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名導,曾拍出過《疤面煞星》、《情梟的黎明》的布萊恩?德?帕爾瑪在大學時期就有一個白日夢:跟一個女生在美術館里邂逅,兩人都對同一幅畫作表示出了欣賞,并對彼此產生好感,結果當女生離開美術館之后發現,他在出租車里等她,兩人在出租車上熱情擁吻,但此時他們連對方的名字都還不知道。
1970年代,帕爾瑪想要把Gerald Walker的小說《Cruising》搬上銀幕,但因為版權原因而未成功。他在電視上看到了關于變性人的報道之后,就想到把這三者結合在一起,寫出了一個新的劇本,于是便有了今天的這部《剃刀邊緣》。
影片的故事圍繞凱特·米勒展開,這位優雅的中年女性在婚姻的平淡與內心的欲望之間掙扎。開場的浴室場景大膽而直白,凱特在淋浴中幻想被陌生人侵襲,這一幕奠定了影片的情色基調,也暗示了她壓抑的內心世界。
隨后,她在心理醫生羅伯特·埃利奧特的診室中傾訴性生活的空虛,卻在一次博物館的邂逅中與陌生男子展開了一場危險的激情。
就在觀眾以為故事將滑向情色片俗套時,帕爾瑪揮動敘事之刃——凱特突然在一場謀殺中慘死,劇情急轉直下,引出目擊者麗茲和凱特兒子彼得的追兇之旅。影片在懸疑、情欲與暴力之間游走,層層剝開角色的內心與真相,最終揭示一個令人震驚的秘密。
《剃刀邊緣》有帕爾瑪對希區柯克《驚魂記》非常明顯的致敬,從結構到技法都充滿了大師的影子。
影片的開場浴室戲顯然呼應了《驚魂記》的標志性謀殺場景,而博物館追逐戲的長鏡頭、電梯謀殺的分屏技法,以及皮諾·多納吉奧那弦樂緊繃的配樂,無不讓人想起希區柯克的懸疑美學。
然而,帕爾瑪并未止步于模仿,他將自己的風格推向極致,融入了更現代、更挑釁的元素。影片對性與暴力的直白呈現,在80年代引發了巨大爭議,很多婦女團體指責帕爾瑪侮辱女性。
影片在美國被迫以R級上映,而在歐洲則上映了完整版,也正是由于這些爭議性,影片票房超過了3100萬美元。
一開始安吉·迪金森對這個又要暴露又要被殺的“15分鐘”女主角很抗拒,并不打算參與本片,但經不住帕爾瑪不斷懇談,終于答應演出(她后來因此獲得了土星獎最佳女演員獎)。
按照安吉·迪金森的要求,帕爾瑪在現場安排了一名裸替,她是《閣樓》雜志的Victoria Lynn。在現場,Victoria Lynn完全按照帕爾瑪要求的動作來搔首弄姿,引得攝制組成員哈哈大笑。這段經歷后來成了帕爾瑪的另一部影片《粉紅色殺人夜》的靈感來源。
帕爾瑪的導演技藝是《剃刀邊緣》的核心魅力。他以分屏、慢鏡頭和長鏡頭等手法,將敘事推向一種近乎迷幻的境界。
博物館追逐戲堪稱教科書級的調度,凱特與陌生男子在迷宮般的展廳中若即若離,鏡頭如獵手般游走,配樂則像心跳般逐漸加速,讓觀眾的心弦緊繃。
而電梯謀殺場景的暴力美學,既殘酷又充滿形式感,帕爾瑪用血紅與陰影的對比,營造出一種冷酷的詩意。
影片的主題圍繞欲望與身份的沖突,帕爾瑪通過凱特、麗茲和埃利奧特的命運,探討了社會角色如何壓抑個體的真實自我。
這部電影在1980年的語境下無疑是前衛的,但帕爾瑪并未試圖給出答案,而是將問題拋給觀眾,讓每個觀者在震驚與不安中自行思考。
《剃刀邊緣》1980
導演: 布萊恩·德·帕爾瑪
編劇:布萊恩·德·帕爾瑪
主演: 邁克爾·凱恩 / 安吉·迪金森
豆瓣7.6IMDb7.1
好消息:為感謝影迷長期以來的支持,特推出千余種商品,幾百種精選圖書,粉絲超惠選擇,不妨逛一逛吧!件件親測,七天無理由退貨!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點個“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