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對抗中韓造船業,兩大造船集團將并購重組
在全球造船業格局劇烈變動、日韓造船企業面對中國“技術+成本”雙重壓制的背景下,日本最大的造船公司今治造船(Imabari Shipbuilding)邁出關鍵一步,宣布將把Japan Marine United(JMU)納為子公司,目標直指成本競爭力和全球排名的全面提升。
今治造船控股JMU,打造“日本造船聯盟”
6月26日,今治造船宣布已與JMU的現有股東JFE控股和IHI達成協議,將其在JMU的持股比例從現有的30%提升至60%,實現對子公司的實質控制。JFE和IHI的持股比例將各自降至20%。交易金額未公開,仍需獲得日本及海外相關監管部門的批準,預計將耗時數月完成交割。
此次并購是日本造船業十年來最具戰略性的重組之一。今治造船與JMU早在2021年就聯合成立了“Nihon Shipyard”合資公司,進行設計和銷售合作。但受限于競爭法,雙方一直無法共享材料采購價格等敏感成本信息。這次控股并購將徹底打破這一限制,為雙方在采購、設計和客戶談判中帶來實質性協同效應。
總建造量躍居全球第四,成本對抗中韓
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的數據,2024年今治造船的建造量為328萬總噸,位居全球第六,JMU為141萬總噸,位列第十二。合并后合計達469萬總噸,超越韓華海洋(Hanwha Ocean),成為全球第四大造船集團,僅次于中國船舶集團(CSSC)、韓國HD現代和三星重工。
相比之下,中國船舶集團2024年總建造量高達1333萬噸,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六成,韓國HD現代和三星重工也分別達到614萬噸和561萬噸。日本造船企業雖然技術仍具優勢,但在成本、產能、訂單結構等方面已明顯落后。
圖片來源:日經中文網
今治造船相關人士直言:“中國的造船企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質量也在改善,如果維持當前建造量,差距只會越來越大。”通過此次整合,今治與JMU希望能在鋼材、發動機等主要材料采購上形成規模效應,降低單位造船成本,從而扭轉與中韓企業競爭中的不利局面。
商船+艦艇布局拓展,美國合作潛力巨大
今治造船傳統上專注于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等商船建造,而JMU則具有艦艇建造能力,是日本為數不多能建軍艦、破冰船的大型船廠之一。合并之后,今治造船的業務將首次擴展至軍用及特種船舶建造領域,進一步增強其在國家安全、極地航行等戰略領域的競爭力。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政府正積極推動與美國在造船領域的深度合作。消息稱,日美正籌劃設立“造船振興基金”,鼓勵雙方船廠承接如汽車運輸船(PCTC)、LNG運輸船和破冰艦艇等訂單。日本政府也將造船作為與美國關稅談判的籌碼,推動日本企業參與美軍艦艇的維修和建造工作。
“國家船塢”設想浮出水面,LDP提振造船業的雄心
與今治造船控股JMU幾乎同步,日本執政的自民黨(LDP)向首相石破茂提交了一項造船業國家戰略提案,內容包括設立“國家船塢”、將船體列為“關鍵產品”、重啟閑置的造船與維修設施,并呼吁公共與私人資本聯合投資船廠現代化。目標是到2030年將日本的船舶建造量翻倍,重返全球市場主導地位。
自民黨提出的7000億日元(約合47億美元)投資計劃將聚焦于自動化、機器人技術、新燃料動力船舶開發及綠色制造能力的建設。日本造船工業協會新任會長、今治造船社長樋垣幸人(Yukito Higaki)表示:“日本要成為掌握定價能力的市場領導者,至少應在2030年之前重回全球市場份額20%。”
危機與轉機并存:日本造船業背水一戰
盡管JMU 2024財年凈利潤為199億日元,同比大增5.4倍,訂單額也創下7202億日元歷史新高,但整個日本造船業的壓力依舊沉重。2023年全國新船建造量僅為1005萬噸,比五年前減少31%;新接訂單更是同比下降48%。造船廠利用率持續下降,技術工人斷層風險加劇。
丹麥船舶金融警告稱,若無法獲得大量新訂單,到2027年日本船廠的平均利用率可能從當前的50%驟降至20%,威脅工業持續性。今治造船此次強勢整合JMU,標志著日本船舶工業試圖再度崛起的關鍵起點。未來,“日本造船聯盟”能否有效抗衡中韓“造船雙雄”,將成為全球航運產業關注的焦點。
【投稿】【提供線索】【轉載】請后臺留言或電郵投稿,主題格式為【投稿】+文章標題,發送至media@xindemarine.com郵箱。
聯系主編:陳洋159985119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