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
當七月的第一縷陽光掠過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當晨曦中的黨旗在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冉冉升起,我們又一次迎來中國共產黨的生日。104年前,上海石庫門里的一盞孤燈、嘉興南湖上的一葉紅船,點燃了拯救民族于危亡的星火;104年后,這簇星火已化作照亮復興之路的萬丈光芒,在歷史的長河中勾勒出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永恒軌跡。
一、苦難與榮光:百年征程里的精神密碼
回望1921年,中華民族正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沼,軍閥混戰、列強環伺,“中國向何處去”的叩問沉重地壓在每個覺醒者的心頭。彼時,13位平均年齡28歲的共產黨人聚集在興業路76號,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劃破漫漫長夜——他們或許未曾想到,這顆初心會在血與火的淬煉中成長為引領一個民族走向獨立的中流砥柱。
長征路上,草鞋踏碎雪山草地的嚴寒,“風雨侵衣骨更硬”的誓言里,是對信仰的堅守;抗日戰場上,小米加步槍擊退侵略者的鐵蹄,“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的吶喊中,是民族的不屈;建國初期,無數建設者在戈壁荒原上豎起井架、開墾良田,“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里,是對國家的熱忱。從“兩彈一星”震驚世界到改革開放春風化雨,從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到疫情防控彰顯擔當,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情懷,在時代的考卷上寫下“人民至上”的答案。
二、奮斗與輝煌:新時代畫卷里的使命擔當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十四五”規劃的藍圖正轉化為生動的實踐圖景:粵港澳大灣區的超級工程串聯起創新走廊,雄安新區的“未來之城”拔節生長,鄉村振興的號角讓千萬鄉村煥發活力,“嫦娥”探月、“蛟龍”深潛、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不斷突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更多人共享發展成果的溫暖故事正在上演。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數百萬扶貧干部扎根山溝,用腳步丈量貧瘠,讓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在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各級黨組織筑起“紅色堡壘”,黨員干部沖鋒在前,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抉擇,守護了億萬群眾的安康;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揭榜掛帥”機制激發人才活力,國產大飛機翱翔藍天、新能源汽車駛向世界,中國正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跨越。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將“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扛在肩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帶領人民在時代浪潮中劈波斬浪。
三、初心與未來:星火接力中的青春答卷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當00后黨員走上抗疫一線,當“90后”駐村書記扎根鄉土,當青年科研團隊在實驗室里攻克“卡脖子”技術,我們看到,建黨初期那批年輕人的精神火種,正以嶄新的方式在新時代的青年中傳遞。
今天的中國,已站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起點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上,鄉村振興需要更多青春身影,科技創新呼喚更多突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民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需要更多實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這既是對青年的囑托,也是對每一個共產黨人的召喚——無論身處哪個崗位,堅守初心便是最好的傳承,擔當使命便是最美的奉獻。
暮色中的嘉興南湖,紅船依舊靜靜停泊,船頭的黨徽在霞光中閃耀。它見證過風雨如晦的年代,也注視著盛世繁華的今朝,更將引領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明天。104年光陰流轉,變的是歲月年輪,不變的是“為人民服務”的拳拳之心;104載春秋更迭,變的是發展圖景,不變的是“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讓我們以信仰為旗,以奮斗為歌,在時代的征程中續寫“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鏗鏘誓言——因為我們深知,唯有初心如磐,方能告慰歷史、告慰先輩;唯有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這,便是獻給黨的生日最珍貴的禮物。
圖源: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
責編:李影
審核:劉坤
監制:王占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