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豐田采購負責人熊倉和生在線上說明會宣布,2025財年上半年將對零部件采購價格上調10%至15%。他表示:漲價決策是考慮到零部件企業在能源和人工費用上不斷加劇的負擔,目的是維持供應體系的健康運轉,以短期利潤讓步換取長期供應穩定。
不難發現,通過合理的價格調整,豐田能夠有效緩解供應商的成本壓力,增強其生產能力和創新動力,最終雙方共生共榮。毫無疑問,這在越來越卷的中國車市來看,仿佛就是一種“逆勢”而為的策略。
無獨有偶,在近期的歐洲汽車新聞大會(Automotive News Europe Congress)上,歐洲兩大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動力系統制造商的高管卻釋放出一個重磅信號:受成本因素影響,插混車型的續航競賽正在降溫。
歐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政策導向,一直是影響車企布局的關鍵因素。從1月1日起,歐盟對新上市車型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方式進行了調整,這一政策直接促使車企加大在歐盟市場在售PHEV的電池容量。
原因在于,通常情況下,電池更大、純電續航更長的車型在WLTP(全球統一輕型車輛測試程序)測試中排放更低。為了滿足嚴苛的排放法規要求,眾多車企紛紛投入資源提升插混車型的純電續航里程,一場無聲的續航競賽就此拉開帷幕。
不過,并非所有車企都選擇盲目跟進這場競賽。豐田作為全球知名的汽車制造商,明確表示目前無需效仿大眾集團及中國品牌等車企,將純電續航大幅延長至100公里(62英里)以上。
豐田歐洲產品與市場管理負責人安德里亞?卡爾盧奇(Andrea Carlucci)在6月12日的大會上直言,“一旦達到100公里這個臨界點,就能實現良好的平衡”。他進一步解釋道,在非純電動車上安裝更大電池成本更高,因為需要增加更多零部件。這一觀點的背后,是豐田對成本與效益的精準考量。
從市場表現來看,豐田在插混領域的策略似乎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市場研究機構Dataforce的數據顯示,2025年前四個月,豐田在歐洲的PHEV銷量同比增長139%。其中,去年推出的C-HR緊湊型跨界車插混版在此期間銷量達21,637輛,在歐洲插混車型中排名第六,該車型純電續航為66公里;而全新RAV4中型SUV的插混版續航則達到100公里。這表明,即便純電續航并非行業頂尖水平,豐田的插混車型依然在歐洲市場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與豐田持相似態度的還有現代汽車。受全新勝達(參數丨圖片)中型SUV上市推動,現代前四個月PHEV銷量同比增長27%至11,264輛。現代歐洲CEO澤維爾?馬丁內特(XavierMartinet)在大會上對插混續航的發展提出了疑問:“插混和增程式技術屬于過渡性方案,但試圖讓它們更復雜以延長向純電轉型的過程,會變得既復雜又昂貴。我們該在哪里止步?”
他還指出,解決方案不能總是通過安裝兩套動力系統和一塊電池來增加復雜性。在馬丁內特看來,銷售長續航插混車型目前只是一種“戰術舉措”,可幫助車企降低平均二氧化碳排放,以符合歐盟新規。但他也清醒地認識到,歐盟立法將在2028年再次調整規則,“未來兩到三年,插混車型的吸引力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插混車型續航競賽的賽道上,不同車企有著截然不同的選擇。在中國市場,理想汽車、問界等高端品牌憑借長續航插混車型及增程式電動車(EREV)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以吉利旗下最新的領克08車型為例,其純電續航可達200公里;大眾集團旗下奧迪品牌也于6月16日宣布,第三代Q3插混版的純電續航將從現款約50公里提升至119公里。
而在歐洲,雖然車企也在緩慢跟進長續航插混的趨勢,比如寶馬正在測試增程式電動車,沃爾沃已開始在中國接受XC70插混版的訂單,其宣稱最大續航可達200公里,但從整體市場格局來看,競爭態勢正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Dataforce的數據揭示了歐洲插混市場的現狀。今年前四個月,歐洲PHEV銷量同比增長11%至366,670輛,增長完全來自大眾、豐田及比亞迪、奇瑞等中國車企主導的主流市場。主流品牌PHEV銷量同比飆升56%至198,173輛,超越豪華品牌——后者銷量同比下滑16%至169,497輛。此前,豪華品牌一直主導歐洲PHEV市場,如今主流市場的崛起,不僅改變了市場格局,也反映出消費者需求的轉變。
此外,歐盟在排放測試規則上的進一步調整,也給插混車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從今年起,新上市的插混車型必須采用更高的“實用系數”曲線進行測試,以更好反映實際使用情況(符合歐6e-bis排放標準),這實際上會使標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翻倍。現有在售插混車型從2026年1月1日起也將適用新規。這意味著,即便車企通過增加電池容量提升了純電續航,在新的測試規則下,排放優勢也可能大打折扣。
豐田和現代宣布不再盲目參與插混車型續航競賽,這一決策背后蘊含著汽車產業發展邏輯的深刻變革。在新能源技術迭代加速的當下,插混車型的定位正從“過渡方案”逐漸向“多元技術生態中的一環”演變。
一方面,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的突破,可能重新定義新能源汽車的性能標準,使得當前以電池容量堆砌續航的模式面臨技術顛覆風險;另一方面,智能電網、換電模式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也在推動車企從單純的續航競爭轉向能源生態的構建。
從政策維度看,全球各國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與監管政策持續收緊,倒逼車企必須在技術創新與成本控制之間找到動態平衡。歐盟2028年的規則調整,不僅關乎排放數據,更預示著汽車產業即將進入“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的新階段。這要求車企不僅要優化產品本身的能耗,還需在電池回收、供應鏈減碳等環節投入資源,長續航插混車型的高成本特性,在這樣的政策框架下反而成為了發展桎梏。
這場插混車型續航競賽的降溫,本質上是汽車產業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縮影。未來,車企的核心競爭力將不再局限于某項單一技術指標,而是對技術路線的精準預判、對政策風向的敏銳捕捉,以及對用戶需求的深度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