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蘭(前中)主演《宮錦袍》工作照。 浙婺供圖
陳美蘭已經很久不接受專訪了。
每次想約她做專訪,她都“推”給團里的年輕人:這個天賦很棒,那個努力刻苦,誰誰最近主演了一出新戲表現突出……就好像一個“大家長”勞心地推薦自己的孩子,個個都好!
聽說這次只談婺劇,她松了口:“我這一生,只想做好這一件事。”
她身上的標簽很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婺劇)代表性傳承人,兩度獲得梅花獎,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得主,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范,黨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浙江省特級專家……一頁紙可能都寫不盡。
老師眼中,她是當之無愧的婺劇領軍人物,當代最杰出的婺劇演員;學生眼中,她是對舞臺高標準嚴要求,處處一絲不茍的藝術家,也是對大家生活點滴關懷備至的熱心腸;家人眼中,她“臺詞一句不落,名字一個不記”,一心執著于藝術,生活中常常“犯迷糊”。
“戲比天大”——正是有著這樣堅定的目標,陳美蘭幾十年如一日為這份事業奔忙。作為金華地方戲的婺劇,也從瀕臨“人亡藝絕”到演遍浙江,走向全國,演到世界69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享譽戲曲界的“浙婺現象”。
第一次,配角獲了梅花獎
婺劇這條路,陳美蘭是誤打誤撞邁進去的。
這個在沈陽部隊大院長大的東陽女孩,從小就是能歌善舞的“文藝骨干”。
13歲,她跟著部隊轉業的父母回到金華,放棄了家門口的學校,考進了離家30分鐘路程的金華市環城小學——只因那邊有歌唱隊。她唱民歌,嗓子一亮,臺下掌聲一片。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美蘭觀看了一場婺劇表演,當時就被古韻唱腔和俊美扮相深深打動,那一刻起她下定決心:“這是我日后一定要從事的工作。”
唱唱歌跳跳舞也罷了,想學戲?家長的思想很傳統:好好讀書考大學,別想些其他的。幾次省級、市級院團來招考,都沒讓她去。
不會一句金華話,沒有一點基本功,但是一顆想走文藝道路的心,堅定又純粹。20世紀80年代,金華地區想為婺劇培養一批年輕人,開辦了培訓班,17歲的陳美蘭瞞著父母考上了這個培訓班。班里是金華從1000多名報考者中精心挑選的近40位學生,不乏一些從小跟著婺劇名家學習的年輕人。沒有童子功,音域也不夠廣的陳美蘭不算佼佼者,順理成章當了配角。
“每每看到老師手把手地教主角身段、唱腔,我心生羨慕。”骨子里的倔強和天性好強讓陳美蘭堅信勤能補拙。她默默地學、悄悄地練。
戲曲和唱歌完全不一樣,講究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四項基本功;五法,指手、眼、身、法、步。都要從頭學。
基本功弱,她就抓緊一切時間加練。同學印象里,她每天泡在練功房,兩條腿綁著沙袋練習腿功,漸漸地,踢腿能踢到眉心了。
過去唱的是女中音,婺劇需要高亢聲調,還得練嗓子。當同學們還沉睡夢鄉時,她早早起來練功、吊嗓。當家人們都熄燈休息了,她偷偷在被窩里揣摩角色,一遍又一遍。
婺劇名家葛素云在學校教學,看到了這個獨自用功的孩子,就手把手地教她。
“美蘭人很單純、正直善良、樸實本分、品行好,勤奮刻苦。她性格豁達,胸襟寬闊。”很多年后,葛素云在講到自己的這位學生時,滿是贊譽。
