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提高軍費,要么自己保護自己!”
自從去年11月特朗普贏得大選以來,他便開始插手北約盟國的軍事防務工作,要求一眾小弟必須將年度軍費支出,從原先GDP的2%直接翻倍到5%。
為逼迫成員國執行自己的意志,特朗普甚至以退出北約為威脅,揚言美要放棄對成員國的保護。
特朗普為何執著于提高北約各國的軍費支出?這對美國來說有什么好處?
掀北約桌子
“德國人開著寶馬喝啤酒時,美國人卻在替他們擋子彈!”
近日,特朗普的這句拍桌怒吼,像一顆重磅炸彈扔進了歐洲平靜的湖面。
僅僅十天,白宮那份措辭冰冷的正式通牒,更是把所有人都炸懵了:“所有北約成員國,必須在2027年1月1日前,將國防開支提升至本國GDP的5%。未能達標者,美國將永久性撤出駐該國的所有軍隊及核保護傘。”
消息傳到歐洲,用“炸鍋”都不足以形容。
要知道,北約之前2%的軍費目標,吵吵嚷嚷了十幾年,到去年真正達標的也就一半國家。
現如今盟國稍稍止住血,特朗普就再度獅子大開口,直接翻倍提到5%,這無異于把到架在北約各國脖子上,逼他們割肉放血。
對此,北約內部成員紛紛給予了憤怒卻又無奈的回應。
德國柏林那邊,社民黨領導的聯合政府幾乎是連夜開會,吵得不可開交。
綠黨部長們拍桌子反對,說這違背和平理念,但總理默茨臉色鐵青地攤開一張地圖——上面標著美軍基地在德國的位置。
幾天后,一項被稱作《國防特別稅法》的緊急法案在議會強行通過。
加油站的價格牌一夜之間跳漲,汽油稅翻倍;超市里買東西,收據上的增值稅率從19%變成了22%。
政府絞盡腦汁,指望靠這個每年多擠出800億歐元來填軍費窟窿。
柏林街頭很快就出現了抗議的人群,人們舉著“要面包,不要坦克!”的標語。
如果說德國是憋著勁咬牙認栽,那法國簡直就是直接掀桌子了。
馬克龍總統聽到消息時,干脆來個硬碰硬。
沒幾天,法國海軍的旗艦“戴高樂號”率領著八艘戰艦組成的戰斗群,浩浩蕩蕩開進了地中海。
他們不偏不倚,直接封鎖了美國第六艦隊事先劃定的演習區域。
艦載的“陣風”戰斗機掛著實彈,貼著美軍艦艇的頭頂低空呼嘯而過。
這還不算完,馬克龍轉頭就拉上隔壁的意大利,高調宣布啟動“歐洲核盾牌”計劃,要聯合研發屬于歐洲自己的中程核導彈,連首次試射的時間都定好了。
馬克龍政府就差指著特朗普的鼻子宣告:想用撤軍威脅法國,沒門!
而那些國力更弱、更靠近俄羅斯的“邊緣成員國”,在特朗普的威脅下處境更加悲慘。
他們沒有與美國抗衡或者交涉的資本,自身軍事力量也未必足以保護自己,面對突如其來的發難,只能絞盡腦汁尋求各種自保辦法。
立陶宛政府為了湊軍費,一紙命令暫停了全國所有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發放。
消息一出,首都維爾紐斯街頭立刻爆發了大規模騷亂,憤怒的老人和他們的子女們沖向政府大樓,警察用催淚彈和高壓水槍才勉強控制住場面,混亂中造成了十幾人傷亡。
土耳其則走了另一條險棋。
為了快速獲得強大的防空能力應對可能的威脅,他們鋌而走險,私下向俄羅斯開放了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某些特殊通行權。
結果消息走漏,美國情報機構立刻抓住了把柄。
美國財政部隨即把土耳其的340億美元黃金儲備凍結,這筆錢相當于土耳其央行外匯儲備的近三分之一。
當然,也有北約成員對特朗普的行為表示了強烈抗議。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公然宣布,將重新考慮在北約組織中的角色定位,不排除“退群”。
短短十幾天,從西歐到東歐,從富國到窮國,整個北約陣營因為特朗普這紙5%的通牒,徹底亂了套。
有人砸鍋賣鐵,有人掀桌造反,有人孤注一擲。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軍費分攤爭吵,而是整個聯盟信任根基的劇烈搖晃。
那么,美國作為北約組織的一手創辦者,也是該組織的最大受益方,特朗普如今為何要掀桌子?
特朗普的經濟賬
倘若站在經濟成本的角度考慮,特朗普的行為只有一個出發點——從盟友身上榨錢。
美國此前承擔了北約大部分軍費,現如今該讓其他成員站出來分擔了。
其實特朗普這么做,也屬于被逼無奈。
美國這些年日子并不好過,聯邦債務接近40萬億大關,光利息支出就吃掉全年財政收入的18%。
特朗普第二任期上來就搞了“超級減稅2.0”,企業稅砍到15%,富人資本利得稅幾乎歸零,財政缺口眼看著要塌方。
這時候逼著歐洲多掏軍費,相當于讓德國人、法國人替美國大兵發工資。
五角大樓私下算過賬:如果北約盟友真把軍費提到5%,美軍每年能從歐洲撤走至少12萬駐軍,省下的基地維護、裝備更新、人員開支,足夠白宮再搞一輪減稅而不至于讓政府停擺。這種“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的套路,特朗普這個商人、資本家自然最擅長。
除此之外,特朗普更深一層提高軍費的意愿,是希望給美國軍火商拉生意。
當特朗普在推特上喊出“5%”的瞬間,洛克希德、雷神這些公司的股票就像坐了火箭。
為啥?
