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 總第915期
值日編輯:郭好嘉 張正陽 杜大壯
審核:王若桐 王澤媛
執行主編:陳卓
*閱讀今日日報,請關注“南亞問題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
該圖來源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我堅決反對上述涉及中印邊界的劃分。圖源:IISS
《印度教徒報》6月28日報道,印議會對外事務常設委員會報告指出,域外勢力特別是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對印構成重大戰略挑戰。報告指出,中國通過各類舉措加強建設海洋強國。一是部署科考船和測量船以增強海域感知,收集敏感海洋學數據。二是在印度洋沿岸國家(包括印海上邊界附近)建設港口等基礎設施,強化物流管理。三是增加艦艇數量并延長部署時間以增強在印度洋地區的海軍力量。報告還指出,中國2017年在位于西印度洋的吉布提建立軍事基地,并在印度洋地區關鍵海上咽喉要地建設軍民兩用基礎設施。基于此,報告擔憂中國可能將其在印度洋地區開發的港口和基礎設施投入軍事用途,推動印度洋地區軍事化,進而影響印在該地區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重申印政府應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則立場。認為將“中巴經濟走廊”列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非法”,因其穿過被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和拉達克部分地區。
NEWS
美光公司位于印古吉拉特邦薩南德的芯片工廠。圖源網絡
印《經濟時報》網站6月25日報道,消息人士稱,美光公司(Micron)位于印古吉拉特邦薩南德(Sanand)的一期芯片工廠已進入關鍵潔凈室驗證階段。潔凈室是高度受控的芯片加工環境,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可能損害敏感工藝產品的空氣懸浮顆粒。該階段是芯片制造前確保無塵環境達標的核心環節,通過潔凈室檢驗標志著半導體制造工廠從調試測定階段過渡到全面生產階段。據悉,該廠一期規劃的潔凈室面積為50萬平方英尺(約4.65公頃),涵蓋芯片組裝、測試、標記和封裝(ATMP)全套設施。2023年,印政府與美光公司簽署在印投資建廠協議,共同建造兩期工程,總投資將高達27.5億美元,其中美光公司出資8.25億美元。一期工程曾預計在2024年底投入運營,二期工程2025年下半年計劃啟動。建筑承包商塔塔表示,受各類因素影響,該廠一期工程交付時間預計在2025年12月之前。業內人士指出,盡管潔凈室環境至關重要,但ATMP工廠投產還需更多后續工藝檢測,投產日期仍存在不確定性。目前,美光公司未對相關信息予以置評。
NEWS
印5月份貿易逆差收窄至218.8億美元。圖源:路透社
路透社6月26日報道,印美貿易談判陷入僵局,雙方在汽車零部件、鋼鐵、農產品進口關稅上分歧顯著。印官員稱,美方希望印先承諾削減農產品、汽車、酒精飲料等商品的進口關稅。印方則拒絕在美未承諾豁免26%互惠關稅及降低鋼鐵關稅前讓步,雙方分歧目前難以彌合。印預計在7月9日互惠關稅實施最后期限前前派代表團赴華盛頓,談判重點或轉向達成廣泛協議而非臨時協議。此前特朗普在白宮活動中暗示其已與印達成“偉大協議”,但印方則稱多輪談判進展有限。印官員指出,印已提出降低杏仁、開心果、核桃等農產品關稅,并愿在能源、汽車和國防等領域為美產品提供優惠待遇,強調“主動權在美方”。另外,印表示并不急于與美達成貿易協議,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印也能承受互惠關稅的影響,因為其承擔的26%稅率相對于越南和中國等競爭對手而言仍擁有優勢。目前,印商務部、美駐印大使館、美貿易代表辦公室未置評。消息人士稱,不排除莫迪和特朗普直接干預。
NEWS
圖源:網絡
