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2024年舉行的首屆中國民航飛行員職業技能大賽中,全行業58家運輸航空公司、5.6萬余名飛行員積極參與、激烈角逐。通過考理論、比技能、賽協作,大賽全面檢驗了飛行員隊伍素質能力,選拔出一批思想先進、知識豐富、技術過硬、作風扎實、遵章守紀的優秀飛行員。
守護起落安妥,他們用專業敬業贏得旅客信賴;傳承藍天夢想,他們以言傳身教為年輕飛行員樹立榜樣。在翱翔云端的航跡下,“人民航空為人民”是他們始終不渝的信念。為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挖掘優秀飛行員的成長經歷、經驗做法,在行業內形成榜樣效應,《中國民航報》特開設《飛行之星》專欄,刊登一系列由本報記者赴全國多地采訪大賽優秀飛行員代表的報道,敬請關注。
問號里的安全密碼
——訪國航重慶分公司型別教員、機長李想
為什么方向會偏離1度?為什么高度會差出10尺?為什么沒能降落得更加完美?在很多細節問題上,李想都有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著勁頭兒。作為國航重慶分公司的型別教員、機長,他不僅是首屆中國民航飛行員職業技能大賽“全國民航技術能手”和波音737機組綜合二等獎得主,更用15年、11800小時的安全飛行,在藍天白云間寫下了他對安全的理解:飛行安全沒有句號,唯有對任何問題零容忍并逐一解決,才能追求更高水平的安全。
解碼更優的方案
從容不迫、胸有成竹是李想踏入首屆中國民航飛行員職業技能大賽中航集團初試考場時的狀態,一如他每次步入飛機駕駛艙時的模樣。
李想(右)參加首屆中國民航飛行員職業技能大賽
這種沉穩源于上萬小時飛行經驗的積累與沉淀。盡管日常訓練與飛行任務安排緊湊,但李想始終將此次賽事視為檢驗自身專業功底的重要契機。經過一路披荊斬棘,他最終代表中航集團進入了全國總決賽。
談及參賽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事,李想首先想到的是與其他選手進行思維碰撞的場景。在模擬緊急下降科目中,面對可能存在的結構破損情況,他經過計算,認為飛機保持當前下降狀態到達10000英尺的時間不超過12分鐘,因此選擇保持當前構型下降,而不放下起落架。然而,其他飛行員卻提出了“優先放下起落架”的不同方案。
事實上,這種差異并無絕對的對錯之分,但卻引發了李想的深入思考:為何對方會選擇優先放下起落架?這一思考過程最終深化了他對特情處置原則的理解——盡快下降至安全高度是基線,在規定時間內成功降至安全高度則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在故障處置中,應具備基線意識,從而最大限度消除出現隱患的可能。
在賽事中,像這樣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并最終有所收獲的事例,在李想身上比比皆是。在標準化的操作程序背后,潛藏著諸多可以深入研究的技術細節。正是大賽搭建的交流平臺讓他意識到,多想一想別人這么做的道理,或許就能找到更優的解法。而這些在模擬機上被反復錘煉的操作細節,在3萬英尺高空為旅客編織了更嚴密的安全防護網。
更讓李想感到欣喜的是,這些經過實戰檢驗的優化方案,在比賽之后也被應用到國航飛行員的實踐考試中。例如,關于“不同跑道視程對無指引盲降100尺后下滑道控制影響”的問題曾困擾學員周雪楓數月,而大賽中獲得的啟發讓師徒二人共同破解了這個問題。前不久,當周雪楓在北京順利通過F5副駕駛考試時,李想感受到了比參賽獲獎更大的喜悅。
把問號變成句號
作為典型的“i人”(指性格內向的人),李想更享受獨立鉆研、自行“充電”的過程,微信公眾號的專業分析、B站上的飛行操作視頻都成為他知識拼圖的一部分。“如果非要說我有什么優點的話,我覺得是我常常保持思考的狀態,常常在想自己在什么方面還存在不足,然后努力去彌補。”李想這樣分析道。
不過,同事李云浪透露,當心中的疑問出現時,這位“獨行俠”有時也會切換成“聯機模式”,在休息時段給同事們打電話進行專業探討。記者采訪當天,李想和李云浪要執飛北京前往大理的航班。盡管已經是“老司機”,但早在一周前,李想就開始找李云浪討論相關準備事宜,為應對大理機場可能出現的大風顛簸問題制訂多項預案。
