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上博物館,傳統文化也有了新表達。
走進安徽博物院,獨特的四方體建筑造型詮釋“五方相連、四水歸堂”的中式美學與哲學理念;漫步展廳,一件件重量級的館藏文物照見江淮大地的滄桑巨變。而近期,這里最惹眼的,是自5月28日開放的“安徽博物院中國聯通特展廳”。
聯通特展廳與其首展“圓明園獸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同日開放。在特展文創區,“連心簪”“連心扣”兩款深度融合文物元素的文創產品深受參觀者喜愛;在AI拍照區,觀眾正在AI時光門拍照機和智衣衿兩款交互終端前排隊,體驗一把“我與文物合個影”;在裸眼3D大屏前,觀眾無需佩戴眼鏡,通過特殊光學透鏡和折角屏幕設計,利用雙目視差即可感受逼真三維效果。
特展還展現了中國聯通以AI等技術賦能文博場所的生動案例,如國家博物館的“中華文明云展”、陜西歷史博物館與法門寺的“千年文物”等。借助人工智能,穿越時光門,“AI”上博物館,傳統文化也有了新表達。
聯通&國博——中華文明云展
最近,“去博物館看展”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很多博物館更是一票難求,而國家博物館“中華文明云展”(二期)的上線打破了時空限制,人們坐在家中就能體驗“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的奇幻旅程。
AI牽線云端邂逅,千年文物躍然屏上。云展二期在一期的基礎上創新升級,以“古代中國”基本陳列遠古、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為主要內容,不僅通過全景三維建模技術將實體展廳映射到云展空間,還利用高精度文物掃描技術生成637件2D文物、65件3D重點文物進行展示,并提供自主漫游和數智人導覽兩種游覽模式。其中,中國聯通行業首創的“開元”數字空間引擎技術實現了3D空間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能夠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并提供豐富的沉浸式體驗。
聯通&國家自然博物館——探秘史前“不迷路”
“您已經到達劍齒虎和大唇犀展區……”那些神奇的史前巨獸是什么樣子?走進國家自然博物館,神秘的傳說有了具象化展示。
戴上AR眼鏡,將眼鏡對準兩頭劍齒虎與大唇犀的標本,下一秒,巨獸搏斗場景便生動地呈現在眼前,科技的“加持”讓沉睡的史前巨獸在觀眾眼前“復活”。北京聯通為國家自然博物館打造的智慧導覽應用,在AI、AR、點云空間識別等技術加持下,觀眾佩戴AR眼鏡即可觸發虛擬數字內容導覽,并提供精準且個性化的參觀路徑推薦、實時導航和沉浸式展品講解。
身穿探險服,背著戶外包,小探險家一般呆萌可愛的小恐龍,是聯通為國家自然博物館打造的數字講解員。來到展品前,它會主動介紹展品的背景信息,并與游客互動問答。小恐龍數字人形象與互動系統讓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展陳內容,提升參與感和學習興趣。
坐落在館中的全新升級版“智衣衿”AI互動一體機,則打造了“恐龍紀元”沉浸體驗。以AI人像融合+史前場景重建技術,讓觀眾穿越至侏羅紀秘境,與異特龍、翼龍等史前生物同框互動。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當天,現場累計觀看量超19萬,線下體驗聯通‘智衣衿’觀眾超300人。”
聯通&湖北省博物館——穿越青銅紀
今年4月29日,湖北省博物館打造的全國首個電影級數字文物VR數字空間項目《穿越青銅紀》正式向公眾開放。
《穿越青銅紀》通過多模態大模型構建文物數字孿生體,不僅可以全方位欣賞文物的全景或細節,且通過AI視覺檢測+3D空間融合方案,結合手勢識別與聲音反饋技術,實現了與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曾侯乙編鐘的互動體驗。
其中,曾侯乙編鐘互動體驗以原聲采樣,結合“曾侯乙調鐘試音”的劇情,生動展現了“一鐘雙音”的奧秘,當游客帶上VR眼鏡,揮動虛擬木槌,“敲擊”曾侯乙編鐘的正鼓部、側鼓部,AI實時捕捉動作軌跡,配合聲音合成技術,即刻奏響穿越2400年的中國之聲。
該項目是湖北聯通落地的國內首個支持百人高并發接入的VR沉浸式應用典范,通過部署基于聯通5G-A的三網融合及邊緣計算解決方案,項目成功實現了4K@90fps超高清畫質呈現與毫秒級交互響應,確保多人協同操作的無延遲、畫面無卡頓體驗。
聯通&國家考古博物館——悠悠上古 厥初生民
百萬年前的古人類如何在蠻荒時代生存?如何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資?這些問題,都要通過考古工作,才能穿越回悠悠上古,找尋原初先民的生活印跡。
距今約4300年的陶寺遺址,是考古學上確認與堯時期相吻合的重要文化遺址。在位于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核心區的國家考古博物館,中國聯通為陶寺遺址打造的AI+3D球幕影片《考古遺址中的文明——陶寺》,運用AI、XR、裸眼3D等數字技術,以球幕三維影片的形式展示陶寺遺址,讓大眾在數字空間中沉浸式探索考古遺址,層層揭開“堯舜禹時代”的神秘面紗,將一件件珍貴文物從靜默的歷史長河中“喚醒”,身臨其境地感受遺址和文物背后的故事與魅力。
從蘇醒的史前巨獸,到云端的千年文物,從會講解的恐龍AI,到可觸摸的3D歷史……科技正為博物館按下“重啟鍵”。中國聯通勇立潮頭、擁抱智能,發揮元景文博文創大模型優勢,為文博領域注入全新動能:它能化身智慧導游,為游客生動講解、定制行程;能激發創意靈感,助力創作者生成漢服、擬人化文物、復現文物歷史場景;更能成為博物館的得力助手,從設備運維到文物研究,全方位提升運營效率。
未來,中國聯通將持續拓展“AI+文博”的應用邊界,為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存、創新化表達和產業化發展貢獻數智力量。
作者: 王歡、韓靜靜、滿瑞、楊宣
編輯:亮亮
指導:辛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