這種不服輸的努力,讓陳美蘭進步得很快。1982年,她通過在開蒙戲《轅門斬子》中穆桂英的表演獲得浙江省優秀小百花獎;后又向老藝術家徐汝英、樓敦傳學習折子戲《拷打提牢》,還學了《穆桂英》《三請梨花》《奢香夫人》等全本大戲。1984年,陳美蘭到浙江婺劇團實習,向鄭蘭香老師學唱功,技藝進一步提升。
她一邊發憤圖強,一邊潛心鉆研每一出戲,早早為自己定下了目標——梅花獎。“梅花獎是戲劇表演藝術的天花板,我明知自己夠不著,但我相信天道酬勤。”她在床頭貼上小紙條,在日記里立下軍令狀,“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1985年,陳美蘭正式進入浙江婺劇團,被選中扮演《白蛇前傳》中的小青。
其中《斷橋》一折,是大眾熟知的經典戲曲,很多劇種都有演繹,如何以婺劇創造經典中的經典?徐勤納導演等老師們專門設計了十組造型,在保持傳統婺劇文戲武做的基礎上,融合現代舞蹈元素,對表演、唱腔、服裝、化妝、燈光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
早年,婺劇《白蛇傳·斷橋》進京演出,已經達到相當高的藝術水準,有“唱煞白蛇、做煞小青、跌煞許仙”的美譽。陳美蘭為了更出色地演好《白蛇前傳》中“做煞”的小青,將婺劇這折“文戲武做”的代表作演繹得更美、更有特色,她想到了新的嘗試:將優美的民族舞蹈融入表演之中。
老戲新演的《白蛇前傳》以眾多高難度舞蹈造型貫穿始終,小青又是其中最“武”的一個。陳美蘭一方面以粗放夸張、大開大合凸顯婺劇傳統表演風格,另一方面為了突出亦人亦蛇的人物特征,以敏捷輕盈的蛇步、快速靈動的擺蛇頭、彈蛇舌、纏蛇形等舞蹈表現手段,來展現蛇妖之氣、蛇仙之美,盡顯功底,也將小青愛憎分明、果敢潑辣的性格特征刻畫得淋漓盡致。《白蛇前傳》令人耳目一新,達到了新的藝術高度,從而獲得了專家與觀眾的高度贊揚。
1988年,《白蛇前傳》在北京競演,一炮走紅。憑借“小青”這個角色,25歲的陳美蘭斬獲了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這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一次由配角獲“梅”,到目前仍是唯一。
有專家評論:“婺劇在當代的改革創新發展,陳美蘭這版《白蛇前傳》中的小青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這部戲的創作,婺劇的創作方法不斷積累,創作思路不斷突破,創作理念不斷出新。傳統婺劇從此開始升級換代,由草根步入大舞臺。”
后來,陳美蘭又以《轅門斬子》中的穆桂英、《拷打提牢》中的洪蘇秀、《夢斷婺江》中的柳彥青等角色,出現在2007年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名單上,成為“二度梅”獲得者。
藝術巔峰時,她主動“讓臺”
不到40歲,正處于藝術巔峰的陳美蘭作出了一個讓所有人看不懂的決定:讓臺。
經過很多年沉淀后,她給出了這個選擇背后的答案:“一個劇種的發展,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努力。我們要甘為人梯,為后起之秀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年輕時學習《轅門斬子》,年歲漸長、藝術技藝不斷提升的陳美蘭對于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更上一層樓。劇團外請了一流的編劇和導演,為她量身定制改編新版婺劇傳統劇目《穆桂英》。劇本完成了,專家研討、項目成立會議都開過了,她卻提出:“這個穆桂英,能不能讓楊霞云來演?”
