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肇慶市華農節水抗旱稻研究院
(下稱“肇慶研究院”)
在肇慶沙浦基地正式揭牌
研究院將深度整合
華南農業大學與肇慶市資源優勢
構建華南地區
節水抗旱稻綠色種源創新中心
節水抗旱稻究竟有何神奇之處?
就在前不久
《節水抗旱稻的故事》新書發布
將華農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院長
農學院教授羅利軍等 科學家長期攻關
的科研故事 娓娓道來
關于節水抗旱稻的未來
華農科學家的愿景是什么?
聽他們說——
計劃增產稻谷4億公斤
保障廣東糧食安全
水田旱地都能種,新地、山坡地、荒地、鹽堿地來者不拒……是的,你沒看錯,這真的是水稻——它的名字,叫做節水抗旱稻。據介紹,節水抗旱稻不僅改變了傳統種植模式,拓展了水稻的種植空間,更實現了免耕直播,憑借簡單易行、投入低的特性,成為農戶眼中的“神仙稻”。
自2024年以來,在華南農業大學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的推廣下,節水抗旱稻已在廣東13個地市示范試種節水抗旱稻,年種植面積超1萬畝。在肇慶,華農團隊已經完成了首期600畝撂荒地的改造,基本建成試驗功能完全的育種試驗基地,初步形成適合華南地區撂荒地應用場景的“節水抗旱稻栽培技術”規范。
華農校長薛紅衛,中國工程院院士、華農教授羅錫文,華農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羅必良,華農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院長羅利軍,肇慶市政府副市長謝桂坤,肇慶市政府副秘書長李禹山共同揭牌
“希望肇慶研究院盡快選育出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優質節水抗旱稻新品種, 加快推動肇慶節水抗旱稻產業鏈發展。”肇慶研究院揭牌儀式上,華農校長薛紅衛肯定了肇慶研究院取得的進展,并勉勵團隊師生再接再厲,把研究院與沙浦基地建設為節水抗旱稻事業在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科創引擎。
活動期間,肇慶研究院與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廣東省高等學校未來作物精準育種基礎研究卓越中心簽署基地共建協議。“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肇慶分院”“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實驗室肇慶節水抗旱稻育種基地”“廣東省高等學校未來作物精準育種基礎研究卓越中心肇慶沙浦育種基地”同步揭牌。
華農實驗室里的節水抗旱稻稻苗
肇慶種植基地實拍
據介紹,肇慶研究院成立后,將繼續整合校地資源,做好基地科研設施能力提升,加強人才引進與團隊本地化建設,探索再生稻、稻-豆帶狀種植模式,創新推行市場化運作與企業化管理模式,致力打造華南地區節水抗旱稻育種技術研發與成果展示的核心平臺。
此前,針對廣東省糧食安全需求,團隊制定了《基于節水抗旱稻的新增4億公斤糧食行動方案》。“我們計劃用5年時間,通過發展節水抗旱稻實現撂荒地規模化復耕100萬畝,新增稻谷產量4億公斤。”華農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院長,農學院教授羅利軍介紹。
一本書背后的國家糧安戰略
“神仙稻”逆天改命之路
羅利軍指導學生實驗
走進華農農學院的實驗室,一排排水稻苗整齊地排列在培養架上,嫩綠的葉片舒展生長。 羅利軍一邊指導學生記錄幼苗的生長數據,一邊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在水田,節水抗旱稻的產量、米質與普通水稻基本持平,但可節水50%以上;在旱(山坡 ) 地,它還可像種植小麥一樣進行旱直播,關鍵時期若遇干旱,適當補水也能增產穩產。”
據介紹,相比傳統水稻淹灌栽培,節水抗旱稻良種良法配套可減排溫室氣體90%以上,減排甲烷97%以上,相關科技成果先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華南農業大學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揭牌成立
華農與節水抗旱稻結緣“官宣”,還要回到一年前。2024年2月,華南農業大學與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華南農業大學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同步揭牌。
