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關系的緩和(上)
1.國際局勢新變化與美蘇力量對比
60年代末國際局勢發生了某些新變化。這主要表現為美國在戰后初期獲得的優勢地位相對削弱,其他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事務中的影響相對增加。這些變化是長期累積而成的。
隨著戰后20多年來世界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美國經濟的競爭力相對下降,在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明顯降低。這種狀況在越戰期間進一步顯現。由于越戰導致軍費劇增和政府推行社會計劃,美國財政狀況逐漸惡化。約翰遜政府出于政治原因不愿增加稅收。通貨膨脹率逐年上升。尼克松政府試圖通過緊縮遏制通貨膨脹。但通貨膨脹未得到制止,還出現了經濟停滯。這種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出現,即所謂"滯脹"的局面,此后長期困擾美國和西方經濟。到1970年,美國出現了戰后首次對外貿易逆差。這標志著美國已經從戰后初期所處的巔峰向下滑落,它影響和干預世界事務的能力也相應下降。美國通過越戰還認識到,它所擁有的龐大軍事力量并不總是解決國際政治問題的有效手段。
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繼續增長。在美國身陷越戰之際,蘇聯在世界各地的影響顯著增強。
20多年來西歐和日本的經濟有長足的發展,在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顯著增加,使西方聯盟內部關系發生某些變化。西歐一些國家聯合自強,特別是法國奉行獨立的對外政策,在世界政治中發揮更加獨立的作用,在東西方關系中也開始采用某些主動行動。它們的影響和作用是美國也不能忽視的。
中國仍然是相對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但擁有眾多的人口、廣闊的國土、巨大的潛力,特別是60年代初以來奉行不同于美蘇的對外政策,并擁有獨立核力量,成為世界政治中活躍的獨立因素,在東亞和世界上擁有日益廣泛的影響。
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獨立后自主地選擇發展道路,積極維護國家主權,奉行不結盟政策,并開始進一步爭取聯合維護經濟權益。
這些使世界的面貌與戰后初期顯著不同。美國以及蘇聯已不可能獨自決定世界事務。
1971年7月6日美國總統尼克松(1913-1994)發表演說,承認戰后25年來世界發生的重大變化。他認為,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已不再完全占支配地位;世界上出現了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國、西歐、蘇聯、中國和日本;促使它們構成一種穩定的均勢,可以使美國保持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這意味著美國將采取適合國際局勢新變化的對外政策。美蘇軍事力量對比也發生重大變化。
美國在越南投入巨大軍事力量,使它在世界其他地區的軍事力量相對減少,投入其他軍事領域的費用也相對減少。戰后一直是美國全球戰略重點的歐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由于力不從心,美國在70年代初修改常規戰略方針,放棄在歐洲和亞洲各打一場較大規模戰爭,并在其他地區打一場較小規模戰爭(即"兩個半戰爭")的設想,提出在歐洲或亞洲打一場大戰,同時在其他地區打一場小戰(即"一個半戰爭")的設想。在核力量方面,60年代初美國具有明顯核優勢時,曾根據"相互確保摧毀"的理論規定了戰略核力量的數量指標,1967年達到指標后核武器數量便基本穩定下來。
蘇聯經濟在60年代保持增長,盡管增長率已低于50年代。到60年代末,某些與國防有關的工業品產量接近美國。蘇聯在保持陸軍數量優勢的同時,海、空軍迅速發展,70年代初海軍艦隊已在各大洋游弋。常規軍備質量也明顯提高。蘇聯在60年代全力擴充戰略核力量,60年代末戰略導彈數量大體與美國相當,并仍在繼續增加。這標志著美蘇軍事力量已大體平衡。
對蘇聯來說,軍事力量大體平衡使其可以同美國平等地進行裁軍談判,通過談判緩和東西方關系又可以加強雙方的經濟交往,使其能從西方獲得急需的資金和技術,給困難重重的經濟注入活力,以盡快縮小在綜合經濟實力上與西方的巨大差距,并集中力量提高軍備質量。美國并不想聽任蘇聯處于平等地位甚至取得優勢,但擺脫越戰造成的嚴重困難、改變戰略上嚴重失調的局面、發展更先進的武器系統等都需要時間。
一定程度的緩和可以提供時間。況且,就美蘇兩國的戰略核力量而言,既有的數量已足夠多次摧毀對方,再增加核軍備數量已無實際軍事意義。所以,美蘇兩國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東西方關系。地處東西方對峙前沿的西歐更希望局勢有所緩和。它們已經可以憑借日益增強的實力在某種程度上制約美蘇對峙,促進緩和進程。
