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夜郎西
編輯|夜郎西
審核|燁 Lydia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日晞研究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開源低價的DeepSeek-R1如一把利刃,劃破AI行業虛高估值泡沫。
曾經風光無限的“六小強”正經歷殘酷洗牌——有人斷臂求生,有人黯然退場,中國AI市場格局在一夜間被徹底顛覆。
屠龍少年反成惡龍
2023年,ChatGPT的爆火點燃了全球大模型競賽的導火索,中國也迅速卷入這場浪潮。
零一萬物、百川智能等六家初創公司,憑借豪華的技術團隊、巨額融資以及對國產OpenAI的野心,一躍成為眾人矚目的“AI六小龍”。
它們的創始人個個都是行業大佬,楊植麟、王小川、張鵬等,吸引了大批頂尖人才,首輪融資就輕松躋身獨角獸行列。
然而,好景不長,零一萬物和百川智能率先被拍在了沙灘上。
零一萬物由前字節跳動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楊植麟創立,成立之初風光無限,估值一路狂飆。
但DeepSeek出現后,形勢急轉直下。
2024年12月底,零一萬物的預訓練團隊被阿里“通義”挖角,Infra團隊也被阿里云盯上。
隨后,核心高管接連出走,曹大鵬、戴宗宏等紛紛離開,連模型預訓練負責人谷雪梅也選擇了離職。
無奈之下,零一萬物只能把超大模型交給阿里訓練,徹底放棄AGI賽道,轉向應用開發,從“AI六小龍”的名單中黯然退場。
百川智能由前搜狗CEO王小川創立,曾雄心勃勃地發布了12款大模型,試圖在基礎大模型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但DeepSeek的沖擊讓它措手不及,技術團隊動蕩不安,市場推廣也陷入僵局,APP月活數據暴跌至百萬級別。
最后,百川智能不得不收縮戰線,聚焦醫療垂類賽道,與北京兒童醫院合作推出兒科大模型。
曾經的“六小龍”,就這樣少了兩條,剩下的“四小強”——智譜AI、MiniMax、月之暗面和階躍星辰,也沒能躲過這場危機。
2025年1月20日,名不見經傳的DeepSeek扔出一顆技術核彈:R1模型以557萬美元低成本訓練完成,性能卻逼近GPT-4級別。
更致命的是,它宣布全面開源并允許商用。
一夜之間,騰訊、百度、360、華為集體倒戈,爭相將自家AI產品接入R1接口。
百度甚至緊急宣布:文心大模型4月免費、6月開源——這場面像極了當年安卓開源對諾基亞的絕殺。
而這些曾被譽為“中國AI六小龍”的零一萬物、百川智能、階躍星辰等明星企業,突然集體失聲。
月之暗面Kimi 在R1發布當天強推k1.5多模態模型,智譜華章 上線清影2.0視頻生成系統,MiniMax 發布支持17國語言的語音模型...