研究院成立后,在廣東省積極推廣節水抗旱稻示范種植,開展科研攻關,推動種質創新,保障糧食安全。一年多的時間,羅利軍團隊幾乎走遍了整個廣東。
今年6月出版的新書《節水抗旱稻的故事》,由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與華南農業大學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聯合編著,共分為九個章節,既有專業的育種理論,也有生動的科研故事。全書采用科普化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節水抗旱稻從實驗室基因測序到田間地頭艱苦試驗的科研歷程。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毛文濤表示,《節水抗旱稻的故事》是一部融合科學人文與農業科學家奮斗精神的作品。“翻開這本書,我相信讀者不僅能了解一項重大科研成果的誕生歷程,更能感受到中國科學家‘雖千萬難,吾往矣’的精神力量。”
廣東年推廣超萬畝
神奇水稻破解撂荒地難題
作為一種新的栽培稻類型,節水抗旱稻深度契合“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雙碳”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需要,它的“出海”之旅也收獲頗豐:自2008年開始,節水抗旱稻已在非洲肯尼亞、馬達加斯加、多哥、烏干達、加納等20多個“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了篩選試驗、示范種植和應用推廣,種植成效顯著。
在亞熱帶氣候的廣東,節水抗旱稻的成績單亦十分亮眼。
工作人員現場演示收割
2024年8月,節水抗旱稻首次大規模亮相廣東。在位于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的種植示范田里,工作人員穿著便鞋走進田中,彎腰用鐮刀割下一把稻穗,向來賓們分享豐收的喜悅。
在這片800畝香蕉園復墾地上,全生育期直播旱管節水抗旱稻克服了砂質土壤不保水、灌溉系統末端不易引水的問題,生產成本比常規水稻的減少1/3,產量達到500公斤每畝。更讓人驚喜的是,煮熟后的稻米口感甜糯,絲毫不輸常見的水稻絲苗米。
節水抗旱稻水稻苗
2024年11月,華南農業大學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在肇慶首期啟用超600畝耕地。2025年3月,肇慶沙浦基地上,隨著播種機點火啟動,首屆“立足鼎湖,我選我秀”節水抗旱稻早稻開播儀式舉行,團隊在這里陸續播種了1.5萬余份種質資源,涵蓋超過200個新品種(品系),用于種質篩選和品種比較試驗。
在肇慶懷集、惠州高潭等地, 研究院還 組織了大面積成片試種示范。其中,肇慶懷集有6000多畝地連片種植節水抗旱稻,長勢良好,最低畝產達800斤。
此外,清遠佛岡種植戶通過旱直播技術,使“旱優73”品種在撂荒地上的畝產從500斤提升至1000斤;在河源紫金縣20年撂荒地上,“旱優113”全程旱種旱管,實現畝產920斤;陽春市陂面鎮“農光互補”試種節水抗旱稻,畝產達到350公斤。示范種植表明,節水抗旱稻在全省范圍內均適宜種植,這對撂荒地復耕具有重要意義。
節水抗旱稻種植示范點
羅利軍表示,接下來,團隊還將推動節水抗旱稻種植與人工智能、智慧農業等新興技術的融合。“我們將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改變傳統生產模式,進一步提升節水抗旱稻的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益,助力產業發展。”
從一滴水的精微計量
到一片綠的韌性生長
華農將繼續加大
節水抗旱稻推廣力度
以綠色科技守護中國糧倉
/節水又抗旱!華農產業研究院+1!/
/不愛澆水,能種好水稻嗎?/
/多少分可以上華農?官方消息來了!/
-SCAU-
來源 | 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 南方農村報
圖 | 新禾融媒體工作室 劉嘉莉 藍曉珊 胡欣玲
部分由受訪者供圖
編輯 | 新禾融媒體工作室 張韞婕
初審 | 曾子焉 費思迎
復審 | 陳芃辰
終審 | 鐘耿濤
左下點擊標簽閱讀更多,右下點贊、分享、推薦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