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
《金牌編劇:美劇編劇訪談》
克里斯蒂娜·卡拉斯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美劇自誕生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套按季播出、制播同步、觀眾至上、編劇主導的成熟產業體系。
《金牌編劇》為著名編劇、制片人克里斯蒂娜·卡拉斯對十三位美國金牌編劇的訪談,包括《老友記》《欲望都市》《權力的游戲》《宋飛正傳》《監獄風云》《黑道家族》《法律與秩序》《廣告狂人》《火線》《白宮風云》等熱門劇集編劇,涵蓋了廣泛的話題,帶領讀者深入探討美劇成功的原因,了解由編劇室、編劇、故事編輯、制片人、劇目管理人、創劇人等搭建起的美劇創作及播出模式,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發和借鑒。
沒有人告訴編劇應該做什么
“你摸透這里的狀況了嗎?”
“你指的是?”
“這里怎么運轉的。”
“我知道是廣告文案編寫人告訴藝術部門做什么,業務經理告訴文案編寫人做什么。”
“什么?!沒人有權告訴文案做什么,除了最有創造力的你上司唐·德雷珀——別以為他長得帥就不懂寫東西。”
本文配圖:美劇《欲望都市》
雖然這段來自《廣告狂人》第一季第二集的對話可能代表了一種主流觀點,即在電視行業,編劇說了算,但是在現實中,大多數情況下——幾乎沒有例外——當然有人告訴編劇應該做什么。
首先,有人會告訴唐·德雷珀——也就是劇目管理人——應該做什么。“高質量電視劇”仍然是我們基于許可的電視文化的一部分,只有超乎尋常的連續成功,有時候才能帶來絕對的創作自由。如何、何時和在何種程度上實現創作自由,是本書對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編劇擁有真正的創作權:他可以有一個愿景并堅持到底;一個項目可以基于編劇的名字獲得資金,評論家、學者、投資人和觀眾都知道他是誰。這個編劇被稱為劇目管理人。
或許對劇目管理人最好的描述來自瑪格麗特·奈格爾。她說的是特倫斯·溫特,我采訪她時,她正在他的編劇室中:“一切都取決于他的品位、他的觀點、他的聲音、他的眼光,他是這座擁有許多房間的華麗建筑的設計師。”作為編劇室中的一名編劇,她可以裝飾廚房,但是要按照劇目管理人的愿景來,包括廚房的外觀、用料,以及如何與其他房間連接。劇目管理人的愿景不僅適用于故事,也適用于劇集的風格。正如特倫斯·溫特指出的:“至少在我的哲學里,這里描述的是一個特定的世界——每周都應該看起來像同一個地方。”
關于劇目管理人的影響力,最極端的例子或許是珍妮特·萊希在談到大衛·E.凱利和《波士頓法律》時所說的:“由于大衛的影響力,我們很少收到制片廠或電視臺的意見。”她說:“我們把初稿交給大衛,他會打電話提出他的意見。另一位執行制片人比爾·德埃利亞提出他的意見,然后我們進行改寫。偶爾,電視臺會打電話來提出意見,但是不超過四次。我們有充分的自由去做我們想做的事。”
不過,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在公共臺,這無疑更具有挑戰性。埃里克·奧弗邁耶說:“電視臺的節目主管希望一切都能得到解釋,他們希望一切都能簡單化。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即劇本越改越差。這是司空見慣的事了。”他澄清說,這和HBO不一樣:“他們試圖理解發生的事情,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方法。”正如羅伯特·卡洛克巧妙地指出的:“有一個好主管總比有一個壞主管來得好。”
電視編劇可能是最艱難的寫作形式。壓力是巨大的,在這種壓力下發揮創造力本身就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作為劇目管理人,領導和你一起寫作的編劇,在各個層面上都是一份壓力巨大的工作。你必須高效、果斷、隨機應變,你要同時進行管理和創作。讓我們看看其中一些挑戰,首先,看看劇目管理人是如何組織和管理一間編劇室的。
更大的大腦
人們普遍認為,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電影是由天才個體創作的。然而,劇情類電視劇往往是許多編劇和頭腦合作的結果。這怎么可能?這意味著什么?
首先,不得不承認,雖然也有一些編劇以獨立編劇的身份工作,從不與某一季劇集的其他編劇真正坐在一起,但編劇室是定義美劇創作過程的要素之一,而且將繼續存在。不過,現在也有一個共識:編劇室有越來越小的趨勢。
什么是編劇室?它是如何形成的?
