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全國大學生主題信札書法展入展作品(三)
No.63
劉鑠濤 西安美術學院
父母大人膝下:
見字如面。兒近日新學詩詞寫作,心有所感,遂以詩代信,謹附習作三首,伏乞垂鑒。
《長安思親》
辭親赴隴西,客路暮云低。
春風消客夢,夜雨透寒衣。
蘊玉書聲朗,家山雁信迷。
方來思母鬢,回首念歸期。
《長相思·秦中吟》
山一重,水一重,雁塔銜云接遠穹。杏壇春欲語,硯曲墨香融。
朝也同,暮也同,秦嶺披霞作錦紅。明湖藻荇錯,歸何勿樂何窮?
《長安自勉》
長安學藝又一年,墨海行舟夜未眠。
臨帖千張求筆健,摹碑萬遍悟神傳。
晨研詩畫修心志,暮趕殘陽煉鐵肩。
但使家翁顏笑展,愿將翰藻報山川。
肅此恭叩福安 兒鑠濤叩上 乙巳春分
No.64
劉浩 鄭州大學
母親大人膝下:
久未奉瞻慈顏,不勝依戀。惟念母親年事已高,身體不知何似?種種情形,無不掛念。兒在此求學,終日忙碌,不及時常作書奉問。罪甚!
九月十七 浩
弟啟:
久別經年。聞弟遠行,風霜勞頓,不勝系念。家中一切安好,愿弟珍重,遇事從容,勿念勿念。
二月初八 浩
白沙先生執事:
昨詣暢談竟夕,析疑辨難,獲益良多,惜不能久駐,思之轉覺黯然耳。先生到省之便乞帶色包一件,不勝感之。
二月十八于中州
知公將行,能且暫否。家門之內,忽遇病事。手足之情,望速歸家,以慰高堂。臨楮不勝迫切之至。
二月十一 浩頓首
No.65
劉碩 山東藝術學院
父母親大人膝下:
泉城春早,趵突泉畔柳色新。女兒求學于山東藝術學院,每念雙親教誨,未嘗不惕然自勵。師長諄諄,同窗切切,使女兒知修身齊家之理,明家國天下之義。
女兒雖不才,然常懷濟世之志。課余之時,參與義教,見山鄉稚子求知若渴,更覺藝術教化之功。此皆雙親昔日教誨之德也。每于千佛山下漫步,常思家國天下。
古人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
女兒當謹記庭訓,修身立德,以報雙親養育之恩,以酬家國栽培之情。待女兒學成歸來,定當侍奉左右,以盡孝道。女兒愿以筆墨丹青,傳承中華文化,報效家國。
乙巳年仲春 女兒劉碩敬書
No.66
劉雅文 西安美術學院
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近來秋意漸濃,校園桂香陣陣,然兒心中思念亦如這馥郁芬芳,愈發濃烈,遂提筆寫下這封家書,以寄相思。遠離家門,方才知曉家之溫暖無可替代,往昔朝夕相處之時,未曾覺時光珍貴,如今身處異地,方知那尋常日子,皆是千金難換的美好。憶起臨行那日,車漸行漸遠,兒望著二位佇立在路口的身影,直至模糊不見,淚水悄然滑落。自那之后,兒于異鄉的每一個清晨日暮,無不牽掛著家中的你們。兒深知,成長之路難免離別,可心中眷戀從未有一刻稍減。每當夜幕降臨,明月高懸,兒獨坐窗前,腦海中盡是與雙親共度的往昔歲月,那些或歡笑、或溫馨的畫面,如電影般一一浮現,慰藉著兒的思鄉之情。“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短短數語,難書心中千般感恩。愿雙親身體康健,家中一切順遂。待歸期至,兒定速速返家,再承歡膝下。
敬叩金安 兒謹上 三月二十 雅文書
No.67
劉瑞強 新疆藝術學院
