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868字
閱讀預計約30分鐘
作者|埃里克·奧安德 ( Eric Olander )
蘇尚特 · 辛格 ( Susant Singh )
編譯|白廣燦
編譯審核|王嬌楊 胡可怡 劉星君
本期編輯|何佳蔚
本期審核 |江怡
編者按
本文編譯自“中國與全球南方項目”播客對話實錄,聚焦近期印巴沖突后復雜的中印巴三角關系動態。受訪者耶魯大學講師蘇尚特·辛格指出,印巴停火協議雖已簽署,但中國在沖突中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支持引發印度警惕,其價值不僅在于武器性能,更在于體系化作戰能力,這對印度多國拼湊的裝備體系構成壓力。印度國內出現“雙線作戰”擔憂,莫迪政府刻意避免公開批評中國,仍試圖維持對華表面友好,但印軍方與民族主義媒體卻借機渲染“中巴協同威脅論”,報道被指嚴重失真、缺乏公信力,與印政府實際對華謹慎態度脫節。蘇尚特·辛格指出,中印關系回暖的關鍵障礙在于深層信任危機:歷史積怨、政治制度差異、印度對所謂“單極亞洲”構想的抵觸,以及2020年邊境沖突后印度對中企的系統性打壓,均加劇了中方投資疑慮。此外,印度地緣戰略上被中美同時拉攏,使印度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除非印度政治層公開指控“中國武裝巴基斯坦”,否則中印關系不會出現“質變”,將繼續維持“表面和平、深層博弈”的狀態。觀察未來走向,需穿透印度國內媒體的喧囂噪音,緊盯莫迪與蘇杰生等決策核心的實際言行,其對“中巴關系”的公開定性將是關鍵風向標。南亞研究通訊特此編譯本文,供各位讀者批判參考。
圖源:外媒
?埃里克·奧安德:大家好,歡迎收聽《中國與全球南方》播客新一期節目,本節目隸屬于Cynica播客網絡。我是主持人埃里克·奧安德。今天我們將聚焦印度、中國、巴基斯坦的三邊關系,特別是中印關系動態。在過去幾周時間里,許多聽眾都在關注印巴之間戲劇性的克什米爾沖突。雖然這場沖突已經簽署了停火協議,但仍有零星的空襲報告。就在我們錄制本期節目時,巴基斯坦(副)總理伊沙克·達爾(Ishach Dar)正在北京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并與中國外長王毅會談。預計雙方將探討深化合作,王毅很可能再次強調中巴之間的“全天候朋友”和“全天候伙伴”關系。這勢必加劇印度關于“雙線作戰”的猜測——既要應對巴基斯坦,又要防范中國。而就在去年,我們還看到中印關系的顯著回暖:雙方從實際控制線撤軍、恢復大使級外交關系、重啟直航航班、學生交流日益頻繁。但如今這些成果似乎面臨變數,這正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重點。很高興再次邀請到耶魯大學講師蘇尚特·辛格(Susant Singh),他將在新德里為我們從印度視角出發,解析當前的局勢。歡迎回來,蘇尚特。
?蘇尚特·辛格:一如既往地感謝埃里克。很高興參加你的節目。
?埃里克·奧安德:能邀請到您真的非常榮幸,我衷心希望您能幫助我們梳理當前錯綜復雜的局勢。我計劃將討論分為三個獨立主題,因為將這些議題混雜討論并不明智。首先,我想請您概述一下,對近期的印巴沖突,尤其是“朱砂行動”后續局勢的判斷。當前各界熱議的核心問題是中國武器在此次沖突中的表現,許多印度方面的觀點認為,中國的J-10戰斗機和PL-15空對空導彈被高估,而中國軍工企業的股價卻因此暴漲,巴基斯坦方面也對他們采用的中國軍事生態系統感到極度振奮。請從新德里的視角,為我們解析當前中印巴三邊關系的態勢。
?蘇尚特·辛格:這毫無疑問。首先,埃里克,印巴軍事沖突已于上周停止,正如你準確指出的,目前停火協議仍然有效。不過需要明確的是,沖突升級的階梯機制并未重置。像我這樣的觀察者非常擔憂,如果下次沖突爆發,其強度將顯著升級。對巴基斯坦而言,外部力量進行外交干預的可能性將大幅降低。簡而言之,這就是當前印巴沖突的基本態勢。
但在我看來,過去幾周印巴緊張局勢的最大贏家始終是中國。這不僅體現在你提到的中國武器系統(無論是戰斗機還是導彈),更重要的是其武器運用方式。正如你此前文章提及的,巴基斯坦空軍通過與中國空軍開展聯合訓練,掌握了整套作戰理念。巴基斯坦能夠運用人工智能工具、中國提供的衛星圖像、北斗導航系統,構建起網絡中心戰體系。這種作戰體系與印度空軍的多種武器來源裝備體系形成鮮明對比—。印軍裝備了來自法國、俄羅斯、美國、以色列的武器系統,要其無縫銜接極為困難。反觀巴基斯坦,其過去五年采購81%的軍事裝備來自中國,并持續開展聯合訓練。