白宮早就埋好了伏筆——新規里藏著細則:各國新增軍費中至少60%必須用于采購美制武器。
德國要買F-35替換老舊的狂風戰斗機,波蘭必須追加艾布拉姆斯坦克訂單,連立陶宛這種小國都被迫貸款買“標槍”反坦克導彈。
這些可不是市場行為,而是拿著槍頂在腦門上的強買強賣。
特朗普這招最狠的地方,還要數通過提高北約軍費開支,對美元霸權的鞏固。
歐洲國家突然要多掏幾千億美元軍費,錢從哪兒來?
要么加稅,要么砍福利,要么發國債——但無論選哪條路,最終都得求著美元救命。
德國發債券沒人買?美國投行馬上湊上來。
法國想印歐元填補缺口?華爾街反手就做空歐元,逼得歐洲央行不得不拋美元儲備穩匯率。這套組合拳打下來,相當于把歐洲綁上美元戰車再抽走梯子。
更妙的是,當波蘭把格但斯克港抵押給美軍時,交易合同里明晃晃寫著“所有結算以美元計價”。
這意味著,這港口未來99年賺的每一分歐元,都得先換成美元再分賬。
說到底,這場“5%軍費”的強制命令,就是美國在自身經濟內虛時,強行給歐洲放血,為自己續命。
不光是經濟上,還有政治上。
特朗普的政治賬
特朗普這出戲表面是討債,實質上卻是場一舉多得的算計。
他既要在國內選民面前演“硬漢總統”,又要打斷歐洲的脊梁骨,順便再給自己2028年卸任后鋪條黃金路。
站在國內形象角度分析,特朗普的這一強硬行為,無疑幫他再度樹立了“一切為美國”的民粹主義形象。
特朗普第二任期剛到半年,支持率一度被社保改革拖得搖搖欲墜。
可軍費提高命令發出后呢?
賓夕法尼亞、俄亥俄這些關鍵搖擺州,十年前被全球化掏空的工廠車間,如今正被軍火訂單灌進第二春。
生銹的機器重新轟鳴,美國工人再次偉大似乎真的看到了曙光。
而站在歐洲盟友們的角度,強硬的軍費上調命令,也有利于扭轉美國對北約掌控力趨弱的頹勢。
馬克龍這些年上躥下跳搞“歐洲軍”,默克爾接班人舒爾茨偷偷推進德法核共享,擺明想擺脫美國掌控。
特朗普這劑5%的猛藥下去,歐洲瞬間裂成兩半:波蘭、羅馬尼亞這些東歐國家,嚇得抱住美軍大腿死活不撒手;德法領頭的大國卻咬碎牙往“自主防務”路上沖。
法國航母封鎖美軍演習區的炮口,和德國秘密采購俄制鈾礦的合同,都在幫特朗普實現終極目標——讓歐洲永遠陷在內耗中,再沒力氣挑戰美國霸權。
甚至于,這場軍費上調命令,還能鋪平美國后續十年的政治道路。
特朗普家族基金重倉軍工股早已不是秘密,女婿庫什納新開的“全球防務咨詢公司”,上月剛促成波蘭港口換戰機的買賣。
但更大的棋在2028年后:當歐洲各國被迫狂買美制武器時,雷神、洛克希德·馬丁的產能已經綁死在十年長單上。
這意味著哪怕特朗普卸任,繼任者想修復美歐關系,也得先問軍火商同不同意斷供。
特朗普正在用軍火合同鑄造一副枷鎖,既鎖住歐洲的咽喉,也鎖住美國未來的外交政策。
不過玩火終會自焚。
德法駐美大使上周罕見地同步缺席獨立日酒會,法國外長私下警告:“再逼就用歐元結算俄氣。”
布魯塞爾更傳出密謀:若特朗普連北約峰會都缺席,三十國領導人將集體簽署“無美國防衛條約”。
軍費上調命令引發的風暴依然在發酵,特朗普不愿面對美國走向衰落的事實,妄圖再度以“放歐洲血供給自身”的方式,實現所謂的“讓美國偉大”,但誰都不是傻子,更沒有人會為了美國的利益無止境壓榨自身。
當特朗普軍費上調5%的截止日到來之際,或許也是美國與盟友分裂的時候了。
當特朗普向北約盟友下達最后通牒,以美國此前負擔了北約軍費的絕大部分為由,強行命令各國提高軍費時,卻對過往這些年美國一手主導北約軍事、頻頻對外用兵滿足自身利益的行為閉口不談。
如此行為,與無賴無異,特朗普就差提著麻袋到盟國家門口排著隊的要錢。
若是放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或許北約內部不會出現任何質疑和反對的聲音,但在現在這個美國走向衰落、全球多極化格局愈發突出的年代,特朗普的行為很可能導致歐洲越走越遠。
參考資料
白琦,李迅典,楊晨,等.“5%軍費目標”攪動北約峰會[N].環球時報,2025
孫遜,韓春陽.美歐軍費矛盾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走向[J].和平與發展,2020
#圖文作者回歸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