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敏中醫:放屁多是肝郁,經常拉稀是脾虛
宏韻中醫洪敏,擅長五氣六氣辨證結合經方治療疑難雜癥。
在日常的診療過程里,我發現深受脾胃問題困擾的朋友數量著實不少,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受到了諸多影響。然而,很多人往往在脾胃剛出現損傷的初期并未加以重視,等到病情愈發嚴重,身體飽受折磨時,才慌慌張張地前來就醫。
接下來,我從中醫的視角出發,為大家講講脾胃問題在初期比較常見的兩個癥狀,以及相應的調理辦法。希望大家能防患于未然,都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1、放屁多,為什么?
在中醫理論里,放屁多很可能是肝郁的表現。肝臟主疏泄,一旦肝氣郁結,疏泄功能失常,脾胃的運化也會跟著受影響。脾胃運化不好,腸道里的氣機就亂了套,于是就會出現放屁增多的情況。
怎么做?
我參考了《景岳全書》里的柴胡疏肝散,結合門診案例開出一方:柴胡、陳皮、川芎、香附、枳殼、芍藥、炙甘草等藥材的基礎上進行加減。
柴胡:疏肝解郁,解表退熱,有助于恢復肝臟的疏泄功能,改善肝郁氣滯。
香附和川芎:能疏肝解郁,幫助緩解因肝氣郁結引起的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等癥狀,增強疏肝理氣止痛的效果。
陳皮和枳殼:能夠調理脾胃氣滯,緩解因脾胃氣滯引起的脘腹脹滿,可調節氣積,適用于治療肝氣郁結、胸脅脹痛等癥狀。
芍藥和炙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這個方子能有效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對肝郁導致的放屁多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2、拉稀,為什么?
經常拉稀,中醫多認為和脾虛有關。脾主運化,它不僅要把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轉化成營養,還要負責運化水液。要是脾氣虛弱,運化水液的功能就不行了,水濕就會在體內停滯。這些多余的水濕跑到腸道,腸道的正常傳導就被打亂,腹瀉也就來了。
怎么做?
對于脾虛導致的拉稀,我結合門診案例給出一方:蓮子肉、薏苡仁、縮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參、甘草、白術、山藥等藥材的基礎上進行加減。
人參、白術、茯苓:大補元氣,健脾益氣,固表止汗,可用于脾虛氣弱,對于水濕內停所致的泄瀉、帶下等癥,有較好的療效。
山藥、蓮子肉:健脾益氣,還能止瀉,具有滋補作用,能夠補氣、補陰,入脾經,可強健脾胃。對于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脹等癥狀有緩解作用。
白扁豆、薏苡仁:和中止瀉,健脾滲濕,可用于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等癥狀,對于脾虛生濕的情況有較好的調理作用。
砂仁、桔梗:醒脾和胃,行氣化濕;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還能載藥上行。
甘草: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調和藥性,使各種藥物在方劑中更好地發揮協同作用。
整個方子能益氣健脾、滲濕止瀉,讓脾虛的狀況得到改善,拉稀自然也就緩解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