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場剛過去,全球航天發射界顯露出更多數據,全世界149次發射將1520噸載荷送入軌道。美國SpaceX一騎絕塵,占比87.5%。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低調崛起,盡管數據披露有限,卻展現強勁潛力。三體引力波基于詳細的發射數據、行業報告以及X平臺實時動態,剖析數字背后的底層敘事,揭示全球航天格局的變遷。
●數據揭秘:發射空前繁榮
根據Next Spaceflight提供的數據,并結合我們的計算,2025年第一季度(Q1)和第二季度(Q2)全球共發射152萬千克(1520噸)載荷入軌。這一數字考慮了部分機構數據披露不全的因素,總體數據報告率達84.6%。其中,SpaceX獨攬132.96萬千克(1329.6噸),占總量的87.5%,通過81次發射,平均每次任務送入1.64萬千克(16.4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以12.52萬千克(125.2噸)位居第二,占8.2%,不過數據披露率僅為6.9%,意味著實際發射量可能遠超預期。
以下是各航天機構或發射商的詳細數據,調整了披露率后的實際載荷質量▼
發射頻率同樣引人注目。2025上半年共149次軌道發射(Q1 69次,Q2 80次),SpaceX貢獻81次,占比54.4%,平均每周3.1次。X平臺用戶@dpoddolphinpro指出,SpaceX第一季度送入42.1萬千克(421噸)載荷,第二季度可能超過70萬千克(700噸),主要得益于星鏈(Starlink)衛星的密集部署。
●數據缺口與隱形力量
數據的部分披露為分析增添復雜性,也暴露了戰略博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6.9%披露率尤為醒目,其實際12.52萬千克(125.2噸)載荷可能僅是冰山一角,遠超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的3.08萬千克(30.8噸)。可能與國家安全或商業機密有關,反映了中國航天部分任務具有高度保密性。俄羅斯航天局披露率50%,實際載荷翻倍至1.46萬千克(14.6噸),但仍遠遜于SpaceX。
為估算市場全貌,我們根據披露率調整了報告質量,得出了152萬千克(1520噸)的總量。這一數字已接近2024年全年190萬千克(1900噸)的80%,根據《空間基金會2024年第四季度報告》。2025年全年載荷可能突破300萬千克(3000噸),部分原因是星鏈V2 Mini等更重型衛星的部署,平均單星質量可能高于2024年的678千克。
●SpaceX王者之路
SpaceX統治力令人嘆服。作為迄今唯一可重復使用的入軌載具——獵鷹9號已累計完成510次成功發射(2008-2025中),將發射成本大幅降至每千克約2700美元,遠低于1980年代全球航天每千克5.1萬美元(X用戶@FinTrending)。星鏈星座現已在軌超7900顆衛星,正式運營超7000顆,正在重塑全球衛星格局與通信產業。星艦未來每次發射可攜帶15萬千克(150噸),必將徹底改變經濟模型。
令人矚目的是,SpaceX以54.4%的發射占比實現了87.5%的載荷運量占比,展現了無與倫比的高性價比。這種效率源于可重復使用技術和高效的星鏈部署策略,使其在商業航天領域遙遙領先。不過,SpaceX壓倒性優勢也讓一些人擔憂:87.5%的超高占比讓軌道運量集中在單一玩家身上,定性為行業壟斷也不為過。未來部署至少1.2顆星鏈,更是對低軌空間管理構成巨大壓力,甚至不排除引發「凱斯勒綜合征」的風險,可能導致碎片連鎖反應。而這些言論背后不乏有競爭對手或馬斯克政敵的影子。
●不缺挑戰者,但缺有效挑戰者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以12.52萬千克(125.2噸)載荷位列第二,展現出強勁潛力。旗下長征系列火箭,尤其是新型長征八號,用于滿足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與中高軌商業發射市場的需求。然而,低披露率(6.9%)暗示未公開的軍事或商業發射,實際發射運量可能遠超預期,凸顯中國航天的發射雄心。
聯合發射聯盟依靠火神半人馬座(Vulcan Centaur)為NASA和五角大樓提供穩定服務,貢獻3.08萬千克(30.8噸),但每千克約1萬美元的高成本限制了競爭力。俄羅斯航天局受技術瓶頸和制裁拖累,幾乎止步不前。2023年月球25號失利暴露多處短板,1.46萬千克(14.6噸)載荷量難以再稱其為航天大國。歐洲阿麗亞娜航天的阿麗亞娜6號2025年首飛成功,送入4786千克(4.8噸),不但發射頻率過低(僅有2次),而且發射價格過高(至少1億歐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和火箭實驗室分別以2250千克(2.3噸)和1142.2千克(1.1噸)占據小眾市場,專注小型衛星和科學任務。
新興玩家如德國伊薩爾航天首次發射光譜號火箭告敗,反映行業進入壁壘之高,哪怕是在現代火箭誕生地。火箭實驗室憑借10發藍色起源今年初首飛新格倫(New Glenn)成敗各半,第二飛被穩健作風推到今秋,甚至第四季度都有可能。至于見證一級成功著陸回收,恐怕需等三年五載。
●全球航天新格局
2025年上半場關鍵數據揭示了一個雙極化的航天格局:SpaceX商業霸主與中國航天的國家驅動崛起。美國和中國正加緊部署對低軌的主導權,歐洲和俄羅斯日益邊緣化。阿麗亞娜航天需提升發射效率,俄羅斯航天局則需更新換代。印度、日本專注國內需求,全球份額非常有限。
經濟層面,全球發射熱潮正推動空間經濟邁向5000億美元(空間基金會估算),衛星互聯網和地球觀測是主要驅動力。然而,軌道資源尤其低軌可持續性問題日益凸顯。2024年全球航天成功發射258次,部署2270個衛星/載荷,總載荷質量為2539.3噸(Jonathan McDowell統計數據)已經顯著擠占低軌資源,2025年發射規模激增進一步加劇壓力。航天分析師預計全球發射超300次、部署載荷超3000個、載荷質量突破3000噸。
2025年發射熱潮預示著航天行業將迎來變革十年。一旦星艦全面投入使用,SpaceX年載荷可能在2030年直逼10000噸。隨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擴張和中國商業航天的增量可能使其載荷翻倍,中美太空競爭態勢愈加顯著。更多挑戰還在于軌道碎片、無線電頻譜分配、月球及深空任務等國際陣營暗戰都亟需解決。SpaceX和中國航天正在重新定義可能的邊界,但全球航天界必須確保太空這片最終疆域對所有人開放。
關鍵信息索引:
Next Spaceflight數據集
空間基金會2024年第四季度報告
SpaceX launches in 2025
2025 in spaceflight on Wikipedia
The Space Report 2024 Q4
Jonathan McDowell's Space Statistics - LaunchesX
X平臺用戶@dpoddolphinpro、@FinTrending、@Anime_lover_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