予觀夫母之辛勞,常在手臂,腱鞘之疾,痛徹心扉。予在新藝,攻讀研習,雖遠隔千里,然心系母身,日夜憂思,寢食難安。憶昔母之撫育,恩深似海,今母疾,予心何忍?愿母少勞多息,勿以瑣事累身。予已網(上)購得良藥,兩日之后,當至家門,望母查收,及時服用,以解病痛。嗟夫!予嘗聞“父母在,不遠游”,然學業未成,身不由己。每思母之疾,心如刀絞。愿母保重身體,待予學成歸來,定當侍奉左右,以報養育之恩。予雖遠他鄉,然心常念母,愿母安康,勿以予為念。藥至之日,望母珍重,及時服藥,早日康復。予雖不能親侍湯藥,然心與母同在,愿母勿憂。
兒遠游求學,未能常伴母側,每思及此,心中愧疚難安。母之辛勞,兒銘記于心;母之疾痛,兒感同身受。雖學業繁重,然母恩如山,兒不敢忘。今寄藥以表寸心,愿母早日康復,少勞多息。待兒學成歸來,定當承歡膝下,以報春暉。愿母珍重,
勿以兒為念。
兒瑞強謹書時乙巳二月二十日仲春
瑞強謹書
No.68
齊宇軒 溫州大學
雙親大人:
時維歲月匆匆,學海無涯。今茲以家國情懷為志,謹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義。修身者,涵養德行,立己達人;吾年(輩)當自覺自律,克己奉公,以成才為己任。家國之興盛,始于個體之修養,正如樹高由根深,水清源自流。望爾勉力求學,修身為本,方能報效國家,光宗耀祖也。
謹祝,安康。
十一月廿一日啟
父母大人奉上:
家國之情,深植心間一刻不得安放。吾輩生于華夏雖身處一隅,然心懷四海,常念家國。欲將一生奉獻國之所需,國強則家安,家安則雙親體健,吾輩無憂,報國之心更易。欲成大事大器者,必先有大志;為國為民,責任在肩。若能以一心向善、奮力拼搏,必能為國家添磚加瓦,傳遞正能量。家國與我息息相關,唯有眾志成城,方能共迎未來。愿吾等以心懷天下為己任,篤行不怠,共迎來福。
兒 敬上 九月八日啟
信札是文人墨客雅士揮灑性情抒發胸臆之一種寄托,充滿了情懷的旖旎。古代信札中不允許指名道姓,皆以字號相稱,寫信者往往僅具一兩字之名。
海右裕堂 宇軒
No.69
齊科迪 上饒師范學院
雙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久未侍奉左右,兒甚念之。近日校園桂香盈袖,學業亦順遂,望勿掛懷。身入大學,兒見聞愈廣,深感家國同構,休戚與共。往昔只知家之溫暖,今曉國乃萬家之依。兒常思修身之道,嚴于律己,與同學相處和睦,不敢有辱家風。每念家中,父母操勞,親情如燈,照亮兒前行之路。且觀當下,民族凝聚力與日俱增,兒心潮澎湃。深知身為公民,當擔責任,為國家建設、家庭幸福奮力拼搏。愿以仁愛之心,投身家國事業,盼國家繁榮昌盛,如旭日東升,光芒萬丈。愿雙親安康,萬事勝意。
乙巳二月十八日 兒 科迪敬上
No.70
閆嘉博 太原師范學院
父母親安:
夜燈熒熒,展卷研習,忽念家中,遂執筆為書。自孩提至今,承庭訓母教,蒙父母扶持不懈,助兒逐青云之志。今寒窗攻讀,非獨為己,亦為不負二老厚望。愿執筆為戈,學識為翼,搏風破浪,以榜上之名,答雙親劬勞之恩。
然世人每談吾鄉,惟言煤鄉,不見三晉文脈綿延,賢達輩出。然斯土所孕,豈止于弦歌不輟,兒立志出鄉關,非欲背井離鄉,乃愿學成歸來,以微力相助,使人知山西不唯黑金,亦有丹青翰墨,書聲瑯瑯。
今雖燈下寒窗,然志不渝,步不歇。愿他日折桂歸鄉,不負庭訓,學有所成,安身立命。伏惟雙親安康,靜待捷報相傳。
乙巳初春 閆嘉博
No.71
江威政 紹興文理學院
父母親大人尊鑒:
稽山鏡水間秋氣漸深,兒臨窗研墨,見檐角懸著落葉,思鄉之情興起,筆鋒不覺滯在宣紙上,洇出個渾圓的墨團,倒像是母親給的巧果,法帖課上,吾師授課,用筆千古不易,晨起書《岳陽樓記》,至”先天下之憂而憂”句,方悟翰墨之道,不在形狀相似,而在心系家國。今以行草書”天下為公”,一日霧靄中忽見父親昔年教我執筆,用艾草灰在磚地畫“平似阡陌,穩如江山”。昨日臨顏魯公《祭侄稿》,忽悟”國”字金戈鐵馬間,原藏萬家燈火。今以行楷錄放翁”位卑未敢忘憂國”句,腕底似有黃河咆哮。筆拙情深,惟愿方寸翰墨可載拳拳之心。隨信附上剡溪藤紙兩張,漬有黃酒痕那幅,是摹錢塘江潮水線所作。天寒露重,萬望珍攝。