《南華早報》6月27日報道,6月25日,印宇航員舒班舒·舒克拉(Shubhanshu Shukla)作為美航天企業公理空間(Axiom Space)第四次商業載人任務(Ax-4)成員成功抵達國際空間站,成為印41年來第二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據悉,在此次任務中,舒克拉開展微重力與太空輻射對微藻影響的科學實驗,以助力探究人類如何在太空中維持生命。此外,舒克拉也為印宇航員積累操作經驗,推進印載人航天計劃。分析人士表示,此次宇航員進入太空是印太空戰略的關鍵節點,為2027年印獨立載人航天“加甘揚”(Gaganyaan)計劃奠定基礎,彰顯印躋身全球太空大國的雄心。根據印工商聯合會(FICC)、安永2025年2月的聯合報告,預計印太空經濟到2033年將擴大五倍至440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8%。當前,印空間研究組織(ISRO)已開發逃生系統等保障航天員安全的關鍵技術,政府在班加羅爾建有專門培訓設施以選拔、培訓宇航員。長期看,印太空愿景廣大:一是ISRO計劃2028年建立空間站初步模型,2035年建造最終版本。二是印試圖通過太空領域創新創造就業機會、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三是印希望與其他國家合作探索地球以外的太空資源。
NEWS
圖源:FaceBook
《印刷報》6月28日報道,喀拉拉邦邦長阿勒卡爾(Rajendra Vishwanath Arlekar)因在邦長府邸(Raj Bhavan)中展示國民志愿服務團(RSS)常用宣傳畫“婆羅多母親”(Bharat Mata),該邦執政黨印共(馬)指控其“將府邸變為RSS辦公室”。6月5日,阿勒卡爾在邦長府邸舉行活動時展示“婆羅多母親”手持藏紅花旗的宣傳畫并為其獻花,而RSS將該旗幟用作民族主義象征,因此引發爭議。值得注意的是,“婆羅多母親”宣傳畫與信仰蘊含RSS等印右翼分子“大婆羅多”的領土野心。據悉,阿勒卡爾早年政治生涯與RSS聯系密切,曾多次領導反對時任執政黨國大黨涉嫌腐敗行為的活動,并在1989年正式加入印人黨,在提高印人黨在果阿邦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6月25日,喀邦印共(馬)、國大黨各自的學生聯合會成員在喀拉拉邦大學外抗議阿勒卡爾在參加該大學右翼團體活動中使用該宣傳畫。6月26日,喀邦高等教育部長賓杜(R. Bindu)指責阿勒卡爾試圖使用宣傳畫普及RSS的“婆羅多母親”概念,稱其舉動旨在“推廣RSS的民族主義理念”。喀邦首席部長維賈揚(Pinarayi Vijayan)致信阿勒卡爾,反對其在官方活動中使用該宣傳畫。
NEWS
圖源:網絡
《經濟時報》6月27日報道,印媒認為,中國對印采取一邊“加強外交接觸”一邊“施加貿易限制”的“雙軌策略”(twin-track),表明其將貿易關系視為戰略杠桿工具。印媒認為,一方面,中國通過控制出口獲得戰略優勢。例如,中國4月對部分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規定相關企業出口須獲許可,阻礙印發展高科技制造業。又如,由于中國采取程序手段限制特種肥料對印出口,部分特種肥料滯留在中國港口,影響印農業部門。中方上述舉動一是旨在提醒印“中國在全球工業生態系統中占據核心位置”,二是反擊印2020年以來限制中資、禁用中資應用程序等措施。這表明,中方日益傾向將貿易作為一種強制手段。為此,印已采取措施多元化供應鏈,例如加強對美日澳合作獲取稀土、力推“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等。然而,若中方仍限制出口,而替代品價格更高或速度更慢,印或被迫重新調整對華貿易姿態。另一方面,中方限制出口或旨在同時試探印誠意與極限。中方或希望印對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做出讓步,但目前印態度仍較為強硬。
NEWS
2025-26財年印政府對Vigyan Dhara計劃投入看似增加,實則與上年相比減少22% 圖源:半島電視臺
半島電視臺6月27日報道,印科研人員日益面臨政府“重企業研發、輕科研”理念下大幅削減資金支持帶來的研究與生存困境,并越發傾向出國發展。數據顯示,2024年印在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中的排名躍升至第39位。印總理莫迪稱,印研究能力日益增強,政府研發總支出已從6000億盧比(600 billion rupees,約合70.5億美元)增至超1.25萬億盧比(1,250 billion rupees,約合147億美元),未來政府還將繼續加大相關支出。然而,印政府實際更重視初創企業和大公司的產品開發,日益減少科研支持。當前印科研人員面臨困境主要有三:一是薪酬微薄,且政府不斷拖延發放。例如,根據針對自然科學、醫學、能源等領域研究人員的“INSPIRE獎學金計劃”(INSPIRE fellowship),印博士研究生每月將獲3.7萬盧比(約合435.14美元)至4.2萬盧比(約合493.94美元)生活費,與每年2萬盧比(約合235.21 美元)的研究支持費,但近年這些資金的發放被廣泛拖延。