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Model 3上市,24小時斬獲11.5萬訂單,中文預定官網崩潰的舊史猶在眼前,新的吉尼斯紀錄已經誕生。
小米YU7短短18小時鎖單24萬,在業內業外的一片錯愕中,北京欠車王的含金量還在提高。
自年初刻意低調的公開后,小米YU7就與諸多爭議如影隨影,其中又以YU7與法拉利Purosangue的心有靈犀最為典型,并在小米設計師Shin回應原創性時的三個“沒有”中,完成了藝術升華。
Shin的一連串“沒有”被證實為與大V商量好的節目效果,但與顏值有關的“情緒價值”,或許能夠解釋小米如何用一小時拿下特斯拉在中國半年的銷量。
小米YU7(上)和法拉利Purosangue(下)
拆解小米的成功學,似乎是門不會過時的藝術。
無用但好看
小米YU7發布后,社交媒體上開始流傳一個熱梗:
Purosangue的車頭長,是因為Purosangue有6.5L V12發動機,小米YU7的車頭長,是因為Purosangue有6.5L V12發動機。
小米YU7可能參考了法拉利Purosangue的設計元素,但“長車頭”的確是小米汽車一以貫之的設計理念。在汽車產業,長車頭是豪華車型某種心照不宣的特征。
豪華車大多搭載大排量多缸發動機,縱置后驅的方案會讓發動機擠占車頭空間,導致車頭拉長,這也是Purosangue車頭長的原因。
同時,長車頭會讓車身顯得修長,使駕駛艙靠近視覺中心,視覺比例更協調美觀。
在汽車設計與工程中,一般會用L113這個指標衡量車頭長度,定義為前輪輪心到制動踏板的距離(dashto axle)。日常視角看,前門門框與前輪輪心的距離越長,車頭就越長。
寶馬4(上)與豐田卡羅拉(下),圖片來源:懂車帝
因此,定位豪華的車型大多會刻意拉長L113,比如沃爾沃S90沒有縱置發動機,也有個很長的車頭。
沃爾沃S90,圖片來源:懂車帝
電動車不僅沒有縱置發動機,連發動機都沒有,大部分電動車會用短車頭換取更大的座艙空間。但問題是,油箱換成電池不會改變主流的審美,因此依然有車型沿用了燃油車的長車頭,原因就是為了好看。
老牌豪華車奔馳就在EQS上沿用了燃油車的長車頭設計,但也許是出于風阻系數的考慮,奔馳采用了前移A柱并降低A柱傾斜角度的設計,不僅沒達到長車頭的美觀,反而有點憨態可掬(就是難看)。
奔馳S和奔馳EQS,圖片來源:懂車帝
小米在SU7的設計中,不僅刻意拉長車頭,還采用了更流暢的溜背造型,同時有意識地壓低了車高。
這一思路被L113長達680mm的YU7繼承,小米宣傳物料中稱之為“汽車工業沉淀百年的長車頭豪華設計”。
從實用性角度出發,相比能耗、空間、養護成本這些指標,外觀和溢出的動力的確是“無用”的,但這恰恰反映了小米汽車的設計理念:實用性讓位個性化,在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兼顧實用性。
小米SU7采用了匹配運動定位的造型設計,與卡羅拉氣息濃厚的同類車型形成了肉眼可見的差異,但代價是犧牲了后排空間的實用性。
在YU7的設計中,其車高(1608mm)比Model Y(1624mm)、小鵬G6(1650mm)蔚來ES6(1703mm)都要小,與之對應的同樣是空間的妥協——小米官方甚至沒有公布后備箱的容積。
這種理念看似與主流的購車需求相悖,但正所謂千金難買爺樂意,消費者會接受與鮮明特征對應的產品短板,并為差異化體驗支付更高的溢價。
因此,小米汽車的所堅持的設計理念,實際上是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中驗證兩個問題:
一是長車頭、大機蓋和流線外形所提供的“情緒價值”,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消費市場接受?
二是實用性讓位個性化的產品理念,對應的市場空間究竟有多大?
