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一種常見的代謝紊亂疾病,其特征為尿酸在關節處過度沉積導致痛風石形成,表現為嚴重的關節疼痛、炎癥和腫脹,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盡管在痛風的管理方面取得了進展,但全球范圍內,尤其是在中國,痛風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一直在上升,高嘌呤飲食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等是促使痛風發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近期,一項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負擔、傷害和危險因素研究(GBD)的數據,系統分析1990年至2021年全球和中國的痛風流行病學趨勢,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痛風在發病率、患病率、傷殘調整生命年(YLDs)和殘疾調整生命年(DALYs)等方面的變化。
中國痛風的發病率與患病率增長速度比全球趨勢更快,疾病負擔長期持續
從1990年開始,中國痛風病例數為1182498例,痛風發病率為122.522/10萬人,到2021年,中國痛風病例數增加至3079836例,發病率上升至151.612/10萬人,且中國痛風發病率的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AAPC)為0.7014(95%CI 0.6397-0.7631),顯著高于全球的0.5166(95%CI 0.4838-0.5494),表明中國痛風發病率的增長更為迅速。
同樣,中國的痛風患病率從1990年的640.679/10萬人上升到2021年的810.359/10萬人,總病例數從5971855例攀升至16788147例,年均百分比變化(AAPC=0.7727)超過全球(AAPC=0.6526),這表明中國人群中痛風患病率的增長相比全球更為迅速。
從YLDs來看,在1990年中國為20.195/10萬人,到2021年為25.431/10萬人,這也表明盡管醫療保健有所改善,但痛風導致的殘疾負擔依然存在。中國YLDs的AAPC為0.6319(95%CI 0.5988-0.6649),與全球趨勢一致,DALYs方面也呈現出類似的趨勢。
在具體變化趨勢方面,中國痛風年齡標準化發病率(ASIR)在1990-2000年顯著下降,但在2000-2016年繼續上升,2016-2021年趨于平穩(圖1A)。中國痛風的年齡標準化患病率(ASPR)(圖1B)、YLDs(圖1C)和DALYs(圖1D)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而全球的這些指標在2000年后出現持續上升。這些變化反映出中國痛風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需要更多措施防止痛風疾病負擔進一步加重。
圖1 1990-2021年中國痛風疾病負擔變化趨勢
發病率(圖A)、患病率(圖B)、YLDs(圖C)和DALYs(圖D)的年度變化百分比(APC)
中國不同年齡組痛風的流行病學和疾病負擔:45歲以上更嚴重
1990年,中國不同年齡組的ASIR和ASPR相對較低,但隨年齡增長逐漸升高,45歲以上人群的增幅尤為明顯;ASIR方面,中國60-74歲年齡組ASIR顯著增加,65-69歲達峰值;全球60-79歲年齡組ASIR顯著增加,2021年65-69歲組ASIR最高,全球ASIR增加最顯著的年齡段比中國靠后。ASPR方面,2021年60-74歲年齡組ASPR最高,全球在該年齡組也是ASPR增長最明顯的(圖2)。
YLDs、DALYs方面,1990年,各年齡組的YLDs和DALYs相對較低,主要集中在45歲以上的人群。到2021年,所有年齡組的YLDs和DALYs均顯著增加,其中45歲以上的人群增加更顯著,中國55-64歲年齡組YLDs和DALYs的數值最高,全球55-74歲年齡組的DALYs負擔最重(圖2)。數據表明,痛風對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的影響隨年齡增長更加顯著,在中國這種趨勢尤為突出。
圖2 1990年和2021年中國不同年齡組痛風的疾病負擔
發病率(圖A)、患病率(圖B)、YLDs(圖C)和DALYs(圖D)
中國痛風的性別特征及變化趨勢:男性的痛風疾病負擔始終高于女性