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時呼吁用談判代替對抗。3月勃列日涅夫提出通過東西方對話實現歐洲緩和。兩年后蘇共二十四大提出以緩和為中心的和平綱領。從1969年11月起,美蘇開始進行由于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延遲的限制戰略武器談判。此后,美蘇以及東西方之間進行了一系列旨在緩和關系的談判。
2.70年代前期的緩和
緩和最先取得進展的是德國問題。1969年10月社會民主黨人勃蘭特(1913-1992)出任聯邦德國總理。這是戰后社會民主黨首次成為西德主要執政黨。此前不久,勃蘭特任外交部長的大聯合政府已修改哈爾斯坦主義,仍認為第三國承認東德是對西德不友好的行動,但是否與之斷交將視情況決定。勃蘭特執政后提出"新東方政策",謀求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開始進行一系列談判。1970年8月勃蘭特訪蘇,兩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保證不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無條件尊重歐洲所有國家現有邊界的不可侵犯性。12月勃蘭特赴波蘭,兩國簽訂關系正?;A協定,西德正式確認波茨坦會議確定的波蘭西部邊界。這兩項條約被統稱為"東方條約",使德國問題向著進一步正式承認現狀的方向前進了一步。
與此同時,蘇聯提議四大國就西柏林地位問題交換意見。1971年9月四大國簽訂協定,確認西柏林的地位不變,即它不是西德的一部分,但西德可以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上代表西柏林的利益。這意味著蘇聯不再堅持結束西柏林占領制度的要求,但西德仍不擁有對西柏林的正式管轄權。
1972年11月8日兩個德國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認各國主權平等的原則,強調現存邊界的不可侵犯性和對方領土的完整性,決定發展正常的睦鄰關系并互設常駐代表機構。這表明西德正式放棄哈爾斯坦主義,承認東德是獨立的、擁有主權的"第二個德意志國家"。此后,東西方國家相繼交叉承認兩個德國。1973年兩個德國同時進入聯合國。
德國問題的新進展并未解決任何懸而未決的問題。它的意義在于有關各方都正式承認現狀,承諾不以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改變現狀。這就為歐洲局勢的緩和清除了重要障礙。兩德關系改善后,東德修改憲法,刪去有關德意志民族和德國統一的字句。蘇聯與東德締結新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也對原條約作了相應修改。西德則表示,謀求在歐洲和平狀況下通過自決重新實現德國統一,仍然是西德的政治目標。
美蘇關系對東西方關系具有決定性影響。美蘇之間的緩和主要表現在軍備控制問題上。經過長期的多輪談判,雙方在若干問題上取得進展。
1972年5月尼克松作為訪問蘇聯的第一位美國總統,在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舉行會談,雙方簽署一系列文件,最重要的有三項。一是《關于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規定雙方均可部署兩個反彈道導彈系統。事實上雙方的有關技術都遠未成熟。二是《關于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臨時協定》,規定凍結雙方的陸地洲際導彈及其發射器、彈道導彈潛艇和潛艇導彈發射器等的數量,雙方均可使用合法技術手段對對方進行核查。蘇聯在多數凍結項目上擁有數量優勢。對于彈道導彈攜帶的彈頭數量、當量和質量,可運載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和中程導彈,以及正在研制的有關新技術,協定都未加限制,雙方仍可在這些領域展開競賽。該協定后來未能發展為長期條約。上述文件及其補充議定書統稱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三是《蘇美相互關系原則》,規定雙方在和平共處原則基礎上發展互利合作關系,避免軍事沖突,防止核戰爭,用和平手段解決分歧。
這次美蘇首腦會談是緩和的重要標志。此后幾年,首腦會談成為推動緩和的重要方式。1973年勃列日涅夫訪美和1974年尼克松訪蘇時,雙方都簽署大量合作協定,但軍備控制談判無實質性進展。1974年11月美國新總統福特同勃列日涅夫在蘇聯符拉迪沃斯托克會談,雙方達成口頭協議,規定了未來10年雙方擁有的洲際導彈發射器、潛艇導彈發射器和重型轟炸機的最高限額,其中包括先進的分導式多彈頭導彈的限額。事實上蘇聯還沒有這種導彈,美國的擁有量也遠低于限額。這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以后核軍備競賽的方向。但隨后雙方在美國的機載巡航導彈和蘇聯的新型轟炸機應如何計算的問題上出現分歧,后續談判進展緩慢。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