因此,并不是說搭配PL-15空空導彈的中國J10戰機就一定比陣風或F-16好,這不是問題所在。問題是,巴基斯坦空軍是如何運用這些中式武器的,是如何學會中式武器運作哲學的。這種運作方式為什么會讓印度和許多西方觀察家感到措手不及?因為其影響已經遠超當前沖突,這會對臺灣和其他地區都有更大的影響。讓我再補充一件事,因為中國并沒有真正用它的武器或作戰理念打過一場真正的常規戰爭。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兩支躋身全球軍力排行前五、前六,或前十的專業軍隊,在使用不同的平臺、不同的武器和不同的作戰理念進行對抗。
至少在此次沖突中,中國提供的作戰平臺及其理念都展現了顯著優勢。這是歷史性的首次驗證。當然,西方觀察家和印度必將分析自身誤判的根源,而中巴也將總結經驗,可以在下次沖突中表現得更好。這就是當前軍事格局的實質態勢。
?埃里克·奧安德:確實如此。平心而論,您所闡述的觀點我個人基本認同,但這些看法在印度國內并不受歡迎。因為印度國內輿論普遍貶低中國武器的實戰表現,認為對中國武器的相關評估存在夸大與渲染。不過正如您所指出的,我們正逐步了解到中巴軍事合作的深入程度。接下來讓我們收聽一段彭博社(對印度國內)的分析報道,之后我想聽聽您的見解。
?彭博社報道:印度國防部下屬的研究小組指控中國在近期的印巴沖突期間,向巴基斯坦提供防空系統與衛星支持。該報告暗示北京的實際介入程度遠超此前披露水平。正值印中關系經歷數年修復之際,此事將產生何種影響?我們連線政府事務記者蘇迪·拉賈。蘇迪,中方在此次沖突中究竟如何援助巴方?
?蘇迪·拉賈:根據當前獲得的多方信源,在克什米爾26名游客遇襲身亡事件后,當時印度總理與政府已明確釋放了報復意圖。而中國恰在這個關鍵時期,幫助巴基斯坦重組了防空體系。可以說,中方已經很清楚地直接介入了此次沖突。而在此前,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埃里克·奧安德:所以,這其實是在呼應你之前所說的觀點,即,這種協同整合的架構體系、信息架構體系,讓巴基斯坦方面在戰場上擁有了比印度更出色的態勢感知能力。這是因為巴基斯坦的衛星系統與地面雷達系統相互配合,還與殲-10C戰機協同工作。我猜這就是彭博社所報道的內容,也是印度政府如今開始承認的事實,即,協同統一的生態系統。用我喜歡的類比方式來說,這就好比是蘋果系統與安卓系統的對比。在蘋果系統中,從硬件到軟件,再到芯片,所有東西都是蘋果自家制造的。所以信息能夠更加無縫地流動。而在安卓系統里,就像你指出的印度軍隊的情況那樣,有法國制造的“陣風”戰機、俄羅斯制造的S-400防空系統,現在顯然還有美式武器裝備加入其中,再加上印度本土自主研發的大量技術,這使得各方之間的溝通變得困難重重。然而,彭博社告訴我們的是,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正在實現這種整合。
?蘇尚特·辛格:是的,你說得太對了。我們剛才聽到的那位叫蘇迪·拉賈的記者是我的一位老朋友,也是我的同事。他是一位非常嚴肅認真的記者,所以人們必須要認真對待他的觀點。彭博社報道中提到的那番言論,來自國防部的一個智庫,他們已經就此發表過看法。埃里克,我認為在所有這些事情中,我們應該認識到的一點是,印度的政治領導層和外交層在措辭上一直非常謹慎,避免涉及使用“中國”這個詞。我們從印度方面聽到的最多內容,都是來自軍事領導層、軍事智庫、軍事記者,或者是那些看似非軍事層面,但為軍方發聲的人。所以,你看看阿塞拜疆和土耳其這另外兩個明確表態、強烈支持巴基斯坦的國家,即使是許多印度的政府官員、黨派領袖,都在效仿他們的做法。但是與此同時,沒有任何一位印度政治或外交領導人說過關于中國的一句負面的話。因此,我清楚地看到了這里面的差異。政治領導層在提及中國時非常謹慎,盡管他們可能知道事實是什么,但他們不想把中國牽扯進來,他們不想激怒中國,更不想破壞去年與中國建立起來的正在回歸常態的關系。
我認為,莫迪政府也認識到,他們不想真的和中巴兩線作戰,因為這真的會讓印度承受巨大的壓力。在軍事方面,我認為,雖然沒有人直接告訴我,但我自己的分析表明,印度軍方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些,是因為巴基斯坦自身能做的有限。巴基斯坦經濟上薄弱,政治上脆弱,它依賴IMF提供的14億美元貸款,它真的是靠從IMF獲得的一筆筆貸款來維持生計,它真的無力承擔購買軍事裝備的費用。如果印度軍事領導層要為其現代化計劃辯護,就必須承認說,中國會向巴基斯坦提供越來越多的裝備。這是他們能夠為印軍投入更多資源、購買更多現代化裝備的唯一理由。
