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堅守與期待,或許正是醫療行業度過寒冬的韌性所在。
來源 | 醫脈通
作者 | 小呱
近年來,當我們與患者日常交流中,頻繁聽到這樣的聲音:“今年經濟形勢不好,看病都得精打細算”、“老板拖欠工資,治療費實在拿不出”、“住院幾天就得趕緊出院,工作耽誤不起”。這些扎心的言語背后,折射出的是當前社會預期收入的普遍下滑和醫療消費能力的持續走低。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經濟壓力正在通過醫療系統的傳導,最終演變為醫護人員的職業危機。
在各大醫護專業論壇上,“降薪”已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一位江西省三甲醫院的護士曬出工資條:基本工資2800元,績效獎金從去年的4500元降至2300元,實際到手收入不足6000元。更令人震驚的是,某省級醫院主治醫師透露,降薪后月收入僅剩3000余元,這樣的收入水平與其長達十余年的專業培養和高壓工作環境形成強烈反差。
這種“工作量倍增、薪酬反降”的畸形現象,正在全國范圍內蔓延。而這種現象的出現直接導致了更高的醫護異常離職率和醫療糾紛率。
筆者在和部分醫院人事領導溝通中,也能體會到其中的無奈。實際上對于一個醫院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人才是相當重要的“固定資產”。醫院培養一批一批的醫生護士,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正常情況下,薪資支出也一直是醫院支出的大頭。而無緣無故的緊縮和降薪,勢必會引得人心動蕩甚至引發辭職和跳槽潮,因此不是萬不得已,難以為繼,醫院不會輕易降薪。
從表面上看,降薪是醫院運營困難的無奈之舉,但其背后隱藏著更為復雜的系統性原因:
1.醫保支付制度改革
隨著DRG和DIP支付改革的深入推進,《國家醫療保障局關于印發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明確要求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基本實現病種、醫?;鹑采w。這種按病種定額付費的模式導致醫院超支風險顯著增加,倒逼醫療機構必須優化收入結構。以某三甲醫院為例,2023年實施DRG后,因實際治療費用超出支付標準的病例占比達15%,導致醫保結余減少8.6%??剖覙I務和學科發展壓力是始終存在的,而對于優勢病種的診療方案探索優化就是重要手段,但在醫保控費之下,科室很難放開手腳發展,常規業務收入下降,創新醫療技術服務也成了空談,醫保基金的困局矛盾也直接體現在了臨床。
2.財政補助持續縮減
過去我們往往認為,公立醫院具有公益屬性,有財政補助。但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很多地方的財政收入也在近幾年經濟形勢變化中“泥菩薩過河”,而能給到醫療單位的財政差額補助收入真實情況更復雜,多數醫院實則還是自負盈虧。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2021年度全國二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情況的通報》:在運營管理方面,在二級公立醫院總體運行平穩的背景下,仍有43.87%的醫院出現虧損情況。
3.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近些年,互聯網經濟發展背景下,線上醫院,線上醫院系統,公眾號建設運營、大型醫療設備及配套數字系統等新增支出不斷加碼。此外,新增院區建設貸款壓力,行政后勤人員冗雜支出,醫院運營成本持續上升的前提下,公立醫院勒緊褲腰帶已成為普遍共識。
4.醫療創收結構變化
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和科室歷年數據,不難得出,當前我國老齡化問題突出,慢性病、老年病、孤寡病患等低收益服務需求激增,而三四級手術,高創收治療項目明顯降低,簡而言之,能夠體現醫療技術水平的醫療服務并不能彌補虧損,這進一步惡化了醫院的收入結構。
現如今,同事們都在戲稱“貸款上班”,雖然這個情況還未出現,但科室虧損運營,收治一個賠一個的現象卻客觀存在。
在這種工作環境下,臨床醫護人員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職業挑戰——“連續工作36小時后,看到工資條上的數字,突然不知道這份堅持還有什么意義”——這是一位急診科醫生的真實心聲。
長久以來,醫療的高壓工作已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狀態,多年同窗聚會,大家聊起當前收入,都很羨慕醫生的高收入,可這些年,我們算一下平均時薪,發現看似“高枕無憂”的高收入人群,卻干著平均時薪低于應有標準的工作。
與一位夜班護士談此話題時,她說:“我平時沒有時間照顧兩個孩子,都是公婆接送,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中午在小飯桌吃飯。降工資以后,我的月收入已經不能支撐孩子的輔導和小飯桌等支出。時間換來報酬,報酬替代陪伴,可現在我既陪不了時間,也賺不來錢?!?/p>
工作量增加,薪酬卻下降,放眼望去,哪個行業中,這都不是一個合理的現象。過去幾年,尤其是口罩問題以后,多數醫護人員表現出來的無私奉獻、不畏艱險的精神讓全國人民為之動容。但并不存在論功行賞,醫療行業規律和衛生政策改革,進步發展中的每一步都有其要考量的深遠影響,結合近些年的報道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降薪的本質,仍然是公立醫院不良運營模式下的持續虧損。
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政策措施正在變化,例如,醫保支付模式的改革。據報道,多地已開始試點醫保的“即時結算模式”。即時結算模式下,醫院的流動資金補充回籠加快,帶來的最直觀影響就是能夠緩解人員薪資支出壓力,更多的醫護人員可以及時得到原本應得的工資報酬。
當前醫療環境下,本質上可以讓醫院吸引和留住更多優秀的醫療人才。醫院也可以拿出更多的資金用于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比如繼續積極安排人員學習進修計劃,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科研項目和學術活動。而各醫院也可以通過改進收入結構,優化運營效率,比如通過日間手術、門診治療等措施提升業務技術收入等。
步履雖緩,但總歸是有益嘗試。
2025年的這場“職業危機”,讓我們立體的回溯和審視自己,這本質上是醫療行業改革轉型的陣痛,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和健康需求升級,醫療服務的價值得到合理體現,才能更好地破局。
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我們依舊要堅定信仰。正如某三甲醫院院長在內部會議上的發言:“降薪是暫時的權宜之計,醫院發展的根本還是要靠人才。我們正在制定中長期人才激勵計劃,相信困難時期很快就會過去。”這種堅守與期待,或許正是醫療行業度過寒冬的韌性所在。
責編|Atai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太奇怪了!2個月內3次住院,沒有任何基礎疾病的男子到底怎么了?丨醫起推理吧
待遇、職稱全面傾斜!一地新規:這類醫生直接聘任不受限 | 醫脈政事兒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