然而百度指數顯示:除月之暗面外,其余五家日均搜索量跌至三位數,技術發布會淪為“無人問津的獨舞”。
更殘酷的對比在用戶端展開。
DeepSeek-R1上線一個月狂攬3500萬日活,服務器頻頻崩潰;而燒錢營銷一年的Kimi,日活不足千萬。
當網友發現通過騰訊“元寶”接入的R1響應速度比Kimi官網更快時,市場用腳投票已成定局。
從技術競賽到場景深耕
AI江湖的比拼早已換了賽道,當DeepSeek以1.87億MAU斷層領跑,整個中國AI應用市場正在上演一場從技術競賽到場景深耕的范式革命。
字節跳動“豆包”MAU逼近1億,騰訊元寶借微信生態DAU飆升至1700萬,這三駕馬車幾乎壟斷了全網AI助手90%的流量,構筑起“原生巨頭+手機廠商+垂類創新”的三層生態結構。
但真正的增長密碼,藏在垂直場景的爆發里。
360“納米AI搜索”MAU環比暴漲1100%,用“答案生成+來源鏈接”的混合模式,直接顛覆了傳統搜索引擎的玩法;
字節“豆包愛學”悄悄滲透進650萬中國家庭,靠精準的習題精講和錯因分析,在K12輔導市場站穩腳跟。
快手“可靈AI”這類創作社區更夸張,MAU增速超300%,用戶每天在平臺上產出1200萬條AIGC內容。
這印證了東吳證券的判斷:中國正站在“AI擴散紅利期”的風口,10億網民數據池與工程師紅利,讓應用層創新成了全球競爭的勝負手。
DeepSeek-R1把推理成本壓到每百萬token0.1元人民幣,只有OpenAI的1/30,這道“成本懸崖”直接改寫了行業劇本。
杭州一家氣象公司用開源模型開發全球15天天氣預報系統,研發成本從千萬級暴跌到百萬級;
小電商花不到一萬元,就能定制自己的AI客服機器人。
成本驟降帶來商業閉環的極速成型:騰訊元寶在微信支付頁面嵌入“智能賬單分析”,金融垂類用戶付費率直接提升18%;醫療AI企業部署診斷模型的成本砍掉70%,三甲醫院采購率從15%猛增至40%。
IDC預測,到2028年中國生成式AI應用軟件市場規模將暴增近200%,黃金窗口已經打開。
政策與資本成了這場革命的雙引擎。
北京朝陽區砸1.5億元真金白銀支持AI大模型應用,科創板重啟未盈利企業上市通道,給長周期賽道吃下定心丸。
企業端更是動作不斷,騰訊2025年Q1在AI應用投放上砸了14億元,環比暴漲12倍;阿里云啟動百人規模的AI團隊擴招。
“民企沖鋒、國資護航”的模式,正推著中國從技術追隨者向規則制定者蛻變。
科技企業生存法則
在這場開源洪流里,科技企業的生存法則徹底變了。
當基礎模型淪為“水電煤”,百川智能聯合北京兒童醫院研發的兒科大模型,被華為醫療軍團的全棧解決方案打得措手不及——后者把電子病歷、影像分析、醫保系統全打通,三個月市占率飆升到60%。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的案例更說明問題:他們用AI把鉆井故障響應時間從小時級壓縮到分鐘級,每年省下3億元,靠的不是多厲害的算法,而是十年積累的行業Know-How。
輕量化革命成了中小企業的救命稻草。
零一萬物裁撤萬億參數模型團隊,轉向200億參數的輕量化方案,推理成本直降80%。
階躍星辰干脆押注開源,用開放工具鏈吸引開發者共建生態。
政策和巨頭成了兩條生命線:智譜華章靠杭州、珠海的國資訂單,拿下60%營收;騰訊元寶接入DeepSeek-R1后,DAU直接暴漲20倍。
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重啟,給AI制藥這類燒錢大戶開了綠燈。
武漢禾元生物技術沒盈利,估值卻破億,靠的就是專利壁壘、場景驗證和產業龍頭的深度綁定。
DeepSeek掀起的這場風暴,讓中國AI競爭進入“拼圖時代”。
沒有能一己之力改變戰局的英雄,只有扎根場景的“修補匠”。
從北京兒童醫院的AI診斷系統,到微信里的賬單分析機器人,這些碎片化應用正匯聚成新質生產力的洪流。
想要活下去,別想著做第二個OpenAI,而是要成為某個產業環節里“最懂痛點的解決者”——這才是新時代科技企業的生存鐵律。
參考資料:
1.字母榜《無人再談AI六小龍》
2.新智核《22位高管密集離職,大模型“六小龍”淘汰賽》
3.知危《國產AI六小虎已經有倆變小貓,他們活下去的理由不好找》
一點想法(北京)旗下矩陣公眾號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中美網友“賬本大公開”: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中美網民開啟民間外交》
《“病來如山倒”,造車開始大退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