男性的發病病例數從1990年的約30萬增加到2021年的約250萬,而女性的發病病例數從約15萬增加到約80萬(圖3A)。男性的患病病例數從1990年的約500萬增加到2021年的超過2000萬,而女性的患病病例數從約300萬增加到約800萬(圖3B)。
傷殘調整生命年(圖3C)和殘疾調整生命年(圖3D)的性別差異也很顯著,男性在30年期間增長更為明顯。這些發現進一步強調了需要針對男性,特別是老年男性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以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痛風疾病負擔。
圖3 1990-2021年中國痛風疾病負擔性別差異和變化趨勢
發病率(圖A)、患病率(圖B)、YLDs(圖C)和DALYs(圖D)的年度變化百分比(APC)
2021-2040年全球及中國痛風患者發病及死亡率趨勢預測
過去30年間,全球男性痛風ASIR相對穩定,ASPR一直較高,但預計未來二者均將逐漸下降;相比之下,女性的ASIR在此期間略有上升,預計未來將保持穩定,ASPR相對穩定,預計未來將略有上升(圖4A-D)。
從中國來看,1990-2020年,男性痛風ASIR顯著上升,隨后趨于穩定,而ASPR則顯著上升,二者在未來將逐漸下降。女性ASIR在此期間略有上升并保持穩定,預計未來將延續這一趨勢(圖4F);ASPR保持穩定,預計未來將略有上升(圖4E-H)。
圖4 中國和全球在未來20年(2021-2041年)痛風患病率和發病率的預測趨勢
總體來看,全球和中國男性痛風的ASIR預計未來會下降,這可能和醫療在未來的進步有關。此外,盡管ARIMA模型顯示痛風發病率呈下降趨勢,但實際情況可能因醫療改善、風險因素變化和人口結構轉變等因素而有所不同,診斷和治療的改善可能不足以完全抵消痛風負擔的上升。
討論和總結
中國痛風負擔的現狀與驅動因素
中國痛風患者占全球近30%,與人口老齡化、西式飲食普及及生活方式改變密切相關,需針對性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特殊健康挑戰。
高危人群特征與重點干預方向
中老年男性是痛風高發群體,男性發病率、患病率均顯著高于女性,55-59歲年齡組負擔最重。此外,痛風所致DALYs和YLDs率持續上升,提示需關注疾病對患者壽命和生活質量的長期影響。干預應重點關注45歲以上男性,通過健康教育提升其對高尿酸血癥的認知,推動早期篩查與管理。
預防與診療體系優化策略
1. 針對高嘌呤飲食、酒精、含糖飲料攝入和肥胖等可改變風險因素,開展公眾教育,倡導低嘌呤飲食、規律運動和體重控制,從源頭降低尿酸水平。
2. 在中老年男性中推廣血尿酸定期檢測,實現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早發現、早干預;加強基層醫生培訓,減少誤診(如誤判為關節扭傷或感染 ) ,規范降尿酸藥物 ( 如別嘌醇、非布司他 ) 的使用,提高治療依從性 ( 目前僅約半數患者堅持長期治療 ) 。
3. 將痛風管理納入慢性病防控體系,優化專科 ( 如風濕免疫科、內分泌科 ) 與基層醫療的協作,提升診療可及性和規范性。
政策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1. 制定針對老齡化社會的痛風防控專項政策,加大對降尿酸藥物的醫保支持,推動社區健康管理中心開展痛風篩查與干預項目。
2. 開展本土化研究,探索城鄉差異、地域飲食特點等對痛風流行的影響,為精準防控提供證據;結合EULAR指南等,制定符合中國人群特征的診療路徑。
3. 利用大數據持續監測痛風發病趨勢,評估防控措施效果,動態調整策略以應對潛在風險,如經濟發展帶來的飲食結構變化。
中國痛風負擔增速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規模龐大,未來二十年防控壓力持續增加。需借鑒國際經驗,加強國際合作,同時立足本土優化防控策略,通過多部門協作(衛生、教育、食品行業)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遏制痛風患病率上升趨勢,減輕疾病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Xie S, Xiao H, Xu L, Li G, Zhang F, Luo M.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burden of gout in China and globally from 1990 to 2021. Sci Rep. 2025;15(1):3310.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