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近代歷史的厚重書卷,1921年的夏天注定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當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的木窗悄悄掩上,十三位來自各地的熱血青年圍坐一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沉沉黑夜中點燃了第一簇星火。
然而,后人熟知的黨的生日“七月一日”,卻并非一大召開的具體日期。這一特殊紀念日的確定,既凝結著歷史的偶然,更蘊含著歲月沉淀的必然,成為一個鐫刻在民族記憶中的精神坐標。
1921年7月23日晚,中共一大在上海正式開幕,會議進行至7月30日晚,因遭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擾而被迫中斷,隨后轉移至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繼續舉行,最終在8月初完成全部議程。當時,處于地下斗爭環境的共產黨人并未公開記錄會議的具體日期,加之革命年代資料散佚,一大召開的準確時間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歷史謎團。
直至1943年,中共中央在籌備慶祝建黨22周年時,經多方考證仍難以精確還原一大召開的具體日期。而早在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便已明確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十七周年紀念日?!边@是黨的領導人首次在公開文獻中提及七月一日為建黨紀念日。
之所以選擇七月一日,一方面是因為一大召開于七月,在缺乏詳細史料的情況下,選擇月首作為象征;另一方面,當時正處于抗日戰爭的艱苦時期,確定一個明確的紀念日,更能凝聚全黨全國的革命意志,讓“建黨日”成為激勵斗志的精神旗幟。
七月一日被確立為黨的生日,本質上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生動體現——它不僅是對具體日期的認定,更是對建黨精神的凝練與傳承。1921年的七月,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軍閥混戰、外侮頻仍,而中共一大的召開,如同一道閃電劃破夜空,宣告“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將生日定于七月一日,是對那個“開天辟地”時刻的高度概括,它超越了具體日期的精確性,成為一個象征著“初心啟航”的文化符號。
從歷史細節看,一大召開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革命智慧:從上海到南湖,從秘密集會到轉移陣地,中國共產黨人在白色恐怖下展現出的堅韌與機敏,早已預示著這個政黨將在風雨中成長壯大。
而七月一日作為紀念日的確定,也體現了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自身歷史的自覺梳理——1941年6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四周年紀念指示》,正式將7月1日定為黨的誕生紀念日,這既是對革命歷史的鄭重回望,也是對全黨同志的精神動員,讓“生日”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節點。
如今,當我們回望百年黨史,七月一日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時間標記,成為承載著豐富歷史內涵的精神圖騰。它提醒著我們,黨誕生于民族危亡之際,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正如一大代表們在南湖游船上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所昭示的,這個政黨從一開始就將馬克思主義寫在旗幟上,將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而七月一日的紀念意義,正在于讓后人銘記這份理想信念的源頭。
歷史的細節在歲月中逐漸清晰:隨著檔案史料的發掘和研究的深入,一大召開的準確日期被確認為1921年7月23日,但七月一日作為黨的生日早已深入人心。這種“日期認知”與“歷史事實”的差異,恰恰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歷史敘事——它不是對細節的忽視,而是對本質的提煉。就像南湖紅船成為黨的精神象征,七月一日也成為一個精神坐標,指引著后人從歷史起點出發,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從1921年的七月星火到如今的盛世華光,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歷程早已證明,七月一日的意義不僅在于紀念過去,更在于啟迪未來。當我們在每年的這一天重溫入黨誓詞、緬懷革命先烈,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讓那個誕生于七月的年輕政黨的初心,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繼續閃耀。
歷史會永遠銘記:1921年的夏天,一群年輕人在江南的雨霧中點燃了改變中國命運的火種;而七月一日,則作為這個偉大事件的精神符號,被鐫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上,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行的精神力量。這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更是一個政黨在百年征程中對初心的永恒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