在莫迪先生成為總理的過去十年里,流向軍事領域的資源,或者說是用于現代化的資金,按占GDP的百分比,或按美元計算的實際數額,已經趨于平穩或有所下降。我認為,通過提出中國(對巴支援)的問題,軍方可以表明,巴基斯坦實際上能夠增強其能力,能夠成為一個更強大、更有力的國家,盡管它自身可能沒有資源。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看到了這種矛盾的表態——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保持沉默,在軍事方面則有一些半官方的聲音傳出。
?埃里克·奧安德:好的,所以為了讓我理解清楚,我們現在看到在印度的輿論場中,包括社交媒體和主流媒體,有很多關于中國的討論。但值得注意的是,莫迪總理并沒有就此發表言論。我們聽到的是外交部長蘇杰生的表態,但也并非關于巴基斯坦和中國(對印度構成的)的所謂“戰事”。我們會聽到他在另一個有關爭議領土命名問題發聲,蘇杰生在這個方面非常直言不諱,但在巴基斯坦與印度沖突的問題上卻沒有。這就是你想說的,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地對待我們所聽到的內容,不要把媒體上的噪音誤解為來自印度政府的官方立場。是這樣嗎?
?蘇尚特·辛格:事實確實如此,埃里克。當蘇杰生與一些特定記者交談時,他或許在私下或非正式場合稍微提到了中國衛星幫助巴基斯坦軍隊的事情。可一旦這件事被媒體報道出來,不管是因為報道有誤,還是蘇杰生未明確要求保密,印度外交部立即發表聲明,強調“蘇杰生遭錯誤引述,從未提及中方衛星參與沖突”,印度國內媒體也會立即撤下了相關報道。所以,這很明顯是一個信號,表明印度政治領導層在提及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時非常謹慎,非常小心。
就像我之前說的,埃里克。相較于中國提供給巴基斯坦的,土耳其和阿塞拜疆提供的幫助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中國為巴提供幫助,是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巴基斯坦從中國獲得的武器裝備、與中國進行的聯合軍演、從中國獲得的外交支持,以及在聯合國安理會從中國獲得的支持,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但印度政治領導層至少在公開場合非常謹慎,不想激怒中國,也不想把中國牽扯進來。
?埃里克·奧安德:幫我理解一下,因為在這場沖突的早期階段,中國確實站出來試圖表現得相對中立。大家都知道,中國和巴基斯坦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但我還是想回到那個具體的日期,也就是我們關注的5月11日。當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巴基斯坦外交部長比拉瓦爾·布托·扎爾達里進行了電話通話。有趣的是,印度并沒有讓蘇杰生與王毅通話,而是讓中國外交部長再次與印度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Ajit Doval)進行了交談。這在外交禮節上并不總是正常的。通常情況下,尤其是在這樣的危機時刻,你希望進行的是同級別的對話。我們是否應該將此解讀為,鑒于新德里和北京之間缺乏信任,印度不愿意讓中國有空間成為這場沖突的仲裁者或某種調解者?
?蘇尚特·辛格:所以,埃里克,這里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5月11日的時候,停火協議已經宣布了。停火是在5月10日下午宣布的。這些通話本質上是為了表達我們希望雙方和平的意愿。所以就像你說的,這是一種非常公正的言論。但這不是沖突期間或緊張局勢加劇時北京方面發表的言論,而是停火后的說法。其次,王毅在印中關系中還擔任另一個職位,那就是中國領導人的特別代表。而印度的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也擔任著類似特別代表的職位。
?埃里克·奧安德:所以,那其實是同級別的對話。
?蘇尚特·辛格:是的,而且是邊界問題上的特別代表,他們本就應該相互交談。所以,每當出現問題時,都是王毅與阿吉特·多瓦爾都是作為各自領導人的特別代表進行交談,專門負責與其他國家進行對話。王毅有很多頭銜,其中一個就是外交部長,但特別代表這個職位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要高得多,因為它是領導人針對另一個國家的個人特別代表。所以,這里根本沒有任何信號意義。實際上,這是將對話提升到了特別代表的層面,而不僅僅是局限于外交部長之間。
?埃里克·奧安德:那么,蘇杰生和王毅作為外交部長,之間是否有過同級別的對話?