兒 墨耘 乙巳春月書于山陰蘭亭 江威政
No.72
江 蕊 秦州學院
致母親:
提筆給您寫信,心中涌起無盡的思念與感激。雖然我們經常通話,但有些話,還是想通過這封信,說給您聽。最近天氣轉暖,您的身體還好嗎?我在外地一切都好,請放心。學業雖然忙碌,但我一直記得您教我做事認真,雖然有時會感到疲憊,但想到您的期望,就覺得充滿了力量。生活中我也盡量照顧好自己,不用擔心。最近我常想起小時候您為我做的一切,那些點點滴滴的關心和愛護,現在想來都使我感到無比溫暖和幸福。付出不求回報,我心里一直很感激。回家后一定要好好陪您聊聊天,去幫您做些家務,讓您也能輕松一些。請您一定要保重身體
最后,媽,我愛你。
乙巳二月十五日于海陵述 江蕊
No.73
許志峰 河北美術學院
浩然吾兄:
春寒猶勁,惟祈珍重。頃聞兄解甲在即,屈指歸期,欣喜難寐。憶昔南陌逐鳶,西園斗草,此間少年歡謔,雖隔數載,歷歷如昨。塞垣戍守之苦,雖未親歷亦能體味。兄自執銳以來,雪磧磨筋骨,霜旌煉肝膽。昔定遠侯投筆從戎,終立不世之功;今兄長纓在手,已展凌云之志,每念及此,慨然生敬。弟雖身居庠序,未敢忘憂國。旦暮誦習常懷螢雪之志,春秋耕讀恒慕驊騮之馳。愿效滴水之力,與兄共匯江海之濤。臨楮悵觸,言不盡懷。待兄榮歸故里,當備松醪野蔌,共話祁連月色。翹首東望,惟盼早聆兄聲!
弟志峰謹上 乙巳二月十五日
No.74
許忠爍 北京師范大學
敬呈祖父大人尊前:
仲春三月,聞祖父偶感風寒,孫心甚憂。特囑李大夫備藥,望早晚添衣,保重身體。想祖父一生辛勞,未嘗遠游。今孫負笈京師經年,愿為祖父規畫(劃)游線,共賞燕都春色。恰逢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燕京處處可見紀念盛況。孫近日遍訪抗戰遺跡,令人感慨萬千。若蒙祖父北來,孫當親奉遍訪諸跡見民族復興之地。春服既成,恭候慈駕。
孫 忠爍謹稟 乙巳年杏月望日
No.75
許星原 渤海大學
父母親膝下:
久未歸省,思念日深。聞父母身體康健,女兒心稍安。然寒暑交替,望多加珍重,飲食有節,起居有序,勿過勞碌,以保萬全。
孩兒求學在外一切安好,請父母親勿掛懷。近日蒙師友垂顧,學業稍進,同窗諸生來自四方,皆懷壯志,然論及學問,無不各抒己見。吾深知書中自有天地,每日晨起習字,又觀古人文章,收獲頗豐。自小便聽父親以古人圣賢之言講與孩兒,讀史以明志,讀經以修身,讀詩以怡情。諸多名言縈繞心間。諸師皆博學鴻儒,言傳身教,以家國大義相授。聞古之賢達,或隱于山林,不忘社稷;或仕于朝堂,盡瘁鞠躬。今亦有無數仁人,為國家之昌盛,或投身于科研,攻克難關;或奔赴軍營,保家衛國。孩兒深受鼓舞,深知匹夫雖微,亦當以天下之安為己任。吾輩年少,當以學業為上,以勤學為本,以德行為先,珍惜光陰,不負韶華。
然思鄉之情愈濃。家中一草一木,一桌一椅,甚為想念。家國情懷,深植心中。家者,親情所系;國者,根本所依。孝父母,敬師長,和兄弟,此乃修身齊家之道也;懷天下,報家國,憂黎民,此乃立志成才之途也。孩兒深知應當勤學精進,以古為鏡,正己身明己志。待學有所成,以己之所學回報父母,回饋國家,為祖國之興盡綿薄之力。
愿雙親珍重身體,勿以女兒為念。
女兒星原頓首 乙巳二月十八日
No.76
許曉雷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父母大人膝下:
