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乒壇的朋友們都知道,過去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某些運動員身兼多項、而且都能取得好成績,但個人認為這樣的情況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少,而那些風光無限的“三冠王”(注:本文不討論團體項目的兼項,因為各大賽團體、單項分開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也可能越來越少,尤其是洛杉磯奧運周期更是如此,這是為什么呢?下面就讓我們來深入剖析一下這個話題。
首先,現(xiàn)行器材、打法體系對運動員的體能與精力要求越來越高,身兼三項太累了。
自國際乒聯(lián)小球改大球、有機膠水改無機膠水以來,類似馬琳等前三板型選手就遭到了重大打擊,后來又將賽璐珞球改新塑料球,這就導致乒乓球運動對運動員自身的力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打法也逐漸趨同于橫拍兩面反膠相持。
與以上趨勢相對應的變化有兩點:
- 第一,是許多協(xié)會的主力層年輕化情況越來越明顯,低齡高手變得越來越多,新老交替的進程也變得越來越激烈;
- 第二,是運動員的“中年危機”相對更早到來,傷病問題比以前更加嚴重,有時候會直接影響其職業(yè)規(guī)劃。
其實當下乒壇的許多比賽的賽程是不如過去緊湊的,比如世乒賽曾經(jīng)是團體、單項全部開打,而且時間還沒有錯開,身兼四項的運動員也有很多。再比如奧運會曾經(jīng)也是單打、雙打高度重疊,改賽制后團體賽與單項賽是完全隔開的。
即便后來奧運會加入了混雙,它與單打之間也只有極小部分在同一天開打,比如去年巴黎奧運會就是混雙決賽打完后的次日才進行單打第二輪比賽,但器材與打法體系的變化使得現(xiàn)在的運動員比過去更加勞累,這就容易導致大家在身兼多項時出現(xiàn)體能不足的情況。
其次,洛杉磯奧運會補齊三項雙打金牌,必將使兼項競爭的激烈程度大幅度提升。
眾所周知,乒乓球是一項非常精細的運動,可以說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盡管雙打的要求與單打有許多重疊部分,但也有完全不同之處(比如一人一板、重復落點等),此外也非常考驗搭檔之間的配合默契程度。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雙打想取得好成績就需要專門投入一部分精力進行備戰(zhàn),而如果身兼兩項雙打的話還需要和兩位不同的搭檔進行磨合,如果某一項對手不重視的話還好,或許不用百分百投入精力就能應付,問題是現(xiàn)在所有雙打項目都進入了奧運會,這就很麻煩了。
以混雙為例,過去在乒壇屬于最邊緣的項目,外協(xié)會不是很重視,結(jié)果導致這個項目近乎被中國隊獨霸,曾經(jīng)在世乒賽上包攬四強、甚至是八強,按照蔡振華當年的說法,國乒曾經(jīng)在混雙項目上“全都是亂配”,結(jié)果還是能奪冠,所以直接催生了后來的“養(yǎng)狼”計劃主動讓出機會給對手。
然而當奧運會增設(shè)乒乓球混雙金牌后,情況馬上發(fā)生變化,外協(xié)會的重視程度大幅度提升,國乒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甚至第一次在東京還沒拿到冠軍,由此可見奧運會對雙打項目的激勵效果:人家不是真的不行,如果認真準備的話也足以給國乒制造相當大的威脅。
如前所說,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將首次集齊乒乓球的三個雙打比賽項目(男雙、女雙、混雙),而金牌總數(shù)也會增加至六枚(外加混合團體、男單、女單),但卻沒有新增參賽的總?cè)藬?shù),那就意味著兼項不可避免。
對國乒而言,奧運會的目標肯定是要沖擊所有冠軍,但對于外協(xié)會的運動員來說,在長期被中國隊壓制的情況下,他們想要將個人單打?qū)嵙毜匠絿惯x手的地步依舊比較困難,但如果著重準備某項雙打可能會更容易實現(xiàn)突破,類似的道路其實我們中國隊也曾經(jīng)走過,并不稀奇。
目前看來,新周期身兼兩項不可避免,但身兼三項已經(jīng)不太合理。
如前所說,洛杉磯奧運會“增項不增人”,對于實力較強的隊伍而言,主力身兼兩項幾乎已經(jīng)不可避免,但身兼三項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對團隊來說均非易事:
- 對運動員來說,身兼三項將極大分散自己的精力,容易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情況;
- 就協(xié)會而言,將比賽任務過分集中于一人反而會加大輸球的風險,也不利于梯隊建設(shè)與培養(yǎng)。
那么大家對這個話題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留言寫出自己的觀點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