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深入推進工業和信息化綠色低碳標準化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以標準體系建設為核心抓手,推動工業領域全面綠色低碳轉型。該方案是落實“雙碳”目標在工業領域的關鍵舉措,旨在通過標準化引領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一、核心目標:分階段完善標準體系
短期目標(2027年):制修訂綠色低碳領域標準100項以上,初步建成覆蓋重點行業的綠色低碳標準體系。
長期目標(2030年):形成系統完備、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顯著提升標準化對工業綠色轉型的支撐力。
二、三大專項行動直擊痛點
1.標準急用攻堅:填補關鍵領域空白
產品碳足跡核算:優先制定鋼鐵、電解鋁、水泥、光伏、鋰電池等15類高排放產品的碳足跡核算規則,推動團體標準向行業/國家標準轉化。
固廢資源化利用:
大宗固廢:制定冶金渣、磷石膏、赤泥在建筑材料領域的應用標準;
新型固廢:突破退役光伏組件精細拆解、風機葉片破碎分選、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等技術標準。
“無廢”體系建設:推出無廢園區、無廢企業建設指南,引導工業集群循環化改造。
2.標準創新引領:培育綠色新動能
新能源產業鏈:完善氫能制儲用(如電解水制氫、氫冶金)、光伏風電應用、工業微電網等標準;
數字化綠色協同:制定數據中心/5G基站節能標準,推動AI、區塊鏈技術賦能碳排放精細管理;
前沿技術突破:布局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惰性電極、綠色合成等關鍵技術標準。
3.標準提升更新:迭代傳統領域
節能節水:強制升級鋼鐵、數據中心等高耗能行業能耗限額標準,擴大工業節水技術覆蓋范圍;
綠色制造:更新綠色工廠、綠色園區評價標準,實現重點行業全覆蓋。
三、重點行業影響分析
四、保障機制強化落地
組織保障:籌建工信部綠色低碳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統籌標準制定;
政策協同:將標準納入政府采購、招投標要求,強化實施力度;
國際對接:推動國內先進標準與國際互認,提升國際話語權。
五、政策意義
《方案》首次系統構建工業綠色低碳標準框架,其特點在于:
問題導向:針對碳核算缺失、固廢利用難等痛點精準發力;
前瞻布局:將氫能、數字化等新興領域納入標準前沿;
全鏈覆蓋:從產品設計、生產到回收,貫穿全生命周期。
專家觀點:低碳研究員江中詠指出,該方案將加速工業“綠色成本”透明化,企業需提前布局碳足跡管理能力,同時光伏回收、氫能裝備等產業迎來新增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