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記者/杜金明
一、官方聲明:緊急澄清三大核心事實
6月30日午間,京東通過官方發言人微博發布《關于京東穩定幣產品及業務合作不實信息的嚴正聲明》,針對近期市場流傳的"京東發行穩定幣""與某企業開展幣鏈合作"等傳言作出緊急回應。聲明強調三大要點:
- 業務真實性否定:京東幣鏈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京東幣鏈")從未啟動穩定幣發行計劃,也未與任何機構開展相關技術合作;
- 虛假信息定性:部分企業發布的合作信息存在惡意編造、斷章取義等情況,已構成對京東品牌的侵權;
- 風險警示升級:目前所有聲稱"可獲取京東穩定幣""參與預售"的信息均涉嫌詐騙,提醒公眾警惕"薦股群""空投福利"等典型欺詐套路。
二、騙局手法拆解:從信息偽造到資金盤運作
據京東內部人士透露,此次虛假信息主要通過三類渠道傳播:
1. 社交平臺話術陷阱:詐騙團伙在微信群、QQ群等社群發布"京東內部員工放出額度""穩賺不賠的數字貨幣投資"等話術,配合偽造的合作協議截圖、"官方客服"聊天記錄;
2. 山寨平臺釣魚鏈接:搭建與京東官網高度相似的虛假頁面,誘導用戶輸入個人信息及資金賬戶,部分頁面甚至嵌入虛假交易系統顯示"盈利數據";
3. 線下講座洗腦營銷:以"區塊鏈技術交流會""京東新業務說明會"名義舉辦線下活動,通過"專家授課""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騙取老年人信任。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專家指出,此類騙局通常遵循"造概念-拉人頭-建資金池-跑路"的犯罪邏輯。穩定幣作為錨定法定貨幣的數字貨幣,其發行受嚴格監管,我國明確禁止任何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公眾對"央企背書""低風險高收益"等話術需保持高度警惕。
三、京東幣鏈的業務邊界與監管背景
公開信息顯示,京東幣鏈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注冊資本1億元,經營范圍包括區塊鏈技術相關軟件研發、數據服務等,但未取得金融許可證。此次事件中,詐騙團伙利用"京東"品牌知名度與區塊鏈概念的信息差實施欺詐,本質是"虛擬貨幣詐騙"的變種。
從監管層面看,我國對虛擬貨幣的整治一以貫之:2021年《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明確,虛擬貨幣兌換、交易等業務活動屬于非法金融活動;2023年央行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利用"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強調警惕"穩定幣"等新概念包裝的詐騙行為。京東此次聲明正是對監管要求的積極響應,旨在切斷詐騙分子的品牌冒用路徑。
四、企業反詐實踐:從技術防御到公眾教育
面對頻發的品牌冒用事件,京東已啟動三重防護機制:
- 技術溯源攔截:風控系統實時監測全網虛假信息,24小時內下架侵權鏈接376條,封禁相關社群賬號129個;
- 法律追責程序:已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委托律師事務所對涉嫌侵權企業及個人提起訴訟,追究其民事及刑事責任;
- 公眾教育升級:在京東APP、官網等渠道開設"反詐專區",通過短視頻、圖文教程等形式普及虛擬貨幣詐騙識別技巧,6月單月觸達用戶超5000萬人次。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蘇筱芮指出,企業在品牌保護中需建立"快速響應-證據固定-法律震懾-教育賦能"的閉環機制。尤其在Web3.0、元宇宙等新概念層出不窮的背景下,企業更需通過官方渠道主動釋明業務邊界,壓縮詐騙分子的操作空間。
五、公眾防騙指南:五步法識別虛擬貨幣騙局
針對此類事件,京東聯合警方發布防騙五步法:
1. 查資質: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核實公司注冊信息,警惕"無實體經營、高注冊資本"的空殼公司;
2. 核渠道:官方信息以企業官網、認證公眾號等為準,對社群、私聊發送的"內部消息"保持懷疑;
3. 辨話術:對"保本高息""躺賺收益""國家支持"等絕對化表述提高警惕,正規金融產品不會承諾穩賺不賠;
4. 護信息:不向陌生平臺泄露銀行卡、身份證等敏感信息,尤其警惕要求開通"遠程控制""屏幕共享"的"客服";
5. 速止損:發現被騙立即撥打110或通過"國家反詐中心"APP舉報,保留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證據。
六、行業啟示:品牌安全與金融風險的雙重治理
此次事件折射出數字經濟時代的兩大治理挑戰:一方面,品牌冒用與虛假信息傳播呈現技術化、專業化趨勢,詐騙分子利用AI換臉、深度偽造等技術提升欺騙性;另一方面,金融創新概念與監管政策的認知差,為違法活動提供了溫床。
中國政法大學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長武長海建議,可構建"企業自治-行業協同-政府監管-公眾參與"的多元治理體系:企業完善品牌保護技術架構,行業協會建立反詐信息共享平臺,監管部門強化穿透式監管,公眾提升風險識別能力。唯有多方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虛擬貨幣詐騙等新型金融犯罪的蔓延。
結語:在技術狂飆中守住安全底線
京東穩定幣辟謠事件不僅是一次品牌保護行動,更是數字時代金融風險防控的縮影。當區塊鏈、元宇宙等技術持續重構商業形態時,企業與公眾都需在創新熱情與風險意識之間保持平衡。對企業而言,筑牢品牌安全防線既是商業責任,也是社會責任;對公眾而言,提升數字素養、遠離"概念炒作",才是守護財產安全的根本之策。在技術狂飆的浪潮中,唯有守住合規與安全的底線,才能推動數字經濟行穩致遠。
(本文數據來源:京東官方聲明、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等公開信息。)
責編:李影
審核:劉坤
監制:王占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