“穆桂英我演了20多年,現在當然也能完成得很好。但是《大破天門》這折戲,武戲技巧多、節奏快,我覺得霞云基本功扎實,表演也日益成熟,已經能勝任全本大戲的主演。”
描寫鴉片戰爭前后,浙東沿海軍民奮力抵御外侮的《鐵血紅顏》,原本也是為陳美蘭量身打造的。陳美蘭和唱腔老師一字一句設計唱腔,作為學生的楊霞云跟在旁邊認認真真記錄。唱腔設計好了,霞云也會唱了。陳美蘭又“讓”了。
陳美蘭覺得,相比個人的榮譽和得失,她更想讓婺劇得到好的傳承和發展。她始終認為,學生的成就就是她藝術生命的延續。
陳美蘭(右二)指導學生排練。 浙婺供圖
結合自己的經歷,她有了主意:讓年輕人有機會在舞臺上磨煉,在比賽中歷練,在獎項中積累信心,最能幫助他們成長。于是,《白蛇前傳》《昆侖女》《穆桂英》《拷打提牢》《江南第一家》等陳美蘭的代表作,成了成就楊霞云、巫文玲、陳麗俐等年輕演員的大舞臺。
“許多老一代婺劇藝術家都為我做出了好榜樣,比如婺劇老藝術家徐汝英在很年輕時就主動把舞臺讓給了學生鄭蘭香,我的老師葛素云又培養了我,把舞臺讓給了我,她們都在引領我不斷發揚婺劇界‘傳幫帶’的光榮傳統。”陳美蘭是這么理解“言傳身教”的。
今年5月,陳麗俐到上海競“梅”的三出折子戲,正是陳美蘭的代表作——《拷打提牢》《轅門斬子》《白蛇傳·水斗、斷橋》。陳麗俐克服突發的身體不適上臺,得到了所有演職人員的鼓勵。“后來我才知道,是美蘭老師一個一個發微信給演員、化妝、服裝,讓她們給我加油打氣。”說到這里,陳麗俐熱淚盈眶。
這個故事,還有另一面。
得知陳麗俐身體出了狀況,陳美蘭心急如焚。她一邊聯系醫院保障治療,一邊聯系團隊鼓勵演員,一邊為演出做了最壞的打算:安排學生楊霞云、樓依婷同步化妝待命,一旦陳麗俐身體撐不住,立刻補位上場。“大家都是買了票來看我們婺劇的,就算放棄競‘梅’,我們也絕不能讓臺下近千名觀眾失望。”回想那兩天,陳美蘭直說壓力真的太大,“演完第二天,我就累病了。”
這就是她的“戲比天大”。
從陳美蘭第一次折“梅”開始,婺劇已有5人6次獲得梅花獎。1997年,她的搭檔、白蛇扮演者張建敏榮獲第14屆梅花獎;2015年,楊霞云奪“梅”時不過32歲;2021年,34歲的樓勝一舉拿下當年梅花獎的“榜首”;今年,38歲的陳麗俐奪“梅”,后三人都是陳美蘭的學生,也是青春版《白蛇傳》青蛇、許仙和白蛇的班底。
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下,他們也早早開始培養新一代年輕人。如今,90后、00后已在院團的梯隊傳承中嶄露頭角。陳美蘭的藝術生命在婺劇新生代中不斷延伸,其學生已有20余人榮獲梅花獎、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白玉蘭獎等全國大獎。
婺劇傳下去了,還要走出去
為了讓青年演員快速成長,陳美蘭帶領他們不斷編演新劇。
2012年,“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浙江省重點創新團隊,陸續創排了《血路芳華》《鄭義門》《清澈的夢想》《信仰的味道》等新劇目。
不僅教藝術,更教做人。
“平時晚上演出時間是7點,一般人都會在下午5點才開始化妝,但陳老師3點鐘就會開始化妝,她常說慢工出細活,一筆一筆慢慢地描。老師平時很隨和,但是對藝術非常嚴謹,對戲永遠那么認真。”
楊霞云記得,無論演出在城里還是農村,陳美蘭都一視同仁,認真對待。“從老師那兒學到的不僅是表演的技巧,還有對人對事的態度。要真正成為一個好演員,必須是‘德藝雙馨’。”
她們有了更為明確的目標——婺劇傳下去了,還要走出去,讓全世界欣賞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今年6月13日和14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攜新編好戲《三打白骨精》赴韓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在當地掀起了一陣“中國戲曲熱”。