?蘇尚特·辛格: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際上,埃里克,我們還必須認識到,蘇杰生在沖突期間和之后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因為印度在外交上的表現并沒有達到其預期。所以你會發現,只有兩個國家站出來支持印度,那就是以色列和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這真是一個相當糟糕的局面。他們都沒有站出來支持印度,法國沒有,俄羅斯沒有,金磚國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印度所謂的核心伙伴也沒有,美國也沒有,甚至沒有一個國家提到“恐怖主義”這個詞。
而且,我在印度聽到和看到的情況顯示,蘇杰生顯然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為印度之前所構建的關于成為下一個大國的敘事,以及在世界各地到處都有朋友的敘事,在印度真正需要的時候并沒有實現。所以,我能理解為什么蘇杰生沒有站到前臺來處理這件事,因為那會引發很多不必要的政治關注,去關注外交上到底發生了什么。所以,這里也有很多國內政治因素在起作用,因為莫迪先生本人在特朗普總統所做的事之后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因為這幾乎讓莫迪先生看起來非常的軟弱和脆弱,他屈服于特朗普總統施加的壓力接受了停火。所以,在你提到的這些全球問題和外交問題上,有很多國內政治、國內信號傳遞和國內公關活動在進行。
?埃里克·奧安德:美國輿論中的這場沖突,存在很多自滿情緒,特別是與中國有關的說法,即中國視自己為亞洲新興的“霸權”國家。當需要調解這場爭端時,各方卻去找了誰呢?他們去找了美國。現在,印度國內對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存在很多分歧。別忘了,副總統J.D. 萬斯最初對這場沖突非常輕視,說讓他們自己解決吧。唐納德·特朗普本人也表示,這是一場已經持續了數千年的沖突,這當然很荒謬,因為巴基斯坦是在1947年才成立的,所以這場沖突甚至還沒有一百年歷史。而且,印度在歷史上從未尋求過外部調解來解決其任何沖突。因此,美國試圖為自身在這場沖突中扮演的角色邀功,真的讓很多印度人感到不滿。
話雖如此,很多批評都指向了中國。中國同樣視自己為“地區霸權國家”,并長期宣揚“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的理念。然而,當現在出現重大爭端時,中國卻成了偏袒一方的人,而非被視為中立的調解者,也沒有采取任何實際行動來真正推動沖突的解決。你怎么看待這個調解方面的問題?印度是否如巴基斯坦所聲稱的那樣去尋求調解了,因為巴基斯坦軍隊表現得如此出色?美國在這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中國未來在涉及印度的沖突中能否被視為外交仲裁者?
?蘇尚特·辛格:就美國而言,我認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希望緩和局勢。大門已經敞開,美國人便順勢而入。這并不是說印度和巴基斯坦想繼續戰斗、想升級沖突。我認為,雙方都已經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他們知道,任何進一步的升級都將導致一場更大的危機。而美國介入的方式,或者至少是其描述自己介入的方式,真的讓很多印度人感到不滿。它否定了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政策,也否定了印度長期以來不將印度和巴基斯坦相提并論的立場。它承認了巴基斯坦所持有的核威脅,這是印度人非常反感的一點。當然,特朗普總統還提出了與印度的貿易問題,說印度必須達成和平協議,否則他將停止與印度的貿易,或者此后只鼓勵與印度的貿易。因此,在許多方面,如果從莫迪先生和他的政府,甚至像我這樣的其他印度觀察家的角度來看,美國的表現真的很糟糕。這不是會在印度受到高度贊賞的事情。就像我之前說的,這就是為什么,它讓莫迪先生處于一個政治上特別弱勢的地位,他一直在試圖在不提及美國的情況下擺脫這一困境。
至于中國,埃里克,就目前而言,由于過去四年發生的事情,甚至在過去六十年間印度和中國之間發生的事情,中國不太可能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誠實的中間人,或者誠實的仲裁者。
首先,印度人拒絕接受這是一個由中國主導的單極亞洲,因為這意味著印度需要活在中國的陰影之下。印度選擇與美國站在一起,或者形成某種聯盟,本質上是為了反對中國關于單極亞洲的理念。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和其他印度官員一直反對中國將控制亞洲或控制該地區的想法。在南亞地區也是如此,印度一直試圖推動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孟加拉國,以防止中國成為主導力量。因此,印度希望將自己定位為與中國對等的國家。
當然,中國人并不把印度視為對等者。中國人希望將自己與美國對等抗衡。巴基斯坦人則希望將自己與印度相對等抗衡,而印度人不想把巴基斯坦視為自己的對等者。所以,我認為這幾乎是一種循環或階梯,每個人都在試圖將自己定位為比對手更優越的一方。因此,就目前而言,考慮到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敘事、印度和中國之間復雜的歷史,以及印度人和印度政府如何看待自己,中國不太可能扮演調解者的角色或更高級的角色,而是更可能被視為一個對抗性的力量。中國被視為與巴基斯坦勾結、支持巴基斯坦、利用巴基斯坦給印度制造麻煩。因此,就目前而言,中國要想在未來涉及印度的沖突中被視為外交仲裁者,仍然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夢想。
