這所學校的每一次轉身,都烙印著教育改革的大膽探索。
如今行走在濱河校區,現代化教學樓間躍動著科技創新的脈搏。金鵬科技智造空間的22間專業教室里,學生操控的無人機正靈巧穿越障礙;機器人編程工作臺前,少年們調試著即將征戰全國賽的智能賽車。
“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努力把學校辦成理念先進、管理科學、質量一流的品牌。”2023年開學典禮上,大興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金衛東的期許,正是對這所占地超6萬平方米、承載88個教學班的區域教育旗艦的精準定位。
02 成人之路:從雪域高原到科技星空
“成人、成事、成己”——校長江培英在2024屆玉樹班畢業致辭中闡釋的六字理念,成為解碼大興二中育人哲學的關鍵。
在“成人”篇章中,民族教育寫下濃墨重彩。作為大興區唯一承擔青海玉樹對口支援的學校,這里相繼走出白瑪央吉、尕沙加切等省狀元,青海班本科率持續保持100%的奇跡。當玉樹學子將哈達獻給前來考察的教育部領導時,一條聯結雪域高原與京畿大地的教育紐帶已然鑄牢。
而支撐教育奇跡的根基,是一支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50名市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的精英團隊,在“三問五步”教研模型引領下深耕課堂。正高級教師帶領的科技教育團隊,更讓學校成為大興區唯一“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備人才早期培養計劃基地”。
03 成事之功:金鵬展翅的科技征途
2025年6月,大興區第四屆金鷹杯模型文化節頒獎臺成為二中學子的“高光時刻”。航海模型劈波斬浪,智能賽車風馳電掣,無人機陣列劃出精準軌跡——多個項目冠軍收入囊中的輝煌戰績,見證著科技教育的厚積薄發。
這所全國首批科學教育實驗校的科技基因早已融入血脈。在江培英校長推動下,學校構建起“基礎+拓展+實踐”三維課程框架:小學段開設趣味編程啟蒙,初中部設置3D打印、機器人設計等30門科技課程,高中部則進階至人工智能、航天科技前沿領域。
“發展人工智能,助力科技拔尖人才貫通培養。”2025年3月,科技辦主任郭宇向教育部考察團展示成果時,展柜里陳列的84項國家級科技獎狀,特別是連續四年蟬聯全國一等獎的木梁承重項目,無聲訴說著創新種子的蓬勃生長。
04 成己之道:多元綻放的生命圖譜
2024年高考放榜日,管之愈636分、凌佳睿600分的捷報傳遍校園。北京班本科上線率88%全區第二,青海班延續100%本科神話——數字背后,是學校踐行“讓每個生命彰顯價值”的生動答卷。
在科技星光之外,藝體天地同樣絢麗。田徑場上,作為北京市傳統項目校的運動員們揮灑汗水;合唱團連續三年斬獲市級藝術節金獎;冰雪運動更成為新興特色項目。這些成果源于學校“五育并舉”的堅定實踐:70余門選修課程構成“三成課程體系”,師生雙向選擇的社團活動實現“五個100%”全覆蓋。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2022年開學典禮上,馬東寶校長的寄語猶在耳畔。當高三學子告別刻著“木鐸金聲”的石刻,帶著“修德養心”的精神烙印走向人生新程,一段關于“成己”的教育敘事已完成最動人的書寫。
05 守正創新:面向未來的教育答卷
“江橫千里,愿為擊楫者;壁立萬仞,也做摘星人”——2023年開學典禮上的宣言,至今仍鐫刻在校園文化墻上。這不僅是學子志向,更是教師團隊的寫照:市區級骨干教師占比18%*的精英團隊中,既有堅守講臺25年的“最美堅守者”,也有引進的北師大新生力量。
在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下,“黨建+”理念深度融入教育教學。黨委書記李娜帶領的班子持續推進“扁平化-矩陣式”學部管理改革,將師德師風建設與專業成長同步推進。當2025年初政協副主席李愛芳走進校園調研時,文化長廊展示的31項市級榮譽、近三年**1798項師生獲獎**證書,成為辦學成效的最佳注腳。
隨著毗鄰中鐵興創小區的海戶校區即將落成,三點一線的校區新格局將開啟更廣闊的未來。而此刻,在江培英校長辦公室的書架上,她撰寫的教育專著《讓每個生命彰顯價值》扉頁題詞,恰似對這所奮進中學校的深情告白。
夕陽為校園的梧桐樹鍍上金邊,科技教室里仍有少年調試航模的身影。不遠處,玉樹班學生輕聲哼唱著藏族民謠,歌聲掠過刻著“日新仁愛至善”的校訓石——這是江培英校長在專著中闡釋的文化內核。
2025年盛夏,當教育部考察團走出擺滿獎杯的科技展廳時,他們帶走的不僅是機器人競賽的數據,更有一份教育樣本的深層啟示:在這里,雪域高原的哈達與無人機的電路板同樣珍貴,高考榜上的分數與足球場上的汗水同等榮耀。科技與人文交融,個體與家國共鳴,這片6萬平方米的校園正以最生動的實踐,回答著“為誰培養人”的時代命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