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然而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保持一種平常心對待,將死亡當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努力的用人為的方式來扭轉死亡,這是一種態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死亡,都能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情緒坦然。不同的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有的人坦然,有的人情緒波動,也有人會在內心當中解開自己的一些疑問。
《圖騰》是今天推薦的電影,本片表述的就是一種面對死亡的態度。索爾是一個七歲的女孩,他有著細膩的心思,而這種細膩的心思在自己這一天當中派上了用場,只不過這種使用方式很悲傷。索爾的父親臥病在床,且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這一天所有人聚集在祖父家中想要為父親舉辦一個派對,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派對可能是父親最后一個派對了。因此,大家都各自忙著屬于各自的事情。索爾看著穿梭在人群當中的忙碌的人群,她開始有了一種隱隱的擔憂,若真的父親就此離去,她該怎么辦?
于是,索爾盡自己的努力在面對任何一個東西的時候,都在祈禱著別讓父親離開。忙碌的人群漸漸的將派對的開始時間越拉越近,索爾并沒有辦法開心,就像看著倒計時一樣,倒計時的那邊,父親即刻消失。跌跌撞撞之中,派對終于開始了,所有的一切都被搞砸,人群看上去很開心,實際上這在大人當中屬于表演的一部分,父親看上去少有的精神,但他自己知道,時日已經不多,而索爾眉頭緊鎖,她知道自己的祈禱并沒有什么用,就像是大人們一些看似有儀式感的行為同樣沒有什么用一樣。派對結束,索爾松了一口氣,她學會了面對生活。
《圖騰》展示的是一個小孩子眼中死亡究竟是一個什么模樣,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小孩子究竟在想什么?或者說她如何理解死亡等等。索爾如同一個萬花筒,她展示給觀眾的是一種坦然,但又不是全部的坦然,因為索爾無法理解死亡,但是卻能看到悲傷。
父親彌留之際想要開一個告別會,然而告別會表面上是歡樂的,實際上卻是悲傷的。大人們在營造一種氣氛,這種氣氛試圖將死亡沖淡,但所有人都意識到,死亡就是死亡,死亡無法被沖淡,而告別會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大家并不愿意去面對,但不得不去面對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是什么呢?就是成年人。
成年人是善于偽裝的,但是喜悅的外表并不能讓悲傷的內心停止創痛,因此,索爾的媽媽在蛋糕制作失敗的時候情緒馬上就崩潰了。因為此時此刻,她制作的并不僅僅是一個蛋糕,而是自己丈夫的生還的希望,盡管這種期待不切實際,但面對著親人的離去卻束手無策的人,還能苛求什么呢?沒有誰會真的認為這個蛋糕代表著什么,會不會給自己的親人帶來新的生命,就如同沒有人認為孔明燈的升起與焚毀究竟有何指向意義一樣。
所有人都沒有更有效地辦法來避免死亡,他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自己認知范圍內的所有,盡自己的可能嘗試著這種無意義的行動,歸結起來只有一點,那就是無法看著自己的親人就這么離開。
善于偽裝的大人與不善于偽裝的孩子在這場“狂歡”當中完成了身份的對調。索爾表面上屬于不善于偽裝的孩子,實際上,索爾將自己的所有情緒藏了起來,而留給大人們的看上去是懵懂無知,實際上內心當中,索爾已經祈禱了千萬遍。
然而她最終還是無法逆轉自己的父親的死訊。接受著一件事情很難,但總歸是要接受的,因此,索爾在母親將蛋糕烤糊了之后,給予的是安慰,在看到大人們那些表面看上去非常滑稽地行為的時候,索爾給予的是理解。
生命無法預知,但是卻不得不接受,父親確實是離開了,而這場看似狂歡的派對,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它并沒有為父親的離開做任何實際上的挽留,但卻可以成為索爾生命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索爾學會了接受,學會了面對死亡,完成了成長。
生活中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我們無法接受的事情,在面對無法接受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處理呢?拒絕還是接受,同樣的選擇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表達,我們所忽視的,我們所主張的很多時候都是分人的,孩子并不是孩子,大人也并不一定是大人,在面對生活的考驗的時候,是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的。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回答,然而藏在回答背后的是什么?真摯的情感,認真的生活,面對著坎坷,總有一種情緒會溫馨我們的生活。
你好,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