孩兒謹奉此書來表衷心之恩,在外求學多年已有所成。兒雖一介書生,亦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今山河未靖,兒志報國。每思雙親,魂牽夢繞,皓首蒼顏,然仍耕作不輟,自食其力,寐醒涕淚泗流,憑闌空嘆憂思。然有國方有家,望父母寬心,勿為兒憂。待山河永寧,兒定歸。今唯愿二老康健,作此報平安。
雷兒頓首。
乙巳三月八日
No.77
孫一偉 河北美術學院
顏氏之書,筆力雄渾有不及他族者,而忠義之氣、家國情懷,溢于筆端,他族不及也。雖諸家皆欲以此為范,然稟賦各異,終難盡得。至于顏魯公之《祭侄文稿》筆力雄渾與家國情懷兼具,實乃后世楷模,為吾輩所當深研耳。顏魯公之忠,觀其《祭侄》一文,“父陷子死,賊臣不救”八字血淚,筆勢如折戟裂帛。“嗚呼哀哉”四字枯墨迸散,似見孤城泣血耳。論情志,則“撫念摧切”之痛,江海不能載也。此書字字皆忠心所作,非獨筆墨,實山河淚凝于紙也,顏之推之訓,家國同體也。觀《家訓》“慕賢篇”墨跡清和。魯公書“爾父竭誠”,承“施而不奢”遺風;杲卿踐“父陷子死”,乃行“見危致命”祖訓。世人但見《祭侄》泣血,不知《家訓》數代樹人之功?此卷非獨筆墨傳家,實乃忠烈之氣貫乎百年,自筆鋒入骨血而成魂魄也。顏杲卿之節,金石不可推也。觀其絕命書,“賊臣擁眾不救”七字如刀斫石,雖無魯公雄渾之象,然“父陷子死”四字遒勁,力透楮素耳。若論法度,或遜褚薛;若論氣節,則“震悼心顏”之慟,江河亦當嗚咽。此卷非松煙所染,實碧血凝于筆端也。以此篇書家國情懷,觀顏氏一族皆忠烈,吾后輩亦當如此。
顏氏家國情懷 乙巳二月 孫一偉
No.78
孫張桐 淮北師范大學
父母大人膝下:
淮上春寒猶峭,相山殘雪未消。夜讀時見案頭去年全家游園合影,園中草木繁茂,二老笑意溫煦,忽覺眼眶發熱。離家求學已有三載,未能在晨昏間侍奉茶水;寒來暑往,每每仰望天上流云,思念便難以自抑。考研在即,每日清晨總見母親發來“專注當下,莫問前程”;深夜困頓時,父親手書“松柏后凋”的字幅便在眼前浮現。雖無古人鑿壁偷光的刻苦,卻也效仿過囊螢夜讀的堅持。只愿來日能攜一紙捷報,換二老鬢邊笑紋。
昨夜整理筆記,扉頁“不墜青云”四字墨色已淡,猶記父親當年扶我小手臨帖。寒假歸家數日,見父親服藥竟需鬧鐘定時,母親藏起體檢單笑說“各項皆安”,兒背身拭淚時,方懂何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父母身體康健,乃孩兒最大之愿。兒雖遠,然心常系雙親之安康。愿父母保重身體,勿以孩兒為念。今兒雖未達高遠,然矢志進取。孩兒在外,自當慎言敏行,不負雙親之囑托。紙短情長,書不盡懷。敬祝父母萬安。
歲在乙巳春 張桐敬書
No.79
孫海洋 山東藝術學院
祖國母親尊鑒:
歲在乙巳,暮春之初。遙望神州,云蒸霞蔚。某以弱冠之年,負笈求學于泉城,每念山河壯麗、文脈綿長,未嘗不感懷涕零,伏惟叩首以謝天恩。嘗聞大學之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吾輩當以慎獨為本,晨昏省身,篤行克己之道。昔先父授《顏氏家訓》,教(以)孝悌為本;慈母傳《朱子格言》,誨以誠敬為先。寒窗十載,未敢忘庭訓之殷殷,常懷《蓼莪》之思。
今觀寰宇,風云激蕩。吾雖一介書生,亦知匹夫有責。昔范文(正)公“先憂后樂”之志,文信國“丹心汗青”之節,皆某心所向往。嘗隨師友赴隴西支教,見稚子捧書而誦,眸如星燦;赴江南賑災,睹軍民同心,情比金堅。此皆民族魂魄,薪火相傳。至若家國同構之理,某深契于心。家如微國,國即大家。昔張橫渠言“民胞物與”,今某謂“四海一家”。愿效愚公移山志,甘為精衛填海石。修身以立命,齊家以安邦,雖九死其猶未悔!值此盛世,某當效鯤鵬振翼,不負韶華。惟愿:金甌永固,黎庶安康;(文)脈昌明,德風浩蕩。他日若遂凌云志,敢辭熱血薦軒轅?臨書涕零,不知所云。