?埃里克·奧安德:是的,有趣的是,莫迪現在正受到這樣的批評,因為我記得他曾與特朗普有著非常特殊的關系。而如果這種特殊關系在像現在這樣都不發揮作用,那它還有什么意義呢?所以我想,莫迪現在肯定感到了一種孤立感,就像你所說的,那些印度原本期望會支持它的伙伴,沒有一個真的站出來支持印度,而巴基斯坦則有中國堅定地站在它那邊,這可能被很多人視為巴基斯坦的一個優勢。就你指出的這些對等關系而言,印度的國防預算是巴基斯坦的11倍,而中國的國防預算是印度的好幾倍。所以我想,他們想要把彼此視為對等者的想法,從數字上看可能會受到挑戰。我們看到的其中一個后果,也是我們一開始就討論過的,就是情況似乎又回到了2023年的狀態。我提醒大家一下,2020年發生了加勒萬河谷事件,當時有20名印度士兵在與中國的沖突中喪生。這是中印喜馬拉雅邊境地區發生的一系列對峙事件之一。這一事件讓兩國關系陷入了僵局,就像我提到的,學生交流、外交官往來、直飛航班和貿易等方面在大部分時間里都受到了影響。但實際上,兩國之間幾乎沒有任何接觸,甚至回顧一下中印領導人參加的一些外交峰會,他們在撒馬爾罕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幾乎不直視對方,甚至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上,兩國關系也非常緊張。這種情況在去年開始有所改變,但現在我們又得到了一些跡象,表明情況可能要回到過去了。蘇桑特,讓我跟大家談談社交媒體平臺X上新實施的一項禁令,印度政府已經禁止了CGTN、《環球時報》和新華社在該平臺上的活動。讓我們來聽聽新德里電視臺的報道。
?新德里電視臺(NDTV):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現已被印度中央政府封禁,原因是其傳播有關印度國防部門和印度軍隊的“虛假新聞”。中國及其代表以及此類官方媒體一直在散布大量關于印巴沖突的“虛假信息”。讓我們連線維沙爾了解更多情況。維沙爾,《環球時報》的X賬號一直在傳播大量虛假信息和假新聞,現在印度中央政府已對其采取行動,該賬號已被封禁。
?維沙爾·維韋克:嗯,沒錯。就在大約一小時前,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在X平臺上的賬號被封禁了。他們已經傳播虛假信息有一段時間了。他們時不時地就會發表針對印度的重大聲明,而且這些都是在中國官方授意下進行的。所以,這本質上就是中國官方媒體。如果你整天去看這個網站在X平臺上的賬號,你會發現上面充斥著針對印度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各種虛假信息,而這就是印度采取行動的原因。這是針對虛假信息的行動,針對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在進行的虛假宣傳的行動。而《環球時報》一度是這場虛假宣傳運動的前沿陣地。所以,印度已經采取了行動,封禁了《環球時報》在X平臺上的賬號。現在,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中國會如何回應了。
?埃里克·奧安德:好的。所以,不僅《環球時報》被封禁了,新華社、CGTN也被封禁了。蘇尚特,再幫我們理解一下,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你之前提到印度軍方對中國表態,但政治層面卻沒有。我們該如何理解印度對這些中國官方媒體在X平臺(原推特)賬號的封禁行為呢?
?蘇尚特·辛格:是的,埃里克,被封禁的不止這些平臺。沖突期間,超過8000個賬號被封,包括土耳其國家電視臺TRT等多個機構的賬號。所以我認為這是一系列大規模行動的一部分,但顯然其中一些封禁已被撤回。我不確定《環球時報》的賬號是否已恢復,但包括TRT在內的許多賬號確實被解除了封禁,因為封禁國家媒體的社交媒體賬號本身就不合理——尤其是當印度與這些國家保持友好外交關系時,這種做法根本不可行。另外,將《環球時報》稱為“中國官方喉舌”,我認為這是對中國官方和《環球時報》定位的明顯誤解。如果要封禁社交媒體賬號,為什么又允許這些媒體的網站在印度自由訪問呢?這顯然不合邏輯。
我認為印度方面當時存在大量恐慌情緒,官僚體系中、意識形態狂熱者或政治陣營中,許多人迫切希望在本土展示“有所作為”,證明“我們在采取行動”。但實際上,我不認為這些行為受到一致的政治領導直接管控。我曾在政府工作20年(包括軍隊服役經歷),必須說明的是,政府運作并非始終協調統一——各部門常自行其是,事后才試圖整合行動,這也是許多封禁決定和政策最終被推翻的原因。部分政府機構擅自行動,一些人急于表現得比上級更“忠誠”,宣稱“我們反制了中國、反制了土耳其”,但這反而讓政府陷入尷尬,最終不得不收回成命。這實際上反映出印度政府在危機中陷入混亂與恐慌,根本無法掌控局面。我們不必過度解讀,核心問題在于:莫迪的眾多支持者及其意識形態追隨者將中國視為對手,試圖以各種方式針對中國。莫迪和蘇杰生所屬的意識形態陣營對中國缺乏信任,而這種心態對未來關系絕非好事——這就是我對此事的分析。
?埃里克·奧安德:我們聽到的這些報道的基調似乎又回到了2024年之前的狀態,即,中國被視為可疑的敵人。去年,當中印雙邊關系局勢有所改善時,我們在這些媒體上并沒有看到這么多此類負面報道。但現在感覺,這些針對中國的本能反應又卷土重來了。我是不是過度解讀了?還是說,自從近期印巴沖突以來,印度媒體的輿論基調確實發生了變化?
