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物新生 社區服務 車位房屋 招工求職
行業二手社區點擊查看→核趣集市
成都理工大學核學科的前世今生
在祖國西南的沃土上,有這樣一個學科,它誕生于國家核戰略的迫切需求,成長于三線建設的崢嶸歲月,壯大于科技強國的時代浪潮。
從1956年北京的“三系”到如今的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六十九年風雨兼程,它始終以“開發礦業”的初心,書寫著“強核報國”使命。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解鎖這段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核學科往事。
溯源
從“三系”到成理,與國家核工業同頻共振
(一)國家使命?為鈾而生(1956-1965)
早在1950年初毛澤東主席在中國駐蘇聯大使館曾親自為留蘇學子(后“三系”首任系副主任)任湘同志題寫“開發礦業”的題詞,字字千鈞,寄托著黨和國家對原子能事業的殷切期望。為了服務“兩彈一星”工程,為發展祖國尖端工業、制造國家尖端武器培養專門地質人才,1956年放射性系在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開始籌建,1959年正式獲批,但出于保密的原因,對外稱地質礦產三系,簡稱“三系”。這是新中國為構建核盾牌向核工業進軍的里程碑!
|毛澤東主席為三系首任系副主任任湘同志題詞:開發礦業
為了滿足鈾礦勘探人才的迫切需求,三系籌建之初就從其他專業高年級本科生中抽調優秀學生開展研究生培養,1958年三系首屆研究生畢業;1960年三系首屆本科畢業生畢業。他們用青春丈量山河,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做出重要貢獻。那塊產自廣西帶進中南海被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看過的鈾礦石標本被譽為“開業之石”,至今仍在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的中國核地質科技館訴說著那段“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崢嶸歲月。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看過的鈾礦石標本
(二)三線西遷?以核鑄魂(1965-1980)
1965年,按照黨中央三線建設布局,“三系”整建制的從首都北京西遷成都。他們用“人拉肩扛”的精神搬運儀器設備,僅用20天便在成都地質勘探學院恢復教學。這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擔當,鑄就了“三系”人骨子里的家國情懷。
在三線建設的崢嶸歲月里,教師們編寫出10本核工業部規劃教材,不僅滋養了本校學子,更惠及全國高校。近70年來“三系”不間斷的開展核學科人才培養,為核行業輸送近3萬名專業技術人才,成為中國核地質人才培養的搖籃,我國放射性地質與勘探學科體系的構建者。
|三系老一輩教師出版的鈾礦勘探教材講義
換新
成理核學科“硬核”升級之路(1980-至今)
(一)學科布局:從“鈾礦勘探”到“核工業全鏈條”
當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春風拂來,“三系”蓬勃發展成為現今的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簡稱核自院)。學院核學科布局也從單一鈾礦勘探到核工業全鏈條布局。學院目前開設了核工程與核技術、輻射防護與核安全、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5個本科專業,形成從本科教育到博士后流動站的完整培養體系,從地質勘探到核電建設、輻射監測、核廢物處置等多元領域。如今的核自學院,已擁有“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地學核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金字招牌,成為我國西南地區核工業全鏈條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二)科技創新:破解“卡脖子”難題的成理力量
學院精準對接國家能源安全戰略與“雙碳”目標,針對國內核電產業對鈾礦資源高速增長的需求,以及我國核技術產業向高端化、自主化轉型的迫切需要,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重大成果相繼涌現。
鈾成礦理論創新:發現世界罕見厘米級粗粒晶質鈾礦,建立新元古代鈾成礦理論,助力四川若爾蓋鈾礦升級為超大型礦床,成果入選中核集團天然鈾聯盟“十大科技進展”。
核探測技術突破:研制國內首套全數字航空γ能譜勘查系統,構建“空-天-地-井”立體核勘查技術體系,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核分析技術攻關:開創我國X熒光分析、中子活化技術先河,我國核探測儀器裝備自主創新的開拓者。研制了我國第一代晶體管分立器件X射線熒光儀,獲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研制了我國第一代X熒光測井儀,獲地質礦產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建成我國首個地學專用中子活化實驗室,完成200余種國內外標準物質定制,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研發高分辨率航空伽馬能譜儀、超低本底反康普頓伽馬能譜儀等儀器裝備,應用于國防軍工、暗物質搜尋、核電站等領域,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核環保科技守衛:首創國內“水-土-氣”環境放射性綜合在線監測體系,全天候監測裝備入選工信部和生態環境部聯合頒發的《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2020年版)》,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輻射防護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科研獲獎顯實力:
(三)院士寄語:為核工業立新功、創佳績、鑄輝煌!
張金麟、胡思得、陳念念、王乃彥、彭先覺、歐陽曉平、葉奇蓁、錢紹鈞、夏佳文、曹臻等多位院士曾來到核自學院,寫下寄語激勵學院教師為核工業立新功、創佳績、鑄輝煌!
邁入新時代核自學院教師團隊先后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第二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的殊榮、兩次獲得“核工業人才培養突出貢獻獎”,見證了成理核學科的硬實力。
|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 學院兩次獲得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授予的“人才培養突出貢獻獎”
| 學科以黨建凝人心、以黨建促發展的效果十分顯著
三、傳承
英才輩出?桃李天下
六十九載立德樹人,這里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成為我國核地學發展的中流砥柱。
從“中國地熱之父”任湘、中國科學院院士翟裕生、中國鈾業功勛人物金景福等學科巨擘,到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熊盛青、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葛良全,無數成理核自學子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
他們中有隱姓埋名的鈾礦勘探者,有鎮守核電一線的技術骨干,有翱翔太空的遙感專家,更有在日本福島核事故中逆行監測的安全衛士。
看!中國科學院院士胡瑞忠、廣西政協原副主席李彬、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熊盛青、中國鈾業原總經理王成......
這些閃亮的名字,正是"三系"精神最生動的注腳,更是成理核學科立德樹人成果的鮮活體現。
| 胡瑞忠 77級放射性地質勘探專業 |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李彬 79級放射性地質勘探專業 | 原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 熊盛青 三系地球物理勘探專業校友 | 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曾任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副主任、總工程師
| 王成 84級放射性礦產地質專業 | 中國鈾業公司總經理
院長寄語
站在“十五五”規劃的新起點,成理核學科正以學校“雙一流”建設為契機,聚天下英才、筑創新高地。
未來,我們將繼續在核資源勘查、核電子學儀器開發、輻射安全、核電建設等領域勇攀高峰,以科技創新破解“卡脖子”難題,以卓越人才培養夯實發展根基。
全體核自人將攜手并肩,秉持“開發礦業”初心,踐行“強核報國”使命,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核行業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成理力量,續寫屬于中國核工業的輝煌新篇章!
全部堆型的核電水晶模型
水晶模型常見
但不知道哪里買
更別談定制個一句話以表心意
[全堆型系列的水晶模型]
所有建模細節都仔細核對
包裝更是國風哦~
核能文創品 找核趣就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