早在20世紀50年代,編劇室就已經存在了。當時,有三四個喜劇界的傳奇人物相約聚在一起,互相講笑話,試驗效果。編劇室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20世紀八九十年代,編劇室變得更大,從三四個人發展到15個人。今天,由于預算限制,編劇室又開始縮小。無論是一大群喜劇演員嘗試在情景喜劇中拋出一個接一個的笑話,還是一小群編劇一起敲定故事的節拍,然后把各集分配給每個編劇去寫,重要的是,一群編劇同處在一個空間里——這就是“編劇室”。
正如沃倫·萊特所說的,編劇室是一個集體,集體的智慧勝過個人。不過,盡管主流觀點是美劇是在編劇室里制作的,編劇室模式與優秀的電視編劇直接相關,但是我們的訪談表明,并不是所有劇目管理人都支持編劇室的概念。即使有編劇室,它也絕對不是按照預先定義的、規范的方式運行的。幾乎每個編劇室的運行方式都不相同,這取決于劇目管理人是誰、他喜歡什么樣的方式。
下一個問題是,如果有編劇室,會不會更容易一些?對于一些電視劇來說,每集45分鐘,必須寫51~52頁內容,編劇拿到用19~20頁總結全部內容的節拍表,通常需要一到兩周來寫一集。然后,編劇拿到反饋意見,寫第二稿,演員通讀劇本。如果整個過程在編劇室進行,是會拖慢速度,還是會讓事情變得更簡單?人多力量大,還是像諺語說的,“廚師多了燒壞湯”(人多反而誤事)?總體而言,這樣不是更耗時嗎?
時間確實是一些劇目管理人不喜歡編劇室的主要原因。例如,像《法律與秩序》這樣成功的程式劇就沒有經典意義上的編劇室。沃倫·萊特解釋說,這是因為團隊不可能策劃如此緊湊的劇情。然后是另一個極端。我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編劇室同時工作,為某部劇集中的同一集劇本相互競爭。
那么,編劇室里到底發生了什么?湯姆·豐塔納是對這個概念不太感冒的劇目管理人之一,所以當他描述編劇室中的一天時,自然更加刻薄:“在大多數編劇室,每個人9點來上班,開始分解故事。但是,在8小時以外,你至少要花一個半小時吃飯、兩個小時談論你的生活、一個小時刷手機,所以,實際上用來完成工作的時間,只是漫長一天中的一小部分。”這就是為什么在他的劇組中,編劇們聚在一起,但不是以那種“讓我們坐下來開始寫故事”的方式。對他來說,最有效的方法是與要寫這一集的編劇一對一地坐下來。
當然,那些認為編劇室是一個有用概念的劇目管理人不會這樣描述它。盡管如此,管理編劇室意味著領導一群人,這被證明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無論誰給編劇室提供指導,都必須努力就故事的走向達成共識,因為必須有人理出故事線,無論是基于理性還是基于個人品位。必須有人充當過濾器,否則編劇們就會一直討論不休。必須有人來掌舵。
這意味著,自然而然地,等級制度定義了這個協同、合作和創作自由的世界。用羅伯特·卡洛克的話來說:“我們有一套資歷等級:有人管理編劇室,有人在學習管理編劇室,有人只是劇組編劇。”實際上,自上而下,這套等級包括:執行制片人、聯合執行制片人、監制制片人、制片人、聯合制片人,然后是執行故事編輯、故事編輯和劇組編劇。根據面臨的問題,編劇室可以由不同的人領導,但是最終決定權永遠屬于劇目管理人。
正如上述頭銜所示,電視編劇的工作不僅僅是寫作。制作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他要去選角,要參加創作會議,要出現在片場。當然,情況并非總是如此,而且制片人的頭銜首先指的是你在編劇團隊中的等級。這是一種描述你的業務等級的方式,就像軍隊里的軍銜,從二等兵到將軍。報酬越來越高,責任越來越大,這是對你從業時間的一種認可,意味著你的履歷更加豐富。聯合制片人要考慮拍攝的具體細節,即每件事情的成本和需要花費的時間,他們要讓編劇設想的東西切實可行,同時應對電視臺和制片廠。除此之外,他們的工作是創造性的。劇目管理人的任務主要是確保劇本按時制作完成,質量盡可能好——并且使劇集按照劇本運行,貫徹劇集的愿景。
珍妮·比克斯談到了她是如何管理《欲望都市》的編劇室的,他們實行所謂的“獨立研究”,每位編劇從始至終負責自己那一集。分解故事之后,她會離開房間去寫大綱——一場戲接著一場戲,描述每場戲發生了什么。然后(作為劇目管理人),珍妮把大綱帶回編劇室,她會聽取編劇室的意見,針對她認為應該由編劇解決的問題提出意見。編劇再次離開去寫劇本,然后再來一輪:劇本回到編劇室,每個人都會閱讀、提出意見,然后編劇根據劇目管理人的決定做出修改——這時候,劇本才會被拿到制片廠,然后是電視臺。
黃燈×楊慶祥×許道軍×葉偉民×刁克利
大咖云集,創寫盛事,
邀您共同探討
作家培養與AI時代的創意寫作
選購創意寫作指南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