?蘇尚特·辛格:是的,埃里克,這些頻道簡直是胡扯。你應該停止觀看和關注它們。印度這些媒體真的能反映時代思潮嗎?我是說,在衡量或評估公眾輿論方面,它們真的有用嗎?不,它們在公眾輿論層面毫無價值。
過去幾年里,部分印度媒體已經變得相當瘋狂了。如果你讀讀《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甚至是《紐約時報》上關于印巴戰爭的一些報道,你會發現,你提到的這些印度電視頻道,竟然公然宣稱“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已經被印軍占領”“巴基斯坦軍方首腦發動政變后被逮捕”等內容。這些荒謬的消息在周四晚上(5月8日,沖突的第二天)竟然在印度電視頻道上正式播放。你提到的新德里電視臺,也被阿達尼先生收購了,他是印度最頂尖的商人之一,與莫迪先生關系密切。這些頻道如今已不再是具有可信度的獨立平臺,它們大量輸出民族主義言論,既不核實事實,也不提供任何依據,只會憑空猜測局勢并妄加解讀。
2024年,印度媒體對中國的態度稍有緩和,本質上是因為印度政府當時明確釋放信號,不希望將中國描繪成對手或目標。但在印巴沖突期間,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而這些印度媒體又不清楚本國政治領導層的真實想法——當時政治領導層似乎也未能完全掌控局勢。于是這些媒體自行其是,認為“既然我們在抨擊土耳其和阿塞拜疆,那也該抨擊中國”,卻沒意識到印度決策層對待中國的策略,與對待巴基斯坦等其他國家的方式截然不同。
所以埃里克,雖然你說得對,這種現象確實表明印度存在一種敘事邏輯,一旦中印再次爆發危機,這種邏輯很容易被激活,但我還是建議你不要過度解讀。核心問題在于,這些媒體的報道本質上是缺乏事實依據的民族主義宣泄,而非客觀的輿論反映。
?埃里克·奧安德:我覺得我們的很多觀眾和聽眾都對追蹤這些報道很感興趣。所以,如果這些媒體渠道不是好的選擇,你有什么推薦的媒體嗎?對于像你這樣認真對待這些問題、想要更真實報道的人來說,會從哪里獲取印度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而且不是那么夸張的那種?
?蘇尚特·辛格:有些報紙相當不錯。比如《印度教徒報》(
The Hindu) ,它是一份權威性的報紙,非常嚴肅、冷靜。我強烈建議 大家 去訪問它的網站。阿南德 · 克里希南 ( Ananth Krishnan ) 曾是我們的嘉賓,上過我們的節目,他就是為這份報紙工作的。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中國問題記者之一。 絕對名副其實,《印度教徒報》是印度最冷靜的英文媒體。
還有一些獨立平臺,比如《電線報》(
The Wire)、《卷軸報》(
Scroll)、《大篷車》(
The Caravan)、《新聞分鐘》(
Newsminute)、《新聞洗衣房》(
News Laundry)。 這類平臺數量不多,但卻是我唯一推薦大家關注的。尤其是《印度教徒報》和上述獨立平臺,它們提供的英文報道更理性、客觀且平衡 。 埃里克,我必須鄭重建議你和你的觀眾:絕對不要接觸印度的電視頻道,它們完全不可靠。
?埃里克·奧安德:這感覺有點像美國的情況。
?蘇尚特·辛格:埃里克,我們這里的情況也類似,我的家人、朋友、父母、同事,沒有人看印度電視新聞。
?埃里克·奧安德:但是大眾會看電視新聞嗎?