中華兒女孫海洋頓首再拜。墨韻載河岳,寸管納春秋。工拙豈關技,家在筆收(處)。但求斯文繼,何懼風雨稠。一紙千鈞重,薪火照九州。
右錄敬呈祖國母親書歲次乙巳 海洋
No.80
陰芝茂 河北美術學院
伏惟二老尊前:
桂子沁階,新涼入硯,夜窗展讀手諭,墨瀋猶沾萱草香。兒客姑蘇三載,晨昏課《九成宮》百遍,始悟歐公險勁處全在腕底回鋒。昨與山塘碑賈易得《化度寺》舊拓,燈下勾摹,恍見率更懸臂作蠅頭楷,乃知古人筋骨原從松沉中出。前日寒山寺謁《楓橋夜泊》殘碑,指畫張繼詩跡,其點畫竟與魯公《祭侄稿》暗通消息。歸途過閶門,見裱畫匠以禿筆補米南宮卷,枯潤相生處,仿佛云山(煙)樹自毫端涌出。兒今方解“如錐畫沙”非止運筆,實是參禪。秋霖漸重,乞慎加食。臨楫北望,不盡依依。
兒芝茂頓首 乙巳二月廿一日 撰并記之
No.81
牟俊竹 中央美術學院
嚴慈尊前,謹稟者:兒在京華,頃目方畢,司頒年度“碼農耕牛獎”,獎金恰充歸途盤纏。已托同鄉代購臘魚廿尾,藏于冰柜,待歸時制鲊。一二三零六所搶高鐵票,乃臘月廿四酉時次,抵站當亥初,不必親迎,滴滴已預約銀發無憂專車。惟乞二老亥時必就寢,勿守門閭。天寒呵手,不盡依依。
肅此 敬叩 金安
父母親大人,金安,不孝子牟俊竹頓首頃奉。賜覽眠食俱安。聞日照初雪,想庭前老梅已著新蕊。未知母親胃痛今冬復發否?前寄艾灸貼用可效?父親臨帖之暇,尚能日行八千步否?
竹叩稟
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朔風叩牖,忽覺歲云暮矣。恭維尊體康泰,膳飲如常,兒雖隔煙波千里,然每通視頻,見慈顏猶紅潤勝菊,私心稍慰。兒羈旅京華,案牘勞形,幸三餐有熱粥,晨昏恒健身。前日偶咳,即網購枇杷膏,已愈十之八九。今攜程購得臘月廿三高鐵票,當攜北京驢打滾,稻香村歸。
不孝兒 竹頓首
披星汲古井,呵手試晨羹。履跡深還淺,風聲重更輕。敲冰溫藥鼎,掃雪護柴門。回首煙囪外,寒云一脈生。
雪晨省親 俊竹作于京華
燈下穿針密,羹湯問暖頻。呼兒添夾襖,勸藥試寒溫。霜菊垂青案,春暉染素巾。何當寸草碧,報得露華新。
秋夜寄母 俊竹頓首
云棲竹徑(接曲水藏市隱),蘭亭春曉,名筑,雅筑,德園(重點學區),碧城云闕(瞰三江),青蘿別苑,鹿門煙雨,瑯琊耕讀(通地鐵附校庠),歸去來居(新樓盤首付減百分之二十)。父母親大人膝下恭問尊體康寧。兒俸祿漸豐,欲置恒產。今觀樓盤數處。伏乞二老擇吉名而示,兒當攜戶型圖歸。
恭請福安 竹叩稟
No.82
嚴如玉 吉林建筑大學
母親大人膝下:
見字如面,展信舒顏。不覺已離家求學一載,兒在此向您請安。母親常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學以來兒時刻銘記母親教誨。勤學苦讀不敢有絲毫懈怠,兒雖為女子但心懷天下,立志為國家繁榮盡綿薄之力,兒在學堂不僅習得知識,更注重品德修養。兒深知個人之修養乃家國之本,故而不敢有絲毫放松。親情至重,兒雖身在異地,心卻時刻掛念家中。祈愿母親能照顧好自己,不為兒擔憂,兒在外一切安好,待學業有成,兒定當歸家陪伴在您膝下,愿母親福壽安康,兒在此跪拜。
乙巳初春 如玉叩上
No.83
蘇春婷 泉州師范大學
父母親大人:
雪峰禪茶初?,白煙裊起,竟恍惚似回老宅天井一同煎雨前茶的舊時光景。連日雨,母親舊疾可還發作?女兒近日研一古法:隔姜炙,即取小黃姜切片,如宣紙透光,以銀簪刺七星孔,佐以艾絨,可祛寒濕,且可一試。論文終了,便知去歲父親燈下言“莫學史筆造神,要作素心人說家常”之深意,如今方懂即使是小人物,卻有千鈞之力,似雨滴穿石、契(鍥)而不舍。
畢業臨近,多瑣事,念家中溫暖,恨不能即刻歸寧,然諸事繁忙,實難抽身。望雙親勿念,吾身安好。
春風化雨之志常在襟懷,孩兒愿作燭火映千帆,吾心所向,書法之道,欲愿吾雙親睹吾志堅,以筆為舟,渡人渡己,揚文墨之香。雨歇云開,盼同游,三月櫻花已盛,得閑望同飲茶觀花,再談心事。
恭請慈安。
乙巳雨水 小女蘇春婷于南刺桐東海之濱
No.84
蘇理理 渤海大學
父母親大人膝下:
汨羅江畔一別,數月已過,常念家中諸事。近日氣溫多變,請二老勞作之余莫忘添衣保暖,此外,也須多注意休息。兒近來在學校專注于研習行書,沉浸于筆墨之間,日復一日,樂在其中矣。在此地,兒得以遍觀經典碑帖,與師友共同談論書法之道。遠離家鄉方知思鄉情切,然心中亦有家國之念。在此,兒定當全力進取,他日共看山河錦繡,同賀家國繁榮。二老安心在家,勿掛念也。
乙巳三月于錦州 兒蘇理理
No.85
杜依凝 西安美術學院
父母大人膝下,敬稟者: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女兒在此望二老身體康健,福壽綿長。自離家已有一月雖身處他鄉,然心中無時不念家中之溫暖,父母之慈愛。每至夜深人靜之際,提筆臨池,便憶起家中場景,心中不禁感慨萬千。女兒今為研二學子,專攻書法,日以繼夜,勤學苦練,力求精進。雖學業繁重,然女兒深知,此乃父母之期望,亦為女兒之志趣。每當筆走龍蛇,墨香四溢,便想起父親昔日之教誨,母親之鼓勵,心中便生無窮力量。女兒定當不負所期,努力鉆研,以期早日有所成就,回報父母之恩。近日春意盎然,但東北天氣仍會些許寒冷,望二老亦需多加衣物,女兒在此一切都好,請勿掛念。父親母親年事漸高,身體亦要多加保養。女兒雖不能常伴左右,但愿二老能相互扶持,多加保重。家中瑣事,若有需女兒之處,盡管告知,女兒所(雖)遠,亦當盡力而為。還記得二二年夏,女兒在西安備戰考研,沒能時常向家中致電問好,母親手術竟也不知過后知此事,女兒懊惱不堪,心中暗暗希望家中不求大富大貴,但家人平安順遂,身體健康便足矣。近日,為畢業論文常進圖書館陽光灑落,身上此感甚好,還時常憶起小時候父親與女兒在廣場放風箏那般自在,似是長大就會開始回憶往昔,寫至此處便想家了,女兒在此亦當自勉,不負韶華,待放假之時女兒定當歸家。
望父母大人平安順遂,萬事如意,女兒雖遠然心常在家,二老勿以為念,敬請福安。
乙巳二月二十書于長安 杜依凝
No.86
李一暉 江西師范大學
謝萌先生尊鑒:
數日前拜訪謝師工作室,得見古人書跡復制品數件,聞師教會收益良多。今書信一函來表此情,敬著安,不一。
一暉頓首
鐘充兄雅鑒:
前日吾于微拍堂上拍得島國手卷一件,內容多涉其武道技藝高超有可取法處,且此卷體量罕見,今將圖像寄出不日便至。
弟一暉頓首
幻堂兄惠鑒:
前兩日兄寄來清墨,今已收到。用后甚佳,墨色清透,兄囑吾作手卷,近日書就不日寄出。著安,不一。
小弟一暉
亞軍兄惠鑒:
近日各地展賽繁多,小弟喜作行草卻無佳印,甚為苦。愿兄能為弟作閑章數方,以解燃眉。吟安。
弟一暉頓首
No.87
李永樂 澳門城市大學
家國情懷,深植于心。致中澳學子,謹啟者:
時維仲春,萬象更新。吾蟄伏于氹仔徐日昇寅公馬路畔,窗外茶花與杜鵑花交相輝映,人伴微光漫灑議事亭前。忽憶幼時在崗頂前地老茶樓,見曾祖父以雞毫筆題寫四字“還我河山”匾額,墨香縈繞至今,百世永存。自習書藝以來,深諳“澳地雖小,乃文明交匯處”之真諦。每觀盧廉若公園內“何東圖書館”琉璃映日,總思及嶺南書風“雄秀相濟”之氣象。今以書法專業研習灣區文化傳承,合我墨韻之蒼勁,欲以傳統筆意詮釋時代精神。
