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大二學生楊景雯在“挑戰杯”校賽展臺上作科普宣傳。
受訪者供圖
7月暑假臨近,如何助力大學生在接下來近兩個月時間里更好地開展社會實踐,積累職場經驗,提升就業能力,成為政府、高校和家庭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
國家部委曾發文對高校實踐育人作出明確指示,如2023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深化高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提到,各高校要緊密結合自身學科專業,找準“小切口”展開“大縱深”,強化特色性的實踐服務……
在此背景下,全國各地高校響應號召、積極行動,組織在校大學生開展針對性更強的社會實踐活動。日前,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了三所高校的師生,了解他們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及今年暑假的社會實踐規劃。
醫學理論融入社區服務
華中科技大學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指導教師渠冰連續多年帶領同學開展基層醫療調研社會實踐。“去年,我們深入開展了鄉村健康信息傳播現狀調查研究,2025年將繼續開展健康生活、衛生習慣和疾病預防等醫學知識科普宣傳。”渠冰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
最初,渠冰認為,專業醫學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從事社會科普,并不復雜,通過發放宣傳冊、張貼科普海報即可完成。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社區現場,不少中老年人雖然對宣傳冊上的內容好奇,但只是匆匆翻閱,真正能理解并記住的寥寥無幾。這讓渠冰和同學們開始反思自己的科普宣傳方式。經過觀察和嘗試,渠冰發現面對面的講解和交流效果要遠遠優于單純的圖片和文字宣傳。“特別是當我們學著用當地方言與老人交流時,科普效果事半功倍。”渠冰說,“暑假我們將繼續依托‘方言’這把神奇的鑰匙,開展科普實踐活動,在提升醫學生專業與溝通素養的同時,助力健康中國行動的實施。”
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大二學生楊景雯暑假打算參加學校在城郊區域開展的實踐活動。“此前,我得知不少居住在郊區的老人因患有基礎疾病而陷入擔憂與焦慮中。這些老人不僅可能隨意自行增減藥量、抗拒就醫,甚至對保健品盲目迷信。”楊景雯說,面對這一現狀,她將藥品復雜的說明書拆解成簡單易懂的原理,深入淺出地為老人們講解。同時,她著重強調了不遵醫囑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這一番“嚇唬”取得明顯效果,許多老人逐漸改變觀念,不再一味迷信民間偏方和保健品,越發重視科學的治療手段。
除了科普宣傳,楊景雯還和其他志愿者同學一起參與了武漢市某醫院的手術臨床見習。在一次腸吻合手術中,她們深感,如果想提升該類手術的效率,同時降低腸瘺并發癥出現的概率,可用帶有微針的器件貼敷在腸管內部。然而,楊景雯等經過多次嘗試后發現,器件貼很容易脫落,無法滿足使用要求和達到預期效果。
為解決這一問題,楊景雯提出設想:在針尖設計類似“倒刺”的結構,使其能夠牢固勾住腸管兩側組織。“隨后,我們在教師指導下開展了大量文獻調研與實驗。經過反復嘗試,團隊最終選定了一種適配材料制作針尖,并自主設計了其3D結構。這種特殊的針尖在接觸腸管組織后,20分鐘內即可定向彎曲并緊密貼合,有效解決了針尖易脫落的難題。”楊景雯介紹道,“該診療系統已獲取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湖北省省賽特等獎。暑假期間,我們將推進該系統的大動物手術驗證,為后續臨床轉化奠定基礎。”
專業技術推動產業發展
自2024年4月《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發布以來,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以下簡稱“湖南農大公管法學院”)持續在多個鄉鎮地區開展實踐活動。“今年暑假,我們將繼續遵循國家有關文件要求,把專業特點融入志愿服務之中,實現價值觀塑造與就業能力提升的有機結合。”湖南農大公管法學院副書記潘斌介紹道。