?蘇尚特·辛格:其實大眾對這些電視頻道關注度并不高。如今最受歡迎的新聞內容,主要是獨立記者在YouTube上用印地語等各地方言制作的播報,這些才是真正的“流量擔當”。而那些電視頻道早已徹底喪失可信度,它們之所以存在,背后的動機截然不同——正如我所說,阿達尼有商業利益牽扯,而此前70%的這類電視平臺還由亞洲首富安巴尼掌控。因此,這些頻道的運營目的與新聞本身、客觀報道甚至盈利都毫無關系,完全是另一套邏輯。這也是它們聲名狼藉的原因,全球媒體及“無國界記者”(RSF)的排名都對此有過廣泛報道。
?埃里克·奧安德:確實,我剛才就在想,這是否類似于美國的情況——福克斯新聞(
Fox
News)雖然常被質疑事實準確性,但仍是美國政治生態中重要群體的發聲渠道。但你提到的印度這些頻道完全不同,它們是印度反華言論的主要輸出源。很多外界觀察者看到這些擁有龐大YouTube受眾的主流電視頻道,卻未必真正理解它們在印度媒體生態中的實際定位。
?蘇尚特·辛格:是的,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埃里克。你知道,這些頻道并不代表某種特定的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非常無序、不受控制的“輿論野獸”,所作所為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所以,它們既不是印度版的福克斯新聞,也不同于美國任何主流媒體。這種混亂局面在南亞地區——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很典型。你會發現,這些國家的媒體網絡完全喪失了客觀性,甚至對播報虛假新聞或不堪內容毫無愧疚感。比如,要是哪家媒體散布了“已占領巴基斯坦最大港口卡拉奇港”的謠言,至少第二天午夜前應該有勇氣出來公開道歉吧?但它們不僅不道歉,反而辯解稱這是“信息戰的一部分”,你能想象嗎?現在有些印度大型電視頻道居然能堂而皇之地說出這種話。
?埃里克·奧安德:在節目結束前,想快速聽聽您對開場提及話題的看法:中國近期對中印爭議邊境沿線27個地點進行更名,印方稱這些地點“位于其領土范圍內”。印度政府回應此事“荒謬”并予以駁斥。事實上,這已是中國第五次采取類似行動,印方認為此舉是中方“破壞其地區主權”的系列操作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更名時機的敏感性。正如您此前分析,印政府內部存在各部門工作不同步的情況,中國這樣的大型政府體系應當也是如此。但中方選擇在此刻由外交部宣布更名,背后有何考量?是否趁印度因其他事務分心之際推進相關動作?此外,能否談談印方對此次更名的具體反應?
?蘇尚特·辛格:埃里克,這背后有一段歷史淵源。每當印巴發生軍事沖突時,無論是1965年、1971年還是1999年,中國總會試圖向印度施壓,或釋放支持巴基斯坦的信號。我認為,此次在印巴軍事沖突期間宣布更名,是中國在向印度表明自身立場——中印邊境危機持續存在,雙方存在復雜的邊界問題。正如你所說,中國部分官員試圖向印巴同時傳遞信號:不要忘記我們之間的問題,雙方在此均部署了駐軍,這一意圖十分明確。
印度對此顯然極為憤怒。正如你提到的,印度強烈回應稱,此舉完全不可接受,且中方此前已多次采取類似行動,為何偏偏選擇此時?埃里克,核心爭議點在于:中印之間是否存在“既定區域”原則。直到約10年前,中印邊境談判中曾達成一項原則——既定區域不得變更。這些爭議地點處于印度行政管轄之下,當地會舉行選舉等各類活動,而對這些既定區域提出質疑,無疑激怒了印度。印度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雙方此前達成的所有共識已被拋諸腦后,這正是印度做出強硬回應(或說深感失望)的原因。
由于時間有限,我想補充一點:印度商務部長此前也引發了爭議,他試圖將當前問題歸咎于中國加入WTO,而非指責特朗普政府。目前在哈佛大學訪學的中國學者毛克疾曾犀利指出,如果印度認為可以利用中美貿易戰牟利,那就是在耍卑劣手段。我認為,這一系列事件共同導致了你此前提到的現象——中印關系即便未較去年倒退,至少也已陷入停滯。
?埃里克·奧安德:而且,我們不要忘記,中國已經限制了鍺的出口,鍺是一種關鍵資源,常用于高科技制造領域。此外,還有報道稱,中國正收緊對印技術人員輸出,限制其赴印協助建立制造業體系。不難看出其中邏輯:若印度試圖承接原本由中國主導的制造業產能,中方顯然不愿為其提供助力。因此,長期以來似乎不受中印政治問題影響的貿易關系,現在也開始受到影響,部分原因是美國正試圖將更多制造業轉移到印度,使其脫離中國。話雖如此,我們不要忘記,特朗普對蘋果公司在印度設立工廠(而之前這些工廠設在中國)非常不滿。所以,印度再次陷入了中美之間的夾縫中。在兩個超級大國展開貿易角力的背景下,印度該如何周旋?莫迪政府在處理中美關系時,又會采取何種策略?