近日漫步龍環葡韻街區,見葡國孩童執筆習寫“福”字,雖筆勢稚拙,卻見漢字文化薪火相傳。以澳門為支點架設藝術橋梁,昔年蔡元培提倡“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今愿以丹青妙筆為粵港澳大灣區鑄魂。復讀《香山新語》,方知此地實乃“蓮開九瓣,根系中華”。昔年鄭觀應先生著《盛世危言》,于中西交匯處洞見天下大勢;今觀何厚鏵先生手書“家和萬事興”懸于議事亭前,始悟“愛國愛澳”四字非虛妄之辭,實乃刻入世人之心也。
曾念及嶺南畫派先賢高劍父“折衷中西”之藝術理想,吾仰觀北斗七星臨空,恍見祖輩“開眼看世界”之壯志。遙想林則徐虎門銷煙時“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豪情,故書此札,欲效駱賓王之雄健,以書藝織就灣區之通途。
夜已初霽,望西望洋山月華如練。忽聞大三巴圣奧斯定教堂傳來《義勇軍進行曲》之管風琴音,雖非原聲,然此曲自1949年響徹濠江,吾愿以狼毫為戈,于宣紙上書寫家國一體的史詩。終攜正果,共繪中澳兩地萬里鵬程。
李永樂 頓首再拜于中國澳門城市大學 乙巳二月初十
No.88
李 帆 成都大學
父親大人尊鑒:
兒負笈錦官,七載未侍杖履。昨聞嚴親欲赴河北勞作,夜闌披衣,對隴月而愴然。知父欲戴月出行,兒久不能寐。河北冬寒夏酷,較之隴上愈甚。父親在外切記裹巾護頸,暮歸當以藥湯濯足。兒知父半生劬勞已蝕筋骨。今春見父日少食而夜難眠,如觀庭樹經霜,恨不能為父承擔重擔。兒嘗記總角時,父負我越隴坂看社火,今脊梁雖曲,猶欲荷千斤。此實令兒汗顏,夜半推窗,見參星西斜,恰似父影荷鋤歸。明歲榴月將畢學業,隴上鐵路新通,歸程縮半。菽水之奉雖薄,愿能稍解風塵。萬望珍攝,勿吝衣食。隴云蜀雨,俱是兒心。
不孝男 叩首。
甲辰十二月十五 兒親筆
母親大人膝下:
兒自戊戌辭隴入蜀,倏忽七載。每望岷山云起,輒思洮水煙波。昔年庭前萱草,今已亭亭及檐否?蜀中暑氣蒸騰時,常憶隴上槐蔭沁骨;錦江梅雨淅瀝處,猶念往昔秋風送爽。春節歸省,見慈親鬢間新雪,針線穿窗漸澀,兒心如懸鈴,隨風輒動。然學業未竟,負笈難歸,惟寄尺素于母手,托明月照庭除。今春蜀鵑啼血,兒夜讀每至漏盡。每撫襦衫密線,如觸溫顏;似見母為兒織此毛衣之日夜,偶聞羌笛幽咽,恍聆絮語。伏惟母親餐飯加餐,勿以游子為念。
兒謹稟。
乙巳驚蟄 兒親筆
No.89
李佳明 西安美術學院
敬呈椿庭:
長安春至,雁塔云(深)。兒每登古城墻,見秦磚漢瓦間苔痕斑駁,恍若《大學》“明明德”之訓鐫刻千年。碑林石經風化處,“修身”“齊家”四字猶帶唐人余溫,一縱一橫皆蘊山河。
晨起觀《開成石經》,忽覺顏柳風骨原是家國血脈。先祖“忠厚傳家”匾額下,父親教讀《孟子》之聲,竟與鐘樓古城遙相應和。兒今悟得:家國情懷非關尺寸,恰如這八水繞城,潤澤無聲,不擇細流,自成浩蕩。
今日讀罷《西京賦》,但見太乙青嶂入夢來。兒愿作城堞一株唐槐,根須緊握黃土,枝葉長蔭蒼生。待學成之日,必效張載先生“為往圣繼絕學”,亦要守得家中半畝心田,育出萬里春風。
墨瀋未干,意猶在卷。惟愿椿萱并茂,更祝華夏長春。他日學成歸來,當郊迎叩首,吾當如東坡居士,“此心安處是吾鄉”,將家國情懷化作人間煙火,讓仁愛之心潤澤四海。
乙巳二月十四 李佳明記于長安
No.90
李佳澎 鄭州大學
敬呈父母親長:
倚天立地,心懷家國,吾自得以為學,承蒙父母德澤滋養。今信以表吾心中情懷,切愿父母悉知其意。為家國操心,雖未力行,然常心系于此,心中所念,皆家國之安危,百姓之疾苦,及吾輩之未來,當居安思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常思自己何以報效國家,何以承父母恩德。
自幼習文,師訓親教,家國情懷深植心間,恭讀《論語》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心中之志,非但學問之進步,尤重仁愛之傳承。吾輩為學,雖道遠且難,但所求者無他,欲修身齊家,以立家風,報效國家,為百姓謀福,懷赤子之心,愿與天下共歡。
書法,乃文化之根基,亦是心志之展現。吾愿以筆墨書寫家國之情,志存高遠,懷天下之情,時時不忘父母之教誨,慎終追遠,百年樹人,傳承家風。家和萬事興,國家強則民安,吾輩當為一縷清風,愿同仁共濟,心懷天下,攜手共建美好明天。作為學子,身處大學,亦必常懷感恩之心,不忘初心,矢志報國,矢志家國大計。吾心所向,國家復興,百姓安樂。自幼習得中華文化,父母言教身教,吾當繼承發揚。書法雖為藝道,但于吾輩而言,亦是責任與使命之表達。以筆代心,以字傳情,愿此筆力可承家國之情,描繪一幅光輝未來之畫卷。吾志在通過努力學習,提升自身修養,增進公民意識,促進家國情懷的全面提升。日后,愿成為社會之棟梁,家庭之依靠,國家之驕傲,不負父母殷切期望。
家國情懷,沉淀心間,萬象更新。愿與父母共勉,家國興旺,百年樹人,福澤千秋萬代。
甲辰十二月廿九日 書于花溪 佳澎
No.91
李佩琪 西安美術學院
先生:
寒假剛結完婚你就歸隊了,十分想念,有很多話想對你說,雖然我們相隔千里,但我的心始終與你相連。每想到你在部隊里堅守崗位,為國家和人民的安全默默奉獻,我就感到無比自豪。
最近家里一切都好,你在那邊要照顧好自己,注意身體。部隊生活辛苦,任務繁重,我會一直等你,支持你。
作為一名軍人(的)妻子,我深知你肩上的責任有多重。你守護的不僅是我們的家,更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平安與幸福。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們分工不同,但目標一致——為了這片土地的繁榮,我相信,我們的付出都(是)有意義(的),我們的堅守都會換來(更)美好的未來。
期待早日團聚!
佩琪
No.92
李學璞 西安美術學院
慈親大人膝下:
兒頓首再拜。自春闈得授西行報國之機,夙夜惕厲。昔張騫鑿空,班超投筆,皆以書生之軀拓疆土、安黎庶。兒雖愚鈍,幸習金石之術,(今)攜筆墨赴隴上,愿效先賢遺風,以丹青化民瘼,以碑帖潤邊塵。塞外風沙雖厲,然民風淳樸如古卷,稚子渴學若旱苗。兒必以誠敬書山河,令家國文脈續絕域。此非獨盡忠,亦全孝道。寒來暑往,家書萬金。然敦煌殘紙待摹,河西童蒙待啟,惟乞母親善飯加衣。待玉門春風度,祁連山雪水融,兒當歸。臨褚(楮)含涕,伏惟珍攝。
兒學璞頓首
No.93
李 政 肇慶學院
敬稟雙親大人膝下:
端州二月,石室生寒。兒執筆于北嶺山之下,忽見北雁南飛,始驚(節)序暗換。自拜別庭闈,負笈硯都,未嘗有一日敢忘嚴君“字正則心正”之訓。
久未歸省,思念如潮。兒幸蒙恩師垂教,學有進益。每念親恩,未敢有忘。大學學業雖重,兒必全力以赴,不負父母之望。
聞雙親身體康健,家中諸事順遂,兒心甚慰。椿萱并茂,蘭桂齊芳,實乃兒之至幸。愿父母善自珍重,書不盡言,言不盡思。肅此謹叩金安。
時在乙巳二月十九 于瑞州北領山下 李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