李想和機組成員進行航前準備
“李想更像是研究型的思考者?!崩钤评嗽u價道。在共同研發教學課件的過程中,李想曾用近半個月時間研究高溫進近著陸,琢磨坡度與溫度的關系,讓李云浪印象深刻?!案y得的是,他總能通過自己的研究,總結出一些實用結論”。
李想對學員的要求與對自己一樣苛刻。他曾經帶過的學員李亞雄回憶,在一次執行廣州—重慶航班任務時,飛機按計劃正?;?,卻因為突降暴雨,只能在跑道上等待起飛指令。這時,李想突然提出關于長時間地面等待時燃油余量計算的問題,李亞雄對此記憶猶新?!袄罱虇T教給我的不僅是正確答案,更是從看似常規的操作中提出問題的思維方式?!比缃褚呀洺蔀槌墒鞕C長的李亞雄感慨道。
除了要學會提問,李想還要求年輕的飛行員學會深挖問題的根源?!耙粋€數據的偏差可能有無數種原因?!彼嬖V學員,“找到原因才能解決問題。更進一步說,如果能解決一個認知習慣層面的問題,就能舉一反三,解決同一類問題”。
這種執著不僅體現在李想的飛行工作中,也滲透進他的日常生活。在羽毛球館的燈光下,他會架設三腳架多角度拍攝擊球動作,通過慢速回放解析運動軌跡,分析如何更好地修正自己的動作。無論云端還是地面,這種時刻保持思考的姿態,讓每一個“為什么”最終都化作擲地有聲的“原來是這樣”。
問號背后的使命感
21歲那年,還在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上大三的李想,站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在他看來,“人民送我學飛行,我學飛行為人民”,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這種“理所應當”的使命感來自紅色基因的代代傳承,祖輩作為抗美援朝的老黨員,讓李想從小耳濡目染。2007年,他站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將“使命在肩”的信念化作對飛行安全的極致追求。
此后的每一步,李想都走得非常扎實:23歲加入國航重慶分公司,29歲成為機長,之后又申請成為型別教員。李云浪認為,李想是“夢想實干家”,“‘萬丈高樓平地起’,他總能將大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并為此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把每件事都做實做細”。而“干勁兒十足”正是李亞雄對李想的評價。
李想進行飛行前繞機檢查(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為確保飛行安全,他堅持做很多事情,可以說是憑借一己之力,把大家全都‘卷’起來了。”李亞雄邊說邊向記者展示了一張他在飛行學員時期,李想作為副中隊長親自制作的月度考核表。表格詳細列舉了進場能量比例、拉開始高度比例、接地前掉頭比例等十個維度的數據,其中的薄弱環節也被逐一標注。
不僅如此,李想還要求新機長在每一次飛行任務結束之后都要將相關數據上傳到共享文檔中。這意味著在每月完成30小時~80小時飛行任務之余,他還要分析近百個航班的飛行記錄。一次李想給李亞雄“開小灶”交流之后,又給李亞雄留言道:“注意不光是數據要做好,過程也要做好。”
“他對飛行人才培養的投入,或許比對自家孩子的教育還要多”。李云浪透露,這位愛鉆研的機長在談及育兒話題時總說“學不會”。其實并非如此,只不過是他將更多心力傾注在了飛行事業上。
當被問及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時,李想坦言:“如果真要說有什么特別時刻,應該是退休前執飛完最后一個航班。安全飛行一輩子,最后走出駕駛艙的那一刻,才算是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國民航報 記者方笑)
編輯|李季威
校對|張 彤
審核|韓 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