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循環雜志》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4概要》指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三高”)、慢性腎臟病、睡眠障礙與心理疾病、環境因素。
高血壓
1958~2022年,中國全國范圍內的高血壓患病率抽樣調查表明,高血壓患病率整體呈上升趨勢。
2018年中國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CCDRFS)調查顯示,≥18歲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的加權率為27.5%,男性高于女性(30.8% vs. 24.2%)。
2020~2022年,“中國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項目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262個監測點對298438人的調查結果顯示,≥18歲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31.6%,男性(36.8%)高于女性(26.3%),農村(33.7%)高于城市(29.1%)。隨著年齡增長,高血壓患病率呈現快速升高的趨勢。
2019年中國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n=19萬,7~17歲,漢族)顯示,兒童及青少年高血壓患病率為13.0%,女生高于男生(13.2% vs. 12.7%),農村高于城市(14.1% vs. 11.9%),且總體呈現隨年齡增長逐漸增加的趨勢。
CHNS研究對12952名≥18歲中國人群的前瞻性隊列調查顯示,高血壓年齡標化發病率從1993~1997年的40.8/1000人-年增長至2011~2015年的48.6/1000人-年。
中國全國范圍內的多項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水平調查研究顯示,中國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均呈上升趨勢。
CCDRFS中國全國6次調查數據顯示,2004~2018年中國18~69歲成年人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均呈上升趨勢。
2020~2022年,“中國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項目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62個監測點對298438人的調查結果顯示,≥18歲居民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43.3%、38.7%和12.9%。
CHNS研究結果顯示,中國≥18歲成年人血壓正常高值年齡標化檢出率從1991年的30.1%增加到2015年的43.1%。
中國高血壓調查(CHS)發現,2012~2015年中國≥18歲居民血壓正常高值檢出粗率為39.1%、加權率為41.3%,估計中國有血壓正常高值人數4.35億。
根據1990~2017年中國及其各省死亡率、發病率和危險因素研究發現,高收縮壓是導致死亡和DALY的四大主要危險因素之一。2017年,高收縮壓導致254萬人死亡,其中95.7%死于心血管疾病。
2005~2018年中國及其各省歸因于高收縮壓的心血管疾病負擔研究發現,中國高收縮壓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呈持續上升趨勢,從2005年的198萬增加到2018年的267萬,心血管疾病相關YLL也持續上升,由2005年的4014萬人-年增加到2018年的4816萬人-年。
血脂異常
2015年中國成年人營養與慢性病監測(CANCDS)項目對179728名≥18歲居民的調查顯示,中國居民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非HDL-C)、甘油三酯(TG)水平均較2002年升高。
2020~2022年,“中國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項目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262個監測點對275961人的初步分析結果顯示,中國≥18歲居民TC、TG、HDL-C及LDL-C水平均值分別為4.80 mmol/L、1.59 mmol/L、1.31 mmol/L和2.86 mmol/L。
如果將存在任一類型的血脂水平異常(包括TC≥6.22 mmol/L、LDL-C≥4.14 mmol/L、HDL-C<1.04 mmol/L、TG≥2.26 mmol/L)或目前服用調脂藥物定義為血脂異常,2002年CHNS、2010年中國慢性腎病工作組調查(CNSCKD)、2011年CHNS及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調查顯示,中國≥18歲成年人的血脂異常患病率大幅上升;2012~2015年中國高血壓調查(CHS)和2014~2019年中國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項目(ChinaHEART)針對≥35歲成年人的血脂異常患病率調查結果相近。
2020~2022年,“中國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結果顯示,中國≥18歲居民血脂異常患病率為38.1%,男性(46.1%)高于女性(29.6%),城市(38.9%)高于農村(37.4%)。
2013~2014年,第四次CCDRFS項目、2015年CANCDS項目、2014年中國腦卒中篩查與預防項目(CNSSPP)、2014~2019年ChinaHEART項目調查結果均顯示,中國成年居民血脂異常的主要類型是低HDL-C血癥和高TG血癥。
在血脂異常的各種表現形式中,高LDL-C導致全球死亡和傷殘壽命損失從1990年的第14位危險因素升至2019年的第8位。在中國,這一趨勢更為突出,由第15位危險因素升至第6位。高LDL-C造成的心血管疾病負擔占心血管疾病總負擔的25.1%,對冠心病和腦卒中疾病負擔的歸因危險百分比分別達到41.9%和9.6%。
