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今全球治理體系正經歷深刻重構,西方以安全邏輯重塑經濟版圖,“全球南方”的崛起推動權力再分配。美國和中國的治理理念形成鮮明對照:前者奉行單邊主義,濫用關稅和制裁等手段,破壞國際秩序;后者則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編織合作網絡,在聯合國等平臺拓展多邊外交。中美力量的消長將決定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未來。在中歐建交50周年之際,歐洲必須找準自己的戰略支點。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者:維托·彼得羅切利
(Vito Petrocelli)
意大利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前主席
意大利金磚研究院主席
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預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將前往北京參加中歐峰會。但近年來,中歐雙邊關系惡化,歐盟領導人抱怨貿易“不平衡”,指責中國的“傾銷”行為,還對中國在歐洲關鍵基礎設施領域日益增長的影響力越來越警覺。2019年,歐盟將中國定義為“合作伙伴、經濟競爭對手和制度對手”,標志著對華態度的正式轉變。
基于這些原因,《歐洲經濟安全戰略》將重點放在了三個支柱上:提高競爭力、防范經濟攻擊和建立可靠的伙伴關系。這一戰略與美國的做法既有相似之處,又有獨特之處,它尋求在不完全關閉合作大門的情況下管理競爭關系。面對美國的單邊主義,中歐應加強合作。
在當今世界兩極分化、碎片化加劇的背景下,全球治理格局發生深刻變化。西方對自己的先進性和主導地位的樂觀態度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現實的觀點:國家之間的競爭和不穩定的聯盟關系是這個世界的基本特征。
烏克蘭危機和中東沖突,以及中美之間的競爭,只是這一特征的幾個表現。此外,新興國家(通常是前殖民地國家)正要求全球力量再平衡,賦予“全球南方”國家更多權力。
圖片來源:新華社
對此,西方的應對舉措是優先考慮安全而不是利潤,盡量減少對“潛在敵對地區”的經濟依賴,讓區域一體化機制發揮更大作用,例如擴大歐盟和加強同非洲的關系。在經濟和軍事手段相互交織的“混合戰爭”背景下,全球貿易已成為主要“戰場”。
自特朗普開啟第二任美國總統任期以來,這場“混合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其主要特征是:在中美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美國努力維護其產業和技術霸權,在可再生能源、芯片和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推行保護主義舉措;而中國憑借在電池生產、稀土和某些高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正努力縮小同美國的差距。這種競爭表現在關稅、制裁、出口限制和鼓勵國內投資等方面,更強調安全問題而不是純粹的經濟利益。
美國及其歐洲盟友針對中國經濟發起了“去風險”和“脫鉤”戰略,但落地實施需要時間,其本身就是重大的經濟風險。美國希望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貨膨脹削減法案》等措施支持其國內生產,而中國則需要外部市場和技術來維持增長。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一邊是美國的保護主義日盛,另一邊是全球競爭日益充斥著利己主義,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可能會被邊緣化。歐洲精英們面臨的任務是捍衛歐洲大陸的工業和社會遺產,避免經濟衰退和國際地位下滑。
與美國采取單邊主義、孤立主義行動,以自身利益為中心維護全球霸權不同,中國積極擁抱多邊主義,在全球舞臺上促進國際合作,建立經濟和外交關系。這種政治觀點上的差異對國際格局意義重大,影響著國家間關系、權力動態和國際合作。
在特朗普的兩屆總統任期內,強硬的單邊主義立場成為了美國外交政策的鮮明特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優先”議程。美國政府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 (TPP) 和《巴黎協定》等多邊協議,實施了更具保護主義色彩的貿易政策,包括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以期減少貿易逆差,促進國內生產。此外,它還破壞了與傳統盟友的多邊合作,質疑同盟關系的效力,要求盟友更多地“出錢出力”。尤其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美國的外交政策更加獨斷專行,專注于對美國更有利的雙邊協議。
相比之下,中國采取了多邊合作的方式,不斷加強其全球影響力,并通過經濟和外交合作建立伙伴關系網絡。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中國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踐行多邊主義的典范。通過全球基礎設施項目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融資,中國提升了地緣政治地位,加強了與150多個國家的經濟聯系。“一帶一路”是新時代的絲綢之路,它不僅促進了貿易與投資便利化,還構建了政治外交影響力網絡,從而增強了中國的軟實力。中國在聯合國、G20、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中的表現也更加積極。
美國的國防政策日漸激進,包括出臺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威脅退出國際防務組織等。與此相反,中國始終秉承外交優先的原則,強調發展區域經濟和安全合作,而不是直接訴諸軍事手段解決爭端。
這兩種理念之間的競爭將對未來的國際體系產生重大影響。未來幾年,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將在塑造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Risk management"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