二是政府一再宣稱已加大科研資金投入,但科研人員實際正面對“消失的資金”,科研能力被顯著削弱。2025年1月,印政府將三項研發計劃合并,啟動“科學之流”(Vigyan Dhara)計劃,以確保“資金利用效率”,但其公開的預算分配卻“自相矛盾”,總預算看似增加,實際大幅減少,從2016-17財年的438.9億盧比(約合5.132 億美元)降至2025-26財年的142.5億盧比(約合1.676 億美元),降幅達67.5%。三是印政府更傾向為私營部門的研發計劃撥款,并計劃將印打造為“產品之國”。2025-26財年,印科學技術部年度預算的70%已被分配給為研究半導體等“朝陽產業”的私營企業提供無息貸款。在上述情況下,印科研人員已廣泛傾向赴美歐等國發展,因后者可提供印沒有的資金、研究便利與人員支持等。
NEWS
圖源:《大篷車》
《大篷車》雜志網站6月27日發表題為《統一戰線:印媒對莫迪和特朗普、莫迪和世界的誤解》的評論文章認為,當前印媒在印美關系等議題上極力突出莫迪個人作用,實際上高估了莫迪的權力——一方面,莫迪并非印崛起的推動力量,而是受益者;另一方面,莫迪并非“地緣政治天才”,部分“強硬行動”效果存疑,甚至只是在“瞎折騰”。本文作者丹尼爾·布洛克(Daniel Block)系《外交政策》高級編輯。
2025年4月,美宣布實施關稅新策,對印征收26%對等關稅。長期以來,印試圖爭取美對其部分商品降低關稅,而特朗普的關稅新策無疑嚴重沖擊印對外貿易。值得注意的是,印媒對特朗普調整關稅的報道模糊重點。例如,《今日印度》節目刻意突出“特朗普稱莫迪為朋友”,并強調印藥品出口至美免稅、半導體關稅低于中國。實際上,所有國家藥品等部分行業對美出口均享受免稅,而特朗普還曾考慮對這些行業加稅。不僅如此,印關稅雖低于中國,卻高于國際平均水平。三是特朗普在稱莫迪為“朋友”后隨即批評印“對美不公平”。
以對等關稅相關報道為代表,當前印媒在印美關系等議題上極力突出莫迪個人作用。一方面,印媒夸贊莫迪與特朗普私交促進美印合作。例如,《印度快報》稱莫迪與特朗普的“友好關系為兩國關系奠定獨特的外交基礎”。印媒大肆報道特朗普對莫迪的稱贊,認為莫迪靠個人魅力征服特朗普,進而讓美倒向印。另一方面,即使事件并未反映莫迪作用甚至表現出其“不受人尊重”,印媒也將其解讀為莫迪權力的象征。例如,特朗普邀請莫迪與巴軍方領導人穆尼爾同時訪問白宮,似乎將印巴置于同等地位,而這并不如印所愿,因此莫迪并未出席。即便如此,印媒仍偏向政府解讀,如News 18新聞網堅稱“莫迪拒絕特朗普”,暗中抬印貶美。
然而,印媒實際上高估了莫迪的權力,一方面,莫迪并非印崛起的推動力量,而是受益者。以美印關系為例,一是印人口規模、制衡中國的地理位置等國家條件優越,才吸引美加強對印合作。印崛起早于莫迪執政,且很可能在其離任后持續。若莫迪不那么激進,印崛起進程甚至可能加快。二是特朗普喜好在面對面場合開展外交活動、偏愛強勢的“鐵腕人物”,莫迪憑借個人風格成為其喜愛的對象。但特朗普的個人偏好并非其唯一外交政策信條。在此番關稅政策調整中,印并未獲得優待,且特朗普對其使用一貫的“胡蘿卜加大棒”(good-cop, bad-cop)策略。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諸多政策與行動對印不利:印巴沖突并未站在印一邊、美計劃對外國電影征收100%關稅沖擊印電影業、提議對iPhone征收關稅損害印利益、針對外國留學生政策影響印學生等,若莫迪確實與特朗普關系特殊,本應在上述議題上迅速爭取部分讓步。
另一方面,莫迪并非“地緣政治天才”,部分“強硬行動”效果存疑:一是尚不明確莫迪在印各種軍事行動中應承擔多少責任、是否發揮作用。二是莫迪執政總體上減緩印崛起步伐,在莫迪治下,印經濟增長速度不如其前任執政時期。三是印度教民族主義不斷高漲,甚至引發國際摩擦。例如,印政府在其議會大樓內展示“大婆羅多”壁畫,引發三個鄰國抗議。又如,印涉嫌暗殺加拿大籍錫克教徒、美籍錫克教徒,政府行動同樣適得其反。許多印評論員及印媒認為,上述事件展現莫迪的強硬手段,但事實并非如此,印似乎已被美官員識破。
莫迪及其領導的政府的所謂強硬手段最終并未導致印多大的損失,然而更重要的是,印過去幾十年文化、經濟、軍事實力大大提高,但促成印發展的因素與莫迪關系甚微。印人口規模領先世界,進而擁有大規模軍隊與表現極佳的經濟增長,這并非莫迪之功,莫迪也并未如印媒所言“智取友邦”,甚至只是在“瞎折騰”。
*閱讀今日日報,請關注“南亞問題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
本期編輯:何佳蔚
本期審核:江怡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更多內容請見↓
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