利用ChinaHEART近300萬人群數據分析LDL-C與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的關聯關系,結果顯示,LDL-C與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間均呈U型曲線關系。與LDL-C 2.6~3.4 mmol/L者相比,LDL-C<1.8 mmol/L和 LDL-C>4.9 mmol/L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6%和31%。LDL-C水平與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風險人群中有所不同。在低風險和一級預防組中,這種關系呈U型,而在二級預防組中則呈反L型。隨著ASCVD風險的升高,三組人群對應心血管死亡風險最低的LDL-C水平越來越低。心血管死亡風險最低時對應的LDL-C在低ASCVD風險組中為3.1 mmol/L,在一級預防組中為2.8 mmol/L,在二級預防組為1.4 mmol/L。
2020~2022年,“中國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結果顯示,中國≥18歲居民血脂異常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11.7%、10.1%和4.8%,與2010年中國慢性病監測項目(知曉率10.93%、治療率6.84%、控制率3.53%)相比,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有所上升,但仍處于較低水平。
ChinaHEART研究按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10年ASCVD危險評估流程的危險分層定義,ChinaHEART調查人群中236579例(占總人群10.2%)為10年ASCVD高危人群,LDL-C<2.6 mmol/L的達標率為42.9%、女性低于男性(36.47% vs. 49.81%),未達標者治療率僅4.5%;71785例(占總人群3.2%)為10年ASCVD極高危人群,LDL-C<1.6 mmol/L的達標率為26.6%、女性低于男性(22.22% vs. 30.99%),治療率為14.1%、LDL-C治療達標率為44.8%。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為終生ASCVD高危人群,ChinaHEART采用中國共識標準從1059936名受試者中篩查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1383例,LDL-C治療率僅18.1%,無1例LDL-C<1.8 mmol/L。
中國心血管病醫療質量改善(CCC)項目在中國192家醫院注冊因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住院的患者80282例,其中既往有明確心肌梗死病史或冠狀動脈血管重建術、此次再發ACS的患者6523例,結果顯示:再發ACS患者入院時的降脂治療率50.8%,LDL-C達標率(LDL-C<1.8 mmol/L)36.1%;其中≥75歲的再發ACS患者入院時他汀類藥物治療率更低,僅為33.9%,達標率也更低,僅為24.7%(LDL-C<1.8 mmol/L)。
糖尿病
中國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增長趨勢顯著。2015~2017年,在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75880名≥18歲成年人的橫斷面調查顯示,依據WHO診斷標準,中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1.2%,糖尿病前期檢出率為35.2%。如采用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診斷標準,則糖尿病患病率為12.8%,其中既往確診糖尿病患病率為6.0%,新診斷糖尿病患病率為6.8%,估計中國成年人糖尿病患者數為1.298億(男性0.704億,女性0.594億)。2017年調查顯示,中國糖尿病知曉率為43.3%,治療率為49.0%,控制率為49.4%。
CCDRFS在2013~2014年和2018~2019年對中國170287名和173642名≥18歲成年人的橫斷面調查數據顯示,根據ADA診斷標準,糖尿病的患病率從2013年的10.9%上升為2018年的12.4%。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從2013年的35.7%上升為2018年的38.1%。2018年,糖尿病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36.7%、32.9%、50.1%;2013年,糖尿病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36.5%、32.2%、49.5%。
2020~2022年,中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669家醫院進行了大型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觀察性研究,共入組1870720例受試者,收集糖尿病患者的病程、體重指數、靶器官損害,如ASCVD、蛋白尿、腎功能受損、左心室肥厚、視網膜病變及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結果發現,67.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極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慢性腎臟病
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中國全國第六次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在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納入的176874名≥18歲成年人中,白蛋白尿及腎功能受損的患病率分別為6.7%及2.2%,總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為8.2%,較2009~2010年的10.8%有所下降。
