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西部法治報以《佳縣:優化訴訟服務 架起便民“連心橋”》為題,對佳縣法院通過‘熱心、耐心、貼心’的‘三心服務’,讓每一位當事人都能感受到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務的生動司法實踐進行了報道。
全文如下:
“看到老人打官司時的無措,我們下定決心,要通過‘熱心、耐心、貼心’的‘三心服務’,讓每一位當事人都能感受到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務。”6月20日,佳縣人民法院立案庭負責人說。
近年來,為優化訴訟服務質效、提升群眾滿意度,佳縣法院深入踐行司法為民宗旨,構建“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訴訟服務新格局,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6月13日,一位70多歲的老人拿著訴訟材料,踉踉蹌蹌地來到佳縣法院立案訴訟服務大廳辦理業務,工作人員任小艷迅速上前將老人攙扶到座位上。整理訴訟材料時,任小艷發現有關鍵內容缺失,便耐心指導老人補充材料,最終幫助其順利立案。“這里的工作人員熱情接待、耐心指導,真是太貼心了。”順利立案后,老人高興地說。
佳縣法院高度重視案件背后蘊含的司法期待,為此,該院始終秉持“如我在訴”理念,著力辦好事關司法公信力和民心向背的每一起案件,精準把握群眾核心訴求,用心解決實際難題,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一起欠薪糾紛案件中,張某拖欠高某薪資,佳縣法院立案庭暢通“綠色通道”,堅持優先立案、審查受理。針對農民工訴訟能力弱的實際,該院加強訴訟引導,指導農民工依法收集證據,切實提高他們的維權能力。“沒想到不到一個月就解決了我的心頭大事!”高某握著調解書感慨道。
佳縣法院以“源頭解紛、便民利民、集成高效”為導向,持續優化辦案程序、健全速裁機制、開展要素式辦案、創新庭審方式,方便農民工快速維權。對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涉農民工工資案件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快審快結;對符合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簡便快捷審理,實現一審終審;對于群體性、敏感性案件,靈活運用調解方法,高效妥善處理,切實解決勞動者急難愁盼問題。今年以來,佳縣法院審結勞務合同糾紛案24件,平均審理時間降至35天,提升了案件審判質效。
在一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中,該院立案庭法官劉國鑫在仔細查閱卷宗后認為,案件事實清楚,雙方爭議焦點清晰。為減輕當事人訴累,劉國鑫在征得雙方同意后,指導人民調解員對案件進行訴前調解。面對當事人對調解協議法律效力的疑慮,劉國鑫詳細講解了“訴前調解+司法確認”流程的法律效力和便民優勢,最終促成雙方達成調解。
佳縣法院堅持探索交通事故案件“化繁為簡”高速化解訴源治理模式,本次“訴前調解+司法確認”就是化解交通事故糾紛“抓前端、治未病”訴源治理工作的生動縮影。今年以來,佳縣法院共受理10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其中7起采取先行調解方式化解,減輕群眾訴累的同時,也節約了司法資源。
從幫助老年群體順利立案,到為農民工暢通維權“綠色通道”,再到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佳縣法院正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司法溫情,讓司法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來源:西部法治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