這是浙婺2023年新創排的劇目。舞臺上,演員們身著精美絕倫的戲服,憑借扎實功底,將《三打白骨精》中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完美呈現。
尤其是白骨精一角,不僅在開場的瞬息之間完成三次驚艷變臉,還巧妙融合瞬間變裝技巧,每一次變化都引得臺下觀眾連連驚嘆;孫大圣變蜜蜂時,竟有一架無人機模擬的蜜蜂嗡嗡飛在頭頂,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為了讓當地觀眾對婺劇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還專程在兩場演出前舉辦了導賞會。”陳美蘭說。
內容上也要大膽創新。以《三打白骨精》為例,村姑一角原本唱白不多,而婺劇改編版中,加入了旋子360度、空心前橋、倒插虎等高難度動作,極大豐富了舞臺表現力。扮演豬八戒的演員每到一個國家,都會學習當地語言里的俏皮話,總能引發全場笑聲。
根扎在農村,枝遍布全國,花開滿世界。一個地方劇團,演出足跡遍布69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吸引觀眾500多萬人次——這是浙婺交出的文化出海成績單。
明年,浙婺即將迎來成立70周年,陳美蘭還有更多期待。她說:“今后,我們還會帶著更多精彩劇目,奔赴世界各地,讓世界聆聽中國戲曲之聲。”
【人物名片】
陳美蘭,1964年出生,浙江東陽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婺劇)代表性傳承人,以其卓越的表演技藝和深厚的藝術造詣,在婺劇界乃至全國戲劇界享有盛譽。
從藝40多年來,她不僅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更在婺劇的傳承與發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陳美蘭的“迷糊”
一見面,家人王曉平先“吐槽”:“美蘭晚上忙演出,睡得晚。我們家保留固定電話是給她‘叫早’用的,我上班早,我打過去響三聲,她在微信上回我個‘ok’,我就放心了:今天不會遲到。”
一連幾件,都是陳美蘭“犯迷糊”的小事:到了小區門口找不到回家的路,錯幫別人付了機票錢,叫錯領導名字……
但是采訪過程中,她處處勞心:天氣熱,礦泉水有沒有給我們,窗簾要不要拉上點。每次說到戲,她更是一絲不茍,不容一點差錯,眼睛閃閃發光。
的確,陳美蘭身上有好多矛盾點。
她是個聽話、溫和的人,卻在選擇婺劇的時候瞞著家里叛逆了一次。
她活得像個“古人”:不用支付寶,日常都帶著現金;記性不好,就買了很多信紙和筆,每天記錄備忘……這樣傳統,卻又在劇目創新上與時俱進。
在農村,她有兩次嚴重的受傷:一次被對手戲演員的道具誤砍到眼睛,鮮血直流;一次從臺階上踏空,造成骨裂,但是她都堅持著演完了再去醫院。但在學生受傷或身體出狀況時,第一個找到身為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院長的王曉平協調:給她放假休息!
我問她:為什么呢?
她也“迷糊”:就是啊,為什么呢?
包括那個廣為人知,而我卻最好奇的問題:在藝術巔峰時讓臺給20歲的年輕人,為什么呢?自己演幾年再讓也不遲啊?
她說:那時候我還不會說。自己那么年輕就拿這么多榮譽,就覺得不能耽誤,不能耽誤人,更不能耽誤婺劇。
我想,藝術家總是有點個性在身上。陳美蘭的心思,完完全全給了婺劇。“戲比天大”,確實是她最真實的寫照。
無怪乎她的老師葛素云會將“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這樣重的頭銜,冠在她頭上;更無怪乎,在這樣的“領軍”之下,婺劇從出去要先介紹“婺”字怎么寫,走到今天“剛下春晚、又上村晚”,主角和龍套個個身懷絕技,藝術之花香飄海內外。
來源:潮新聞
穿梭戲劇藝術的歷史空間
徜徉逍遙自得的審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評戲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