2015~2019年,“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項目”在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269026名≥35歲成年人的調查顯示,晨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30 mg/g的患病率為8.75%,其中30 mg/g≤UACR<300 mg/g者占比為7.38%、UACR≥300 mg/g者占比為1.37%。研究發現,在UACR全程范圍內,隨UACR水平升高,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及心血管疾病特異性死亡的風險均升高。與UACR<5 mg/g相比,即使傳統認為正常范圍的UACR水平(<30 mg/g),這些死亡的風險仍顯著升高。
開灤研究表明,心血管-腎臟-代謝(CKM)綜合征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很高,且全因死亡風險隨CKM分期增高而增高。對代謝性危險因素的良好控制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腎病進展及死亡的風險,甚至可使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相關風險降至與非慢性腎臟病患者相當。
中國慢性腎臟病患病率及其病因譜均有所變化,糖尿病、高血壓及尿路梗阻所致的慢性腎臟病逐漸成為主導。2011年,中國三級醫院住院患者中糖尿病所致慢性腎臟病占比首次超過慢性腎小球腎炎躍居第一。根據中國腎臟網絡(CK-NET)年報,2016年中國三級醫院住院患者中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及梗阻性腎病的占比分別為26.7%、21.4%及16.0%,均高于慢性腎小球腎炎(14.4%)。
睡眠與心理
2019年,一項研究采用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問卷,調查了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7650名15歲以上居民的睡眠質量。以7分為睡眠困難臨界值,發現中國睡眠困難的患病率為21.25%。其中,在睡眠困難人群中,90.27%存在入睡困難,75.70%存在睡眠中斷或早醒。
2024年的一項Meta研究對中國32項睡眠研究37萬余人的分析顯示,睡眠質量差的患病率為19.0%。其中,較低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較低地區的人群更易受到影響。
針對東風-同濟(DFTJ)隊列31500例受試者(平均年齡61.2歲)平均7.2年隨訪研究發現,與就寢時間在22~23點之間相比,21點前入睡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10%,21~22點入睡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7%,24點后入睡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2%。而低風險睡眠因素(即就寢時間在22~24點之間、睡眠時間7~8 h、良好睡眠質量、午睡時間≤60 min)的數量,與心血管疾病和腦卒中的風險呈劑量依賴關系。具有4個低風險睡眠因素的受試者,與具有0~1個低風險睡眠因素的受試者相比,其發生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腦卒中的風險分別低24%、21%和30%。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隊列(CKB)對409156名居民(平均年齡52歲)的調查發現,睡眠時長與9年內重大心血管疾病風險呈U形關聯。與睡眠7~8 h的人相比,睡眠時長≤5 h者發生急性冠心病事件及腦卒中的HR分別為1.23(95%CI:1.10~1.37)和1.10(95%CI:1.04~1.16)。睡眠時長≥10 h的個體,相應的HR分別為1.22(95%CI:1.10~1.34)和1.12(95%CI:1.07~1.17)。
2019年發布的中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32552人中,抑郁障礙的終身患病率為6.8%,12個月患病率為3.6%;焦慮障礙的終身患病率為7.6%,12個月患病率為5.0%。
基于2018年中國健康長壽縱向調查(CLHLS)數據的一項研究選取了10982名年齡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使用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GAD-7)評估焦慮水平。結果顯示中國老年人焦慮的患病率為11.24%。與焦慮相關的最重要因素為孤獨感、睡眠質量、社會信任度。
2014~2016年,一項中國全國性研究納入了覆蓋中國7個地區47841名45歲及以上人群,比較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和無心血管疾病者的情緒狀況,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和焦慮障礙患病率顯著高于同性別的無心血管疾病人群。抑郁和焦慮障礙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別為12.0%和9.1%,在腦卒中患者中分別為10.9%和7.9%。在合并3種或更多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女性抑郁、焦慮障礙的患病率分別為9.7%和7.3%,男性分別為6.3%和3.5%。
2022年一項研究采用PHQ-9問卷、GAD-7問卷和患者健康問卷軀體癥狀群量表(PHQ-15)評估了4299例三甲醫院心內科門診患者及1767名基層醫院心內科門診患者的抑郁、焦慮及軀體化癥狀的情況。經過篩查發現,三甲醫院心內科門診患者抑郁患病率為34.66%,焦慮患病率為41.13%,軀體化癥狀陽性率66.11%。基層醫院心內科門診患者抑郁患病率37.40%,焦慮患病率為44.50%,軀體化癥狀陽性率68.20%。