韶山市清溪鎮長湖村作為湖南農大公管法學院今年的定點實踐活動村之一,不僅是潭湘寧邊區舊址駐地,也是湘潭抗日游擊隊的一個重要根據地,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湖南農大公管法學院“湘農觀察”志愿服務小隊在與長湖村村干部和村企業家就產業發展和基層治理情況進行溝通時了解到,長湖村過去曾面臨紅色資源分布零散、紅色記憶逐漸湮沒、產業聯動發展不足等諸多困境。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鄉村紅色文化與特色產業的有機聯動,成為當地亟待攻克的發展難題。
去年底至今年5月,學院志愿服務小隊扎根長湖村,與歷任村干部、退休教師、集體經濟合作社股東等深入交流,全面掌握了長湖村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情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45萬字的《百年長湖 紅色傳承》口述史,總結了包含產業振興、鄉賢助村、紅色文化、基層治理等內容的六套工作法,提出“一體化整村運營”的基本思路,并制作宣傳視頻,助力長湖村農文旅產業綜合發展。
張家界市永定區教字埡鎮青云橋村是湖南農大公管法學院的另一處定點實踐基地。去年,學院學生李文杰首次聽聞要在該村進行實地調研與志愿服務時,心中不免生出幾分忐忑。這位從小在城市長大的青年,對鄉村的印象多是“偏遠不便”“環境惡劣”“產業落后”。然而,當他真正踏上青云橋村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大為改觀——青山綠水間,羊肚菌種植、奈李種植基地與大豆加工工廠等企業蓬勃興起,展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為推動當地特色種植產業進一步發展,湖南農大公管法學院依托學校豐富的技術資源,為企業家和農戶提供科學規劃與技術指導。隨著產業發展步伐加快,青云橋村的民生硬件設施也發生顯著變化。當李文杰再次漫步于村中,他看到文化廣場上村民們健身休閑的熱鬧場景,也看到太陽能路燈下工人們下班回家時輕快的身影。“這段社會實踐經歷讓我真切感受到,產業興盛與村民生活水平提升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體現。”他還堅定地說,“高校學子畢業后投身鄉村建設,同樣能開辟屬于自己的事業道路。”
創新設計賦能城市更新
今年,不少北京市民驚喜地發現,部分區域的地標建筑與社區居民樓煥然一新,文化韻味愈發濃厚,功能性也顯著提升。在大家紛紛稱贊這些變化時,卻鮮有人知,這些精妙設計背后的創意者竟是一群20歲出頭的大學生,而他們均來自北京城市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西郊機場社區文化墻更新項目,便是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部平面設計專業學生實踐探索的重要成果。面對年長居民對機場歷史的深情追憶與年輕居民對創新設計的熱切期盼,該校實踐團隊深度挖掘社區文化底蘊,巧妙地將藝術化排版與現代化設計元素相融合,把社區文化與IP形象完美結合,打造出一面既具社區特色又洋溢時代氣息的文化墻。
在北京市海淀區常青園社區樓門文化設計項目中,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部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劉子晗展現出獨特的設計思路。“最初,我發現原始規劃圖與實際場地存在諸多不符,便深入現場進行細致勘察,結合空間結構與采光特點對方案進行優化,確保設計既美觀又實用。”劉子晗回憶道。同時,他與樓門長及該單元居民溝通,傾聽大家的建議并改進提高,最終順利完成該項目。
對于北京城市學院這些在社會實踐中“大展身手”的學生,海淀區四季青鎮責任規劃師于小菲給予高度評價。她認為,推動學生走入社區,一方面可以通過大學生的熱情和活力,感染、營造共建氛圍;另一方面也為同學們提供了解、參與社區更新工作的實踐場所和學習機會。
目前,北京城市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大一學生已經深入參與到社區微空間更新改造項目中。北京城市學院城市建設學部副教授冀文彥表示,之所以助力大學新生盡快完成從“理論學習者”到“問題解決者”的身份轉變,是因為在當今時代,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將課堂知識應用于實際場景的技能,更需強化在資源優化、設計創新、團隊合作等方面的綜合素養。例如,在參與規劃設計項目時,充分考慮材料和預算的制約,不僅能有效鍛煉大學生的資源整合與設計創新能力,還能培育其工匠精神、社會責任意識以及抗壓與項目管理能力,為未來順利步入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城市報記者 王 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