?蘇尚特·辛格: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但我認為,如果印度人認為他們可以在中美貿易戰中漁翁得利,那么他們就不應該選擇站邊。特朗普總統已經重新挑起了關稅戰,而中美之間已經達成了一項重大協議。所以,印度人原本以為能從中獲得的所有好處,在某種程度上都已經化為泡影。而且,特朗普在某種程度上一心想讓印度難堪,他從未給過印度任何貿易讓步,甚至公開表態,稱印度政府已同意零關稅,這種言論在政治上對莫迪政府極具破壞性,也讓印度政府陷入尷尬境地。
而另一方面,中國人對此卻相當沉默,未作任何表態。當然,中印之間的貿易仍在持續增長,但主要是由中國主導。不過,正如你所說,中國也在為印度的重大制造業項目(尤其是iPhone在印投產)設置障礙。無論是iPhone的組裝設備,還是其子系統工廠,中國都在設法阻止相關資源流入印度。如你所言,印度必須謹慎行事,因為印度似乎已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埃里克·奧安德:這讓我再次感到困惑。在中美關系持續緊張的背景下,中國當前的戰略選擇令人驚訝。從宏觀視角看,印度對中國產品(特別是電動汽車)而言是極具潛力的增量市場。倘若中印關系能延續去年以來的緩和態勢(如邊境撤軍、恢復直航等可見舉措),本可培育更大合作空間。但現實是,中國依然選擇與巴基斯坦深度捆綁。究其矛盾點在于,從地緣政治收益看,印度的戰略價值顯然高于巴基斯坦。若能通過經貿紐帶使印度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產生戰略疏離(即便只是制造微小裂痕),就足以動搖美國在亞太的核心安全架構。因此,中國當前“重巴輕印”的路線令我費解。從長遠來看,若中印關系能步入正軌,印度能為中國帶來的利益,遠非巴基斯坦可比。
?蘇尚特·辛格:這個假設本身存在巨大不確定性。即便中印關系能夠走上正軌,兩國間根深蒂固的互信缺失仍是根本障礙。而這種不信任源于多重歷史積怨,以及兩國政治制度的意識形態對立、印美特殊關系等因素共同作用。更重要的是,印度幅員遼闊,人口與中國相當,其崛起進程必然引發中國的戰略警覺,中國很不愿意將印度打造成一個成為中國直接競爭對手的大國。
就市場層面而言,印度所謂“14億人口市場”存在認知偏差。印度實際具有消費能力的群體僅2億,而且印度人均GDP僅2600美元(中國1.3萬美元,美國8.6萬美元),加之印度國內嚴重的貧富分化,其市場吸引力被明顯高估。
但在地緣戰略層面,中國的確試圖阻止印度全面倒向美國主導的“四方安全對話”。值得關注的是,印度對此展現出戰略克制,某種程度上迎合了中國的這種訴求——沒有讓“四方安全對話”軍事化,也沒有采取任何可能激怒中國或促成陣營對立的行動。印度希望同時與中美保持友好關系。
另一關鍵癥結在于,2020年邊境危機后,印度稅務、警方及監管部門系統性打壓在印中企。這種“政治風險前置化”的監管環境,導致中國投資者形成創傷記憶。他們擔憂任何邊境上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新一輪制裁。過去四年的負面經驗,使中企對印大規模投資裹足不前。多重因素交織下,兩國信任重建任重道遠。
?埃里克·奧安德:印度當局當時針對中資企業高管的追查極具指向性,直接引發在印中企管理層對可能遭逮捕的切實擔憂。這種經歷導致中企對赴印投資和人員派遣長期持謹慎態度,且該情緒至今仍未緩解。由此推測,您對中印關系(至少短期內)的修復并不樂觀。結合當前巴基斯坦局勢及中巴關系現狀,您認為未來六個月中印關系將如何發展?觀眾該如何看待當前局勢?
?蘇尚特·辛格:從戰略層面看,印度確實希望維持對華和平。莫迪政府的外交決策層將竭力避免挑釁中國,一是確保不發生軍事對峙,二是確保不出現外交摩擦。核心目標是維持當前中印關系現狀。唯有如此,印度才能專注應對巴基斯坦。但需注意兩個并行的現象:其一,印度軍方與民族主義媒體持續炒作“中巴協同威脅論”,實則為軍費擴張制造輿論依據;其二,印度政治層保持克制——莫迪與外長蘇杰生至今并未公開指責“中國扶持巴基斯坦”,應當清楚分辨莫迪的表態與其他非官方媒體的言論。我的觀察是,印度將在維持對華政治友好現狀的同時,繼續維持與巴基斯坦的對抗狀態。唯有當莫迪團隊公開指控“中國武裝巴基斯坦”時,我才會真正擔憂局勢發生質變——而依我判斷,此類情形出現的概率極低。
?埃里克·奧安德:非常感謝您的深刻見解。在印度這樣信息環境復雜的國家,提升媒體素養至關重要。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耶魯大學南亞研究講師、來自新德里的蘇尚特·辛格解析中印巴三角關系。再次感謝您的專業分析。
作者簡介:埃里克·奧安德 ( Eric Olander ), “中國與全球南方項目”( CAP )的聯合創始人,擁有超過 25 年新聞從業經驗,曾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英國廣播公司( BBC )等媒體工作。
蘇尚特 · 辛格 ( Susant Singh ), 耶魯大學講師,印度《大篷車》雜志特約編輯,曾任《印度快報》副主編,并在印度軍隊服役 20 年。
本文編譯自The China-Global South Project網站2025年5月20日文章,原標題為
Why the India-China Détente May Be Over,原文鏈接: https://chinaglobalsouth.com/podcasts/why-the-india-china-detente-may-be-over/
本期編輯:何佳蔚
本期審核:江怡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更多內容請見↓
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