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同時對CKB和東風-同濟隊列進行了分析,樣本量達50多萬人。研究采用復合性國際診斷訪談表(CIDI-SF)及修改自CIDI-SF的7項問卷評估抑郁癥狀,采用多變量調整的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估計抑郁癥狀與死亡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CKB隊列的抑郁癥狀與全因死亡的HR為1.32(95%CI:1.20~1.46),抑郁癥狀與心血管死亡的HR為1.22(95%CI:1.04~1.44);東風-同濟隊列中相應的HR分別為1.17(95%CI:1.06~1.29)和1.32(95%CI:1.14~1.53)。
一項2022年發表的CKB隊列研究中,采用面對面篩查、CIDI-SF復核的方法確定了持續性焦慮和驚恐發作的癥狀。研究發現,驚恐發作對于新發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經多變量調整后的HR分別為1.08(95%CI:1.04~1.13)、1.10(95%CI:1.02~1.19)、1.20(95%CI:1.05~1.38)和1.20(95%CI:1.11~1.30)。持續焦慮與新發心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臟病呈正相關,相應的HR分別為1.12(95%CI:1.04~1.20)和1.21(95%CI:1.07~1.37)。
環境因素
GBD數據顯示,影響中國人群健康的前兩位環境因素為空氣污染和非適宜溫度。2013年和2021年非適宜溫度在中國疾病死亡負擔的危險因素排名中均為第8位,其中2021年非適宜溫度相關的心血管疾病超額死亡人數超過40萬人。空氣污染在中國疾病死亡負擔的危險因素中排名從2013年第1位降到2021年的第3位,超額死亡人數仍然較高,為146.7萬人,其中環境顆粒物污染相關的心血管疾病超額死亡人數達121萬人。
2013~2015年在中國不同地區272個城市開展的高溫熱浪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熱浪相關總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4%和13%。2007~2013年中國31個城市開展的熱浪與缺血性心臟病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滯后0~10 d內暴露窗的效應估計值最高,熱浪相關的缺血性心臟病死亡風險增加21%。
2013~2015年,在中國272個城市開展的低溫暴露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關系研究發現,與閾值溫度(人群死亡率最低的溫度)22.8℃相比,低溫寒潮暴露時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92%。研究進一步發現,寒潮暴露時冠心病、腦卒中死亡風險分別增加66%和49%。
《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3年中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203個城市室外空氣質量達標,達標率為59.9%,6種主要大氣污染物[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水平均比2022年下降。所有超標天數中,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占比仍然最高,為40.1%。中國339個城市環境空氣PM2.5年均濃度在5~54 μg/m3,平均30 μg/m3,比2022年上升3.4%。
基于中國272個城市2013~2015年大氣污染和死因逐日數據開展的系列研究發現,隨著PM2.5、粗顆粒物(直徑2.5~10 μg/m3)、O3、SO2、NO2和CO暴露濃度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壓的死亡風險增加。
中國6個城市2013~2016年開展的時間序列研究發現,PM2.5和NO2短期暴露濃度增加與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和AMI死亡風險增加相關,其中PM2.5濃度每增加10 μg/m3,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和AMI死亡風險分別增加0.31%、0.26%、0.30%和0.30%,NO2濃度每增加10 μg/m3,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和AMI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19%、1.12%、1.10%和1.00%。
2000~2016年,中國歸因于PM2.5長期暴露的超額死亡數逾3000萬,年超額死亡人數為150萬~220萬。據估計,2019年中國約有142萬例死亡可歸因于室外顆粒物污染,約9萬例可歸因于O3污染。
一項基于中國22.6萬名城市居民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使用固體燃料做飯顯著增加居民的心肺系統疾病和全因死亡風險。與一直使用清潔燃料做飯的居民相比,使用固體燃料做飯的居民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統疾病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19%、24%和43%;使用清潔能源和爐灶升級能降低居民心肺系統疾病導致過早死亡的風險。
封面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編寫組.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4概要[J]. 中國循環雜志, 2025, 40(6): 521-559.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5.06.001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留言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