年輕又有錢
小米SU7上市前的多輪民間預測中,質疑遠遠多過肯定。結果不到一年時間,交付量突破20萬輛大關。
產業鏈成熟固然是小米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問題是,成熟的產業鏈會開放給整個汽車工業。推動小米汽車銷量的更直接因素,在于中國汽車市場在過去五年里發生的劇烈變化:
一是非家庭消費者占比的提高;二是首次購車消費者平均年齡的結構性下降。
按照易車研究院的口徑,2014-2023年十年間,單身用戶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比例從10%提高到了22%,同期,汽車市場大盤只增長了28%。
雖然占比不高,但由于中國汽車銷量實在太大,如果把單身用戶視為獨立的市場,500萬輛左右的規模已經超過了日本、德國、英國這類傳統汽車大國。
同時,以十年為世代衡量,不同代際間首次購車平均年齡在持續下降。按照羅蘭貝格的口徑,2017年到2022年,21-30歲的購車人群增長了11%,也讓首次購車群體的平均年齡下降。
考慮到同期國內初婚年齡的提高,家庭用戶的占比恐怕會進一步壓縮。
也就是說,汽車消費市場結構在逐漸年輕化。這種情況下,汽車市場的消費需求也會逐漸從實用性向個性化傾斜。
原因不難理解,家庭用車的特點是“既要又要”:大部分時間是一個人駕駛,但必須考慮家庭出行的場景;跑不了幾次長途,但一定要兼顧過年回家的需求。這種情況下,需求會不可避免的向實用性靠攏。
但在更加年輕的非家庭用戶的需求區間里,相比空間與能耗這些實用性參數,長車頭、大機蓋和流線外形帶來的“情緒價值”,會在具體的消費決策里占據更高的權重。
當社會財富和商品供給積累到一定程度,消費需求的分化就會成為一種必然。小米SU7發布時,雷軍曾回應過“為什么做轎車而非SUV”,與市場結構的變化不謀而合:
1.轎車更適合一個人開,同時兼顧家庭;2.轎車更容易做到“好看好開”;3.大部分年輕人的Dream Car都是轎車。
對二十年前的消費者來說,能開上皮實耐用的桑塔納,已然是堪比環球旅行的人生快事。但伴隨社會財富的增長,個性化的需求會呈現擴張,讓“情緒價值”開始被消費市場接受。
無論是YU7的長車頭,還是SU7 Ultra 1548Ps的馬力都很難算得上“實用”。但商品的實用性與市場接受度,并不存在絕對的緊密綁定。
大部分緊湊型SUV車主并不是真心喜歡湊型SUV,而出于種種原因,暫時無法成為AMG C63和寶馬M4車主。
賭性更堅強
小米推出承擔走量任務的SUV早已是市場共識。但在SUV上繼續放手一搏劍走偏鋒,多少讓人感到意外。
原因在于,作為全球公認的走量車型,SUV誕生的初衷恰恰是盡可能覆蓋乘員與裝載空間、道路通過性等實用性指標,不僅與個性化需求相背離,搞“情緒價值”的空間也比轎車小很多。
去年全球前十大暢銷車型中,有足足六款SUV,兩款“美國人的SUV”福特F-150和雪佛蘭Silverado,僅有兩款轎車,還是史詩級長青車型卡羅拉和凱美瑞。
從保時捷到法拉利,每一個對SUV嗤之以鼻的跑車品牌,最后都挨了一記回旋鏢——年輕人有自己的Dream Car不假,但車企也有自己的OKR。
在中國,SUV更是新能源車當仁不讓的主戰場,原因就在于SUV與家庭用車這個最大的消費需求相匹配。無論是10-20萬元的大眾車型,還是30萬以上的高端車型,SUV的地位都穩如泰山。
也就是說,小米在一個以實用性為主、肩負走量重任的車型上,依然沿用了“滿足個性化,兼顧實用性”的設計理念。
小米的宣傳物料大大方方的坦誠了這一點
無論是不是有意為之,在小米YU7問世前,市場已經留下了足夠多的“除了銷量都比Model Y好”的故事。海量參考教材擺在面前,小米顯然比誰都清楚,自己沒辦法用Model Y的方式擊敗Model Y。
作為汽車工業的新來者,小米很難在規模化生產與供應鏈管理上比肩老牌車企。參與主流市場的激烈競爭,反倒容易陷入“外面全是比亞迪”的同質化陷阱。因此,小米規劃了一條基于自身特點的路徑:
一是錨定明確的價值主張(性能/運動),在對應的技術領域(高轉速電機)密集投資,并用市場公允的評判標尺(賽道圈速)完成品牌形象樹立。
二是基于品牌形象對應的個性化需求,設計針對性的車型,而不是用一款車型盡可能覆蓋所有的需求與場景。
三是用高效率的營銷讓品牌影響力快速擴散。
其中的難點在于,一個人不可能貌似吳彥祖的同時神似金城武,一輛車也很難既商務又運動,對某種特質的強調(如運動造型),也會帶來對應的缺陷(如空間)。
另一方面,個性化的需求缺乏清晰的衡量標準。不會有人認為空間小是一種“實用”,因此實用性的參數大多為市場所共識,但外觀的設計、品牌的形象卻見仁見智,難以捕捉。
上一個勇于在主流市場另辟蹊徑結果陰溝翻船的車企,恰恰是小米的對標對象特斯拉:
由于過于前衛的設計和復雜的生產工藝,特斯拉Cybertruck量產計劃一波三折,兩年跳票四次。2023年開啟交付時,馬斯克曾表示Cybertruck“訂單爆了”:預定量超過百萬,但年產能只能提升到25萬輛。
當時曾有機構跟蹤,Cybertruck截至2023年9月的預訂量的確突破了200萬[2],需要數年消化。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訂單最終的轉化率只有大約2%,從“產能不夠用”變成了“確實沒人買”。
與小米理念最相似的車企,很可能是做奶爸車的理想。兩者的區別在于,相比小米“實用性讓位個性化”的策略,理想的思路是讓個性化讓位極端的實用性,“落后”的增程技術反而滿足了家庭用車的需求。
坦克300爆火后,方盒子車型密集上市,越野SUV市場越發擁擠。有了理想的率先盈利作為表率,外觀設計如出一轍、技術路徑大同小異的奶爸車陸續亮相。
可以預見,有了18小時鎖單24萬的江湖傳說,各式各樣的豪華高性能SUV,恐怕會在未來幾年成建制登場。
尾聲
制造業領域,對技術的探索和對消費需求的洞察同樣重要,但前者一直被放大,后者卻時常被忽視。
拍立得的成像化學原理與其他膠片相機幾乎沒有任何不同,其發明者愛德溫·藍德(Edwin Land)并沒有創造全新的科學原理,也沒有研發科幻級別的技術方案,而是構想了一個新的模式——把顯影劑集成到底片上。
時至今日,單反相機的精密程度無以復加的復雜,但拍立得這種一次成像的相機產品依然活得好好的。
對一個成功的產品來說,突破性的技術、高效率的營銷策略、獨特的設計審美的重要性實則等量齊觀。在呈現細分趨勢的市場中,對“情緒價值”的捕捉往往比清晰明確的技術參數更加復雜。
小米YU7的受眾未必懂車,Labubu的消費者可能花了冤枉錢,但請一定記住《華爾街日報》曾如此評價穿著Patagonia小馬甲的大資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6]:
“城里人穿著來自Patagonia、Wander、the North Face的專業戶外裝備,他們看上去準備攀登珠峰,但他們大概率只是去買星巴克。”
參考資料
[1]Why an electric motor?Monceau Automobiles
[2]Tesla Cybertruck Pre-Orders Surpass 2 Million,Tesmanian
[3]李想:做正確的事,不做容易的事,經緯創投
[4]2025年嗶哩嗶哩汽車行業白皮書,嗶哩嗶哩
[5]重回1970s:日本汽車是如何全球崛起的?錦緞
[6]Gorpcore: How Arc’teryx Parkas and Salomon Hiking Boots Became High Fashion, WSJ
[7]汽車人群洞察與購車決策白皮書,汽車之家研究院
編輯:李墨天
責任編輯:徐